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中医谚语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尤其是阴阳的调节转化,要与天地、四时和万物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阳、养阴的原因
春夏时,气候由寒变热,万物从冬眠中复苏,阳气升发旺盛;人体也是如此。但同时,阳气的升发易导致****随之外泄,所以此时,要注意养阳,不要令其升发太过,引起****不足,阴阳失调。而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秋冬要养阴。
养阳、养阴的做法
(1)春夏养阳,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贪凉。因为热为阳,凉为阴。人在秋冬养阴时,毛孔闭合,身体在积聚能量的同时,也积聚了一些污垢、毒素,到了春天和夏天,毛孔张开,人体的能量要向外宣发,因此体内的污垢和毒素要借助这个宣发之势而排出。春天,收敛了一冬的身体尚有余寒,寒则温之,而后方利于宣发,所以,春天需要多穿点衣服,把汗捂出来,这就是“春捂秋冻”中的“春捂”。夏天就不用捂也能出汗了。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日绵长,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晨要尽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连午睡都要尽量避免。
(2)秋天主燥,其特点是干,所以秋季养阴首先需要的是多喝水,尤其是地下水对养阴有好处。同时,冬天室温一般不超过24℃,以可穿一件毛衣为宜;冬天要多吃养阴之品。另外,冬天还要多喝井水、地下水,吃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等养阴。
【贴心提示】
您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阳气与****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能只顾养阳,而忘了滋阴,更不能顾了养阴,却忽视补阳。阴阳双方,忽略一方,都可能造成身体痼疾。
【语录链接】
阳谓春夏,阴谓秋冬。
——薛宣。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张介宾。
2.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指阴寒,阳指阳气。外感寒邪会使人的阳气活动受到约束,阴寒内盛也会导致脏腑的阳气虚弱,这些都是阴寒胜而影响阳气的病证。
阳虚和阴虚的特征
(1)阳虚是指人体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主要为肾阳虚衰。其表现为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等。产生阳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等。
(2)阴虚是指人体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阴液不足,主要是肾阴不足。其表现为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上火,咽干口燥,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导致阴虚的原因主要是邪热伤阴,五志太过,化火伤阴,久病体虚耗阴。
阳虚和阴虚的调节
(1)阳气是生命的动力,按照“阳胜则热”的理论,首先就要在饮食上注意清淡,少油腻,可适当多吃姜、蒜,少吃冷饮,尤其是老人和幼儿,以免伤了脾胃阳气。老年人多肾亏脾弱阳气不足,煮饭要做到松软易消化,食后能使脾脏健运,五脏安和。但需要提醒的是,“养阳”并非“补阳”,所以人参、鹿茸等大补之物,非阳虚之人,春夏还是不用为好。起居上,应该“夜卧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净之处散散步,以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外出运动时不能过量,以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出汗为宜。
(2)水在养阴中尤为重要。因为水是阴阳气化的基础,没有水,生命就不能继续。水是阴气之源,因此不但应多喝水,还要吸阴气。吸阴气的地方有如下几处。
第一,海边、山林、河畔、高山。在这些地方进行锻炼,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阴气,对长寿十分有益。
第二,接地气。也就是说,阴虚的人应该经常赤足走路,这样地气可以从足心的涌泉穴上升入体。因为天为阳,地为阴,地是阴气的矿藏,所以接地气十分重要。
第三,北方是阴气产生的重要方向,所以阴虚的人要常面向北方,以汲取北方阴气。
第四,夜晚要面向月光。因为昼为阳,夜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所以阴虚的人还可在夜晚面对月光。
第五,低凹处。这是阴气较浓之处,因为高为阳,低为阴。住一楼的人也有好处,每天都能接着地气,因此寿命要比住高层的人长。
【贴心提示】
养阴的饮食有长在水里的东西,如藕、荸荠、菱角,或长在地里的地瓜、竹笋、山药等,建议阴虚的人食用。
【语录链接】
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张衡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养生必补髓
——医学谚语
所谓养生必补髓,意思就是说,人们若想延年益寿,身体健康,必须注意要经常补充人体精髓的不足。
骨髓不足的病症
