每个人都应该是个梦想家。
四十年前,他梦想自己成为一个电工,因为他的偶像是邻居七级电工范叔叔,十年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电钳工;三十年前他梦想自己上大学,却因“****”所耽误,1978年他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一次小“成功”使他梦想自己成为秉笔直言的新闻记者,后来他成为了为新华社定向培养的新闻研究生;二十年前他圆了美国梦,又回到了中国开始了投资家的梦想。
他就是熊晓鸽,因为一个一个的梦想激励着他不断向前,从工厂走向大学校园,从湖南走向北京,从中国带着38美元闯荡美国,再从美国带着38亿美元回到中国,最终成为掌管着38亿美元和36亿人民币创投基金IDG资本的创始合伙人。
从1993年开始,在他的带领下,IDG资本已经投资了包括百度、搜狐、腾讯、搜房、携程、汉庭、如家、金蝶、物美、康辉、九安等200家优秀企业,其中有60余家中国企业实现上市或并购,被誉为“中国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第一人”。
他感恩人生,回馈社会,被波士顿大学董事会全票选举为董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留学生进入美国主流大学担任校董的第一人。
他说,因为有梦想,所以人生才精彩。
追随梦想,投身创投
熊晓鸽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之地,有着“楚汉名城”、“屈贾之乡”、“伟人故里”、“革命圣地”之称。养育了世代湖南人的湘江水,从南蜿蜒向北,在一个叫湘潭的地方连续掉转了两次头。就是在这样一个方圆百里的地方,出现了近代以来最著名的一群伟人,曾国藩、******、刘少奇、彭德怀……
熊晓鸽的父亲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人,母亲从未上过学,所以从小就教育他要多学文化知识。
他从小就是一个有很多梦想的孩子。关于梦想,2008年他在参加湖南大学熊晓鸽奖学金、奖教金颁奖典礼时曾有一段精彩的描述:“Follow your dream,wherever life takes you.(追随你的梦想,无论命运把你带向何方。)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总是要有梦想的,我曾经想做一名电工、歌唱家、新闻记者,现在在从事商业投资。梦想是阶段性的,但因为有了梦想,人生在不断前行并更加精彩。”
十来岁时,他的梦想是到工厂当一名电工,他的偶像是邻居的范叔叔。因为中国那时候刚开始流行半导体收音机,范叔叔是七级电工,装配收音机的手艺很棒,他就整天缠着范叔叔教他装半导体收音机,后来他自己还真的组装成了一台六晶体管收音机,那一年他11岁。
上中学时,他物理学得特别好,对物理知识充满了兴趣,还一直是班上的物理课代表,他的梦想是要当一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伟长、杨振宁等物理学家成了他的偶像。
由于那一场运动,熊晓鸽高中毕业后进工厂当起了电钳工,一干就是三年多,虽然物理学家的梦破了,但却实现了他的电工梦。
就在那个年代,他又爱上了唱歌,还尝试着拉过小提琴和二胡,他很有音乐天赋,他又梦想着当一名歌唱家。从那时起,他从未放弃对音乐和歌唱的爱好,多年以后,他还两度参加歌唱比赛并获第一名,至今,他偶尔一展歌喉,总是让人刮目相看。
他在工厂时的另一个梦想是上大学。那时候上大学,是由工厂推荐工农兵学员去上大学。他所在车间每年只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上大学要通过群众评论,也就是师傅们评选,然后组织审查,最后再向上推荐,所以要想读大学,群众关系要好。那时候他每天一定先到工厂打好水,跟师傅们的关系都特别好。他还经常陪特爱打乒乓球的书记打球,就这样一直陪书记打了两三年乒乓球。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机会终于来了。由于他始终没放弃上大学的梦想,一直坚持学习,因此顺利地考上了大学。至今,熊晓鸽对那段考大学的经历依然感触很深,他回忆说:“你要是没有这些梦想就很难考上,因为那时候几乎没有时间给你准备,你上来就要来考……有一个梦想的话,你不停地做,就是给人家倒水也好,陪人家打乒乓球也好,也挺有乐趣的。但是当然要为一个个梦想去奋斗。”正因为如此,在2007年中国恢复高考三十周年之际,熊晓鸽投拍了一部反映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电影《高考1977》。
1977年熊晓鸽考进了湖南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只不过,报考理工科的他,被阴差阳错地录取到英语专业。但他很快喜欢上英语,也很喜欢写东西在校报上发表。1979年他在《湖南日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友谊》文章,不仅配了一张照片,还署上了熊晓鸽的名字。这件事在湖南大学引起不小的轰动,他还拿到了当时看来为数不菲的7块钱稿费,可谓是“名利双收”。
这又唤起了他的新闻记者梦。他觉得自己也许有当记者的天分,对记者行业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一边学好自己的英语专业,一边自学起了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等新闻专业的课程。
