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特色
4459300000001

第1章 中国的行与思

我的小破书。

我是我,你是你。我是德国人,你或许是中国人吧。我正坐在我家的沙发椅上,眼前一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只见一行字。中国距我有万里之遥。我在认真思考给你写点什么东西比较好。

你到底是谁我都不知道。我在想,你或许站在书店里吧?手中拿着几本书,偶然发现一本好像是个莫名其妙的老外写的书。还有老外用中文写作的事?这是瞎炒作还是真的?这么辛苦干吗,某些外国人真缺钱啊!

还是选择翻开书看看,你很快就发现这好像不是那种故事性的书,而是专栏集。也就是说,这个老外记录了自己对各种事的种种想法和看法而已。

现在是该把书放回书柜去的时候了。

当然,你也可以接着看。

我坐在沙发椅上,身边有一杯茶。茶杯是德国的,自来水是德国的,而茶叶呢,倒是中国的——碧潭飘雪,我最喜欢的饮品之一。我想,你可能从书店里走出去了,要坐地铁回家。上海、广州、成都、北京的新地铁线,这些都比我们德国的大部分地铁令人舒心不少,毕竟是刚修的。我很喜欢那些地铁,只是人有点多,尤其在上下班的时候实在是太多了。地铁上拿书不方便,还是用手机看吧。刷刷微博,刷刷微信,如果实在没事干就打开电子书APP(应用)看看。你在屏幕上看到这些字。

继续看,还是换一本更有趣的?好像那个谁最近又写了一本关于那啥的书,忘了叫啥,貌似还拍成了电影!

好吧,暂时先继续看吧。我接着思考要给你写点什么东西比较好。

我叫雷克,不过那当然不是我的正式的名儿。我的名字其实叫克里斯托弗-雷哈格(Christoph Rehage),但这个中文名的字数太多了,我就把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拼在一起了:雷克。那是十年前的事,我在慕尼黑大学偶然地进入了汉学系。那时候,我的一个台湾朋友帮我起了这么个中文名。我本来很喜欢“雷克”这个名字,不过后来到北京留学时发现老外当中的“克”字太多了,什么杰克、尼克、汉克、马克,我那时候很想说:“我为啥当时没有给自己取一个更中国化的中文名呢?”

更中国化的中文名,比如说呢?比如《三国演义》里的那些英雄嘛!什么诸葛亮啊、关羽啊、曹操啊!还是低调的雷克比较好。就这样,雷克很快被我接受为自己的名字了,就像中国这个宇宙似的国家,也被我接受为自己的家。

你或许在想:“你自己的家?我大中华人已够多,还真不缺你一个老外!少在这儿装白求恩行不!”

哈!这样理解也没错,不过我说的是真的,不是客套话!

怎么讲呢?我在想,你或许跟我一样坐在自己家的沙发椅上。还是你在外面找了一家咖啡馆?我一直觉得很神奇,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可爱的咖啡馆,一家比一家装修得有味儿,服务到位,还有各种茶水可以喝,特别适合坐下来看书!当然,除了这个以外还有“避风塘”之类的连锁店。那里跟文艺咖啡馆不一样,每次去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貌似初中生的情侣拉着手坐着,还有那些边打牌边吸烟的小伙子,另有不少人在桌上趴着睡。这种咖啡馆我也挺喜欢,虽然没有文艺咖啡馆文艺,但比它有看头。你就选一个吧,在家坐沙发椅或床上当然也不错!

每次被问“雷克你喜欢我们中国吗”,我都会觉得尴尬。这种问题,我除了客套话还能说什么呢?而且“我们中国”这个说法跟“我国”一样莫名其妙,里面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打死我我也不会问你:Do you like our Germany?(你喜欢我们德国吗?)我后来也学会了在微博上发帖时顺便写一个“我德”甚至“我大德”,当然这是开玩笑的,就怕别人当真!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想诚实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也难。不是每一分喜欢当中都有一分不喜欢吗?反正如果一个外国人跟我说“我喜欢你们德国的一切”,我首先会想:“我的德国?” 其次我会觉得要么他是在说客套话,要么他就是傻瓜。他难道也喜欢我们的税法(Steuerrecht)?

说到中国也一样,比如火车,虽然我很喜欢在中国坐火车,但我从来不喜欢在中国买火车票。不仅难买,而且排队又不是特别规范,尤其是过节的时候我觉得没有人喜欢在中国买火车票吧。除了一些有关系的人以外,他们觉得过年时买火车票可爽了。

说到火车我突然在想,你会不会正在火车上看到这些字呢?我说的不是高铁,那种方便却无趣的变形金刚似的交通工具,而是正儿八经的“火车”,有硬座和硬卧的绿皮的中国火车。它是我的最爱!

不知道你有没有买到卧铺票。我会尽量买中铺的。下铺人太多,各个叔叔阿姨都要借坐打牌聊天吃方便面,上铺空间有点小,我一米九二的个子勉强能钻进去,但不是很舒服的样子。而且,上铺看不到窗外的景色!这一点对于我这么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外国游客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我最喜欢的就是中铺。

我喜欢在卧铺上趴着看书,时不时往窗外看,看着外面的景色慢慢变,就像书里面的故事慢慢往下流。可惜这书根本没有什么故事。扔掉它!