众所周知,骨为人体的支架,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质量。正如我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说,“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聪目明,气血如故”。骨为髓所养,精又生髓,故髓、精决定了骨骼的生长发育与功能。若髓不养骨,即会造成骨骼方面的疾病,如婴幼儿的佝偻病、成年人的骨质软化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病。祖国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髓,肾精亏虚,骨髓不充,故腰痛而腱膝无力。由此看来,精与髓的充盈与否,不仅影响到人体的骨骼系统,还将严重损伤人体的先天之本肾。
补充精髓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精生髓,若髓不足,就需要有****不断化生骨髓。倘若常补髓,即不需要****不断转化生成骨髓。所以,补髓即补精,而精盛,则元气盛。
补髓常以动物的骨髓、脊髓为原料,采用多种生物酶,将髓蛋白的分子切断成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同时将髓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去除。这种制成的髓精才最有效。
【贴心提示】
补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做到,除上面介绍的方法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坚果,像核桃仁、花生仁、腰果等,这些果子都是果实,是植物为了延续它的后代,把所有精华都集中到那儿了,有很强的补肾作用。中医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盈了,骨髓、脑子就得到补充了。
【语录链接】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
——中医谚语
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血如故。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髓生。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4.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绮石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
养精
精,物之精华,是人体内维护人的生命的高级物质,有****、阳精、元精之分。精,主要就是从良好的饮食中获取,食物入胃后,经消化、吸收营养,先化成胃津。胃津送入心的左下耳房化成红血,红血入任脉化成****,****入****宫化成阳精,阳精内有精虫。当精撞阳关奔放欲出之际,顺出阳关是生人之道;逆回是炼精化气之时,但必经师传。人之五脏都各有其精,故有五脏之精华皆聚于二目之说。
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若纵欲,男则遗精、早泄、阳萎、生殖无力,甚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不振,久则成痨;女则肾虚精亏、冲任不固、气血逆乱、崩漏下血、白带绵绵而下,不孕或流产、早产,甚至经血亏枯、经闭,面黄消瘦而成劳损之症。不仅如此,纵欲还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影响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养气
气,表示地气蒸腾而上,直达天际,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它具有动而不息的特征,维持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广义上可以说万物皆有气。具体说来有三种,第一种是外在之气,对于人而言,空气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需要;第二种是食物之气,实际上就是养生学上常常提到的精气;第三种就是人体的元气,道家谓之“气”。
养气首先要重视环境之气。中医认为,人喜欢生活在环境清净、空气清新的地方,而喧闹嘈杂、污浊的空气则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其次,养气的重要要求是少废话。因为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通过新陈代谢不断获得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通过血液从肺泡交换来的氧气,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中。一个人若是经常喋喋不休地大声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而百病丛生。
养神
神是一种精神面貌,主要指情绪,人的心理状态、心态精气。神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有元神、识神之分。元神无知无识,浑浑噩噩,又谓之性神。所谓识神,即思维之神,它决定着人的一生的思想活动。根据道家养生功的说法,静则为元神,动则为识神。心定念止是元神,心动念驰为识神。元神、识神只有心念动止之分。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以道德修养来培育人的精神。孟子更提出养“浩然之气”,实际上就是道德之正气。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生活在喧闹的环境中,也如同在偏远清净之地。中医认为:长寿的人,大多心胸开阔、心地善良、性情温和。
精、气、神是生命的根本,它们虽然名分为三,实则一体,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精为生气之源,气为养神之所。精气似渊水,神似水中鱼。精旺气足,神鱼活跃,可以应万事。精竭气枯,神鱼无所依存而死亡,则万事归空。所以说,精、气、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贴心提示】