1981年,熊晓鸽大学毕业,报考了社科院的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结果每门专业课都考了80分以上,只可惜栽在了政治一科上,最终差了4分,他的第一次考研失败了。毕业时本来确定留校任教,他分配时几经努力被分配到北京的机械工业部任翻译和英语教师,好就近继续报考新闻研究生。
1984年,熊晓鸽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这个专业是对口培养人才的,学生毕业后主要输送到新华社去工作。1986年上半年,他开始到新华社国际部中东非洲组做实习记者,开始接触到很多国内新闻界的事,他年轻时代的新闻记者梦基本上趋于实现了。
熊晓鸽研究生班里的一位主课老师是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他曾经告诉熊晓鸽:“我觉得你作为一个记者是非常有潜力的,但是如果不到美国去学习,你将永远成不了一个最好的记者。”
也许是受这位教授的影响,熊晓鸽觉得只有出国学习深造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国际型记者,开始动了到美国去留学的念头。美国朋友告诉他,具有50年历史的波士顿大学新闻系比较好,听从他的建议,熊晓鸽把自己在国内《中国日报》上写的英文新闻稿件收集了一些寄过去,后来就被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众传播学硕士专业录取了,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之后他又考了托福,考了617分,顺利拿到赴美留学签证。
1986年8月23日,熊晓鸽怀揣38美元,从北京乘飞机,经过上海,飞到美国。到波士顿大学后,通过努力,他很快找到了两份工作,一份是为一位教授做关于报道中国和越南革命课题的助教,月薪375美元,另一份是在自行车店组装自行车,时薪7.5美元。他在美国生存的问题暂时解决了。
不过,困难还是接踵而至了。熊晓鸽的奖学金只有一年的期限,这样他必须在一年之内把所有的课程修完,唯一的选择就是全部选多学分的课,并在一年的时间内通过别人四个学期的课程。因此他需要写很多的论文、交很多的作业。那段时间,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一边写论文,几乎每天只睡3~4个小时,但是他仍旧咬紧牙关,奋力苦读。
1987年5月,他用辛勤的汗水为自己赢得了胜利:他只用了8个月就拿到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硕士学位。他毕业典礼上的照片中眼睛是肿的,因为这8个月时间里,他几乎没有好好睡过一次觉。
硕士毕业时,由于熊晓鸽的优异表现,他拿到了另一份优厚的奖学金,进入塔弗茨大学和哈佛大学合办的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亚洲经济与国际商业管理博士研究生课程。
1988年6月,熊晓鸽进入美国著名的卡纳斯出版集团做兼职工作,担任《电子导报》中文版的编辑。进入卡纳斯出版集团工作,是熊晓鸽第一次进入出版行业,他也没想到自己以后会与这一行结下不解之缘。
1989年,受国内形势的影响,《电子导报》中文版停办,熊晓鸽转入《电子导报》英文版,并升任副主编,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记者生涯。在两年多的采访中,他在自己创办和主管的栏目《亚太商业》中介绍了一系列硅谷创业的华人,接触了许多硅谷的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家。他因此获得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美华协会“最佳新闻报道奖”和“留美最杰出青年”称号,更重要的是,这让他了解了这个英文简称叫“VC”(Venture Capital:创业投资或称风险投资)的行业,认识到创业投资公司对硅谷建立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也许正是这一经历,让他萌生了从事创业投资的梦想。
现在回过头来看,与国际数据集团(IDG)董事长麦戈文最初的三次见面,正是为这一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准备。
1988年,时任中国中信集团董事长荣毅仁应邀到弗莱彻做演讲,晚宴上麦戈文想就《计算机世界》的一些问题和荣毅仁交换一下看法,请作为活动组织者的熊晓鸽当起了翻译官,熊晓鸽和麦戈文也因此相识。在此之前,IDG集团曾作为外资投资商第一个投资了由国有资本控制的媒体行业,与中国电子情报研究所组成了第一家合资公司并合办了《计算机世界》报纸。
麦戈文出生的家庭,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他的父母非常喜欢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文化,小麦戈文几岁时就读过关于孔子的书。从小,麦戈文心中就充满了对中国的各种幻想,形成了浓厚的中国情结。