还是再看一会儿?

我想如果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坐飞机的话,你或许没别的办法,只能继续往下看。哈!因为手机不让玩,就算开了飞行模式也不让玩,免费提供的杂志几乎全是广告,所以你就接着看呗。看书比较好打发时间。我最近发现自己好像有那么一点点飞行恐惧症,所以坐飞机时不能没事干,一定要让自己忙起来。看书当然也行。我想,那些天天坐飞机的阔佬是不是相当能看书?

不过,我为什么非要把你想象成一个在路上的人呢?你或许是学生,在课堂上坐着无聊就拿来这本书看看。听说这个老外比较二,可以看一看呗。把书放在课本下偷偷看,这事我上学时也经常干。而且回头想比较有意思的是,偷偷看书有时让那时候的我觉得良心不安,因为课本上的东西虽然无聊但确实值得我看;但有时我又觉得完全没什么问题,课本如此没意义,我还不如看书呢。

当然,往往是回头看时才知道到底哪些东西值得你看,哪些东西可以忽略。这也是大家要学习的一种智慧吧,而且是老师无法教给我们的。看烂书,为在生活中学习!

当然,每个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书在读者眼里变成那本让他“终于知道哪种书不值得看”的书。

我也不例外。

出版社编辑找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是一种谢绝的态度,因为我知道我的中文表达能力如此有限,而且我也没觉得我的那些对时政的看法很有趣。我跟编辑说:“谁想看我这种老外用中文写的书啊,大家如果看的话恐怕只不过是凑热闹罢了!”

编辑说:“雷克你的文笔当然是老外式的,这不要紧,好好写你想写的东西,保持自己的角度和风格就好了!”

我那时候想起了一件十年前发生的事。我在慕尼黑大学汉学系上中文课时,老师找了一个中国小伙子来拜访我们系的课堂。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几乎是我见过的第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怎么说呢,我之前也不是没见过中国人,我们班的语言老师就来自南京,而且周围也有不少长期在德国待着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华侨,但这位来自北京的小伙子跟他们不一样。他貌似刚从中国来到了德国,德语说得还不是很好,而且从衣服和打扮来说都给人感觉跟德国人不太一样,所以我和我的同学都觉得他很神奇。他是“真正”的中国人!老师让我们问他一些问题。我们为自己的语言水平感到尴尬,只有最勇敢的同学敢开口问他:“北京天气好吗?” 然后带着骄傲的微笑盯着他看。

不过最让我们开心的是我们班里没有一个同学写不出来这位小伙子的名字,因为他的名字如此简单——他竟然叫丁一!

想起自己十年前看到丁一时的激动,想起第一次去中国之前在机场哭的伤心,想起自己后来在中国交的好朋友,爱上的风景,爱上的美食,爱上的文字,我就想:好吧,可以写点东西。

你依然在看。

不怪你,有时候是懒得看下去却更懒得放弃。就这样继续看呗。

我最喜欢的看书方式是:边啃苹果边看书。记得小时候看妈妈躺在沙发上,一只手是绿苹果,另一只手是书。有一次,我把一本我很喜欢的外星怪兽书推荐给我妈看。她觉得不好看,甚至难看到什么地步呢,就是第二天我那本书被扯成两块后给扔进垃圾桶里了。我妈说:“不好意思,那本书实在太难看了!”

对某一本书拥有如此肯定的判断,也不容易吧。

回想下我当时好像很伤心,只不过我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反正过了不久我向我妈借了一本她最喜欢的书,看了两页就使劲把它扯成两半并扔进了垃圾桶。我很平静地跟妈妈说:此书不好看也!

我希望我这本小破书不会被你(或被你妈)扯成两半并扔进垃圾桶。我的语言虽然被编辑修改过,但依然过于简单。这全怪我的中文水平不够高。我的思想过于简单又是另外一码事,那只能怪我不学无术。你也知道吧,不是所有的上过大学的人都算得上知识分子。我们德国人有一个词儿叫作halbwissen,就是“一知半解”的意思——学了点东西却没完全学通。所以我主要写的是带立场的东西。我要么给你讲我生活中的东西,要么跟你分享我对一些事情的感想。

当你和我的立场不同,我第一个反应当然也是哭爹喊娘。为什么那么多人如此笨?我的立场在我而言明明是对的,为什么他们不接受呢?嗯,立场不同不要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外面天全黑了,我爸叫我下楼吃饭。我想,我跟我爸很多事立场不同,毕竟他比我老一代,但他也是德国人啊。这样看来,我还是要跟你说一声:俺雷克不代表德国,俺也不代表其他德国人。不过我觉得这些你都已经知道了吧。其实以上两段话我都不用特意写出来吧。我们的世界,已经越来越相似。我们不想被代表,也不想代表其他人。

就像书店里的你,地铁上的你,沙发上的你,火车上的你,飞机上的你,学校里偷偷看书的你,都不代表整个中国,也不代表其他中国人。

因为最终,你就是你。

而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