中国历来的养生之道,都强调饮食要以素为主。对一般人而言,素食更易于正神,但如果您是脑力劳动者的话,也应适当补充肉食,补充均衡的营养,以补充消耗的精气。
【语录链接】
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
——孙思邈。
精生气,气主神,神自灵也。
是故精绝则气绝,气绝则命绝也,
是故精、气、神,人身之三宝也。
——吕洞宾。
5.夫精者,身之本也
——医学谚语
《黄帝内经》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指生殖之精,即是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精乃肾之主,纵欲太过,除伤肾精之外,进而还可伤及其他各脏腑,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促人早衰或短寿。现代医学认为,长期性生活过度,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调节功能减退,这是因为****可引起全身高度兴奋,促使能量高度消耗,器官功能适应性减退。
寡欲养肾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是先天之本,保精必养肾,肾精亏耗,则元神扰乱,必早衰折寿。正如唐代孙思邈所言:“精少则病,精尽则死。”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
节劳养血
养生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纵欲耗精,人人皆知。但精成于血,日常疲劳过度,照样损血伤精。如果用脑过度,天长日久,思虑必耗血;如果用眼过度,久视而耗血;如果用耳过度,则久听而耗血。所以,劳逸适度,保精又养血。
息怒养筋
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主筋,如经常发怒,必伤肝,自然筋骨得不到滋养,而身体必然衰退。另喜怒失节,精神活动异常,引起情志失调,气机不畅,不益于肝肾,损伤身体。
节精补脑
节精补脑是指夫妻行房事时要养精有法,调节控制****。如在临****时闭目上视,把意念集中在头顶百会穴处。总之,主要目的是为使注意力转移,不集中在行房事上,从而达到少施泄或不施泄,便可还精补脑。
《玉房秘诀》中认为:“令人目明之道,临动欲施时,仰头闭气大呼,嗔目视左右,缩腰还精气,令入百脉中也。”由此可见,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养生。
【贴心提示】
酒精是刺激性很强的物质,易引起性器官充血兴奋,使人失去自制力,而导致房事过度,使肾精耗散过多。所以古人反复告诫,“醉不可以接房,醉饱交接,小者面黯咳喘,大者伤绝脏脉损命”,“大醉入房,气竭肝肠,男人则****衰少,阳痿不举;女子则月事衰微,恶白淹留”。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的醉后房事,会使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适应性减弱。临床所见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病,常与酒后房事有关。因此,您若有嗜酒的爱好,请一定注意调节房事。
【语录链接】
生之来,谓之精。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
精少则病,精尽则死。
——孙思邈
6.齿宜常叩,津宜常咽
——医学俗语
牙齿坚固是一个人健康的标志,叩齿,就是牙齿上下空咬,使上下牙齿有节律地叩击。津是干净的口水,中医认为它是人体的重要体液;而西医则认为,口水可以清洁口腔和牙齿,帮助消化食物,润滑消化道等;在道家气功里,津也被看作练精化气的必须材料。经验证明,经常叩齿咽津,不仅可以改善牙周口腔的健康状况,使牙齿变得更坚固洁白,还可以大大改善人体的消化机能,预防慢性消化性疾病,同时有助于益肾填精,滋养脏腑。
叩齿做法
中医脏腑理论认为,“齿为骨之余”,“肾藏精,主骨生髓”。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部分,叩齿能够强肾壮骨。叩齿首先需要精神放松,或闭目调神,然后口唇轻闭,有节奏地叩击上下牙。先叩两侧大牙36次,再叩门齿36次,每日3次。在上下齿叩击时,轻重快慢要适中,不要使劲,频率无需太快,可以轻重交替,节奏有致,以轻松自然为原则。叩齿是一种简易的健身法,须长期坚持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咽津做法
叩完牙齿后,要做搅海,就是用舌头贴着上下牙床、牙龈、牙面来回搅动,顺时针9次,逆时针9次,当感觉口中有唾液分泌时,不要马上咽下,继续搅动,待唾液满口,用口中的唾液漱口36次。最后将唾液分三小口慢慢咽下,感觉汩汩有声,一直滋润到下腹部。
此套养生法可以在早晨起床后、午饭后、睡觉前各做1次,每次做3分钟左右,站立、坐着均可。
【贴心提示】
实践证明,常吃干果也会使牙齿得到锻炼,可起“齿宜常叩”之功。同时,咀嚼干果时,会促进唾液分泌,又起到“津宜常咽”之效。再加上对干果中营养物质的摄取,会使人体获得补益。这里所指的干果包括花生、葵花籽、板栗、核桃、榛子、大枣、开心果、葡萄干、话梅、杏仁、无花果等,建议您经常食用。
【语录链接】
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
——《陆地仙经》
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
——孙思邈。
7.肾藏之阳,为一身阳气之根
——医学谚语
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脏器,古代医家认为,父母两精****,先成胚芽,然后便发育为“肾”,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即藏之于肾,故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