麦戈文痴迷于中华文化,钟情于华夏山水。在超过100次的中国之行中,他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带着这份浓厚的中国情结,麦戈文一直致力于促进中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他曾帮助CCTV—9在北美落地,通过网络播出,让美国人看到中国的现状;他将大量中国书报刊物介绍到美国,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他在中国投资拍摄影片,介绍中国人民的生活,让美国人民通过网络看到这些真实画面。他认为文字打动人的头脑,而电影打动人的心灵,图像起到的作用更加重要。他一直在努力,让美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是很友好的,中国会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1990年初,中国电子情报所的代表到美国访问卡纳斯出版集团,并临时决定拜访IDG集团。因为不太了解电子出版的专业内容,麦戈文的翻译没翻译几句,就有点翻译不下去了。麦戈文有些尴尬,就临时请陪同代表团的熊晓鸽帮忙做了一天翻译。因为当时对IDG的拜访是中方临时决定的,也没有太重要的事情要谈,麦戈文却对此表示了足够的重视,把当天所有的工作都推掉,热情接待中国电子情报所的代表。麦戈文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让熊晓鸽感觉自己遇到了知音。
1991年,卡纳斯出版集团在香港并购了一家杂志,要派熊晓鸽去香港分公司担任副总裁。而熊晓鸽认为,电子及信息类的刊物即将在中国内地高速成长,现在正是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大好时机,他希望有机会重返中国内地市场。因此,临去香港前的一个月,熊晓鸽给公司总部写了一份报告,希望将他派驻到中国内地去,但这份报告并没有得到公司总部的重视。这让他有些郁闷,他意识到自己在卡纳斯出版集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熊晓鸽主动给麦戈文写了一封信,希望谈谈中国市场的事情。3天之后,麦戈文给熊晓鸽回了电话,他要和熊晓鸽面谈,两人很快就坐到了一起。“如果给你100万美元,你将在亚洲如何投资?”麦戈文问熊晓鸽。“我要去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及越南。”会谈过程中,麦戈文很认可熊晓鸽对中国及亚洲市场的看法,而且两人的出版理念很一致,于是一拍即合。
在一番深入交谈后,麦戈文直截了当地问熊晓鸽:“非常好,你有什么要求?想要拿多少工资?”面试头一次就谈待遇的事情,熊晓鸽觉得有戏,他答道:“我还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也不知道要拿多少工资。这样吧,我现在赚多少您就给我付多少就可以了。”当时的熊晓鸽,年薪四万六千美元左右。当然,熊晓鸽还有自己的条件:“您给我半年时间,然后再决定付我多少工资更合理。但有一个条件,我要直接向您汇报工作。”“为什么?”麦戈文有些疑惑。熊晓鸽回答:“在中国做这件事情,需要有一个懂得和理解我的人直接沟通。”熊晓鸽吸取在卡纳斯工作时的教训,要求在未来的工作中只对麦戈文一个人负责,不希望中间还有另外一个人管着他。
麦戈文欣然应允。不过,临走时,他还不忘考察一下熊晓鸽:“正好我这里有一本中国台湾的《微电脑世界》,你拿回去写一个分析报告,看如何能让这个杂志办得更好。”
回到家后,熊晓鸽做了大量的分析和调研,精心准备了一份厚厚的分析报告。为了精益求精,他还拿着分析报告请教了他当时的房东,波士顿有名的一位大律师,并得到其赞赏。根据这位律师朋友的建议,他把报告压缩成两页,以便工作忙碌的麦戈文审阅。熊晓鸽的分析报告得到了麦戈文的认可和好评,从此,熊晓鸽和麦戈文开始了延续至今的成功合作。
1991年11月6日,熊晓鸽正式加入IDG。很快熊晓鸽便以IDG董事长“亚洲业务开发助理”的身份主管亚太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出版物开发事务。1991年12月,在加入IDG的第二个月,熊晓鸽就看准了机会,谈成了IDG与北京的国际电子报社的合作。之后,《国际电子报》正式并入IDG的《计算机世界》,并在后来改刊为现在的《网络世界》,成了业内的一本领先杂志。不仅IDG在中国内地的业务进展快,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港台等地的业务也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半年后,麦戈文就给熊晓鸽涨了工资,熊晓鸽的头衔也变成了“亚洲开发主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IDG对中国市场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视,麦戈文决定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事务进行一次总体研究。1992年圣诞节前,麦戈文要求熊晓鸽、IDG驻台湾的一个资深副总裁,还有IDG驻香港的一个总经理,三人各自拿出今后开发的计划书,并在马上到来的1993年1月4日正式开会讨论。
接到通知后,熊晓鸽连圣诞节也没有休息,一直不停地写计划书。没想到,这个计划书后来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计划书写起来非常麻烦,必须把各亚洲国家的材料都准备齐全了才能动笔,写完之后还要把长度缩短,因为怕麦戈文没时间看,他的计划书从两万字的原稿压缩成为三千字的成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