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4410000000008

第8章 西方远古建筑(8)

315~329年在也位于罗马城墙之外台伯河西岸的圣彼得墓地上建造的老圣彼得大教堂是当时最大的教堂,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教堂之一。它的内部用四列柱子将空间纵向分为五个部分,其中长达122米的中厅又高又宽,与之相比,大多只有一层的侧廊则低窄得多,中厅高出的部分开设了侧窗用以采光。中厅是东西轴向的,主要入口开在东方,西端是半圆形祭坛。作为新事物的教堂建造规则是逐渐明确起来的,从这座教堂以后的绝大多数教堂都将祭坛放置于东端,反映了基督徒以光线每天的消失和复出作为基督复活象征的信仰。在老圣彼得大教堂祭坛与中厅之间还有一条横向的空间,称为横厅,两端分别用作祭具室和圣餐贮藏室。横厅的出现是一个与传统巴西利卡不同的新设计,由祭坛、横厅与中厅相交形成的十字形,对基督徒来说恰好象征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因此深受教会和教众的喜爱,几百年后成为西欧教堂的主要形制。老圣彼得大教堂的前面还有一个柱廊环绕的前院,院中央设有洗礼用的洗礼池。

这座大教堂已在15世纪末被拆除,在原址上建造了新的圣彼得大教堂。

帝国时期罗马的第四座大教堂大圣马利亚大教堂相传是罗马教皇黎贝留(352~366年在位)在352年夏天奇迹般降雪的一块地上划出地基建造的,所以又被称为“白雪圣马利亚教堂”。432~440年,教皇西斯图斯三世(132~440年在位)重建了教堂,并保存至今,是罗马现存最古老的巴西利卡式基督教大教堂。

这是一座三廊式巴西利卡建筑,内部空间的聚焦感十分强烈。中厅高起的侧墙由梁柱构造支撑,它与半圆形祭坛的穹窿表面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或石块形成的马赛克拼镶出旧约故事的内容。由于小块马赛克间的间隙比较宽,因而画的砌筑感很强。在大面积进行马赛克画时,为了保持画面色调的统一,有时也会在玻璃马赛克后面先铺上一层底色;马赛克的表面有时也有意做成各种不同方向的微斜,以造成明灭闪烁的效果。

这样的装饰画除了用于装饰的目的之外,一开始主要是用于辅助说教。早期的基督徒一致认为教堂里绝不能够摆上上帝的雕像,因为崇拜偶像是那些异教徒的传统,比如神庙中的宙斯或朱庇特雕像。因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曾引以为豪的雕塑传统在这时被中断了。但绘画的待遇却不同,由于普通教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因而把基督教教义用图解方式加以表达以供普通教徒理解是很有意义的,得到了包括教皇在内的教会上层人士的支持,成为这个时期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特点。

7.古罗马的园林建筑

罗马文化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这种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在建筑上,许多罗马建筑都是以希腊建筑为模式,并且多数取用希腊建筑的名称。造园也与建筑一样:园内装饰着整形的水体;雄伟的大门、洞府,直线和放射形的园路,两边是整齐的行道树;作为装饰物的雕像置于绿阴树下;几何形的花坛、花池,修剪整齐的绿篱、造型植物,以及葡萄架、菜圃、果园等,无不显露出受古希腊园林的影响,一切都体现出井然有序的人工美。在共和时代罗马征服希腊之后,这种希腊化倾向就更加明显。尤其是富裕阶级,开始竞相效法希腊和东方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因此别墅及别墅庭园的发展十分迅速。到帝政时代,罗马附近交通便利、风景宜人的地方便成了政要名流们的别墅区。

(1)庞贝城的宅园

庞贝城于公元79年因维苏威火山的剧烈爆发,而使整座城市完全埋在火山灰之下。自1748年开始,考古学家们有组织地发掘,使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概貌才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卡萨·维提府邸庭园是庞贝城中最美的、带有列柱中庭的庭园,是古罗马住宅庭园的一个范例。它的列柱中庭,其周围是由18根彩色柱顶的白色圆柱组成的柱廊。中庭长18米,宽10米。沿四周的列柱安放着12尊喷水雕像,其旁又设了8个接水的方水盘,还有大理石桌、盆及赫尔墨斯的雕像柱。在当时流行的波纹边黄杨花坛中,种着常春藤、灌木及花卉。整个中庭是完全敞开的,阳光从上面直泻下来,室内外空间浑然一体。而这一点对于今天的设计,尤其是狭小空间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2)巴西利卡寺院

欧洲早期的寺院多建在人迹罕至的山区,僧侣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既不需要,也不允许有园林与之相伴。以后,随着寺院进入到城市,这种局面才逐渐有了转变。基督教徒们最初是利用罗马时代的一些公共建筑,如法院、市场、大会堂等作为他们宗教活动的场所。以后又效法称为巴西利卡的长方形大会堂的形式来建造寺院,故而称为巴西利卡寺院。

巴西利卡寺院小建筑物的前面有连拱廊围成的露天庭院,称为“前庭”。前庭的中央有喷泉或水井,供人们进入教堂时用水净身。这种前庭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虽然只是硬质铺装,但却是不久之后出现的寺院庭园的雏形。此外,由于实用而在僧侣们中间流传开来的园艺技术也为寺院园林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从布局上看,寺院庭园的主要部分是教堂及僧侣住房等建筑围合成的中庭,面向中庭的建筑前有一圈柱廊,类似希腊、罗马的列柱中庭庭园,柱廊的墙上绘有各种壁画,其内容多是圣经中的故事或圣者的生活写照。稍有不同的是,希腊、罗马中庭周围的柱廊多是楣式的,柱子之间均可与中庭相通;而中世纪修道院内的中庭周围,柱廊多采用拱券式,并且,柱子架设在矮墙上,如栏杆一样将柱廊与中庭分隔开,只在中庭四边的正中或四角留出通道,起到保护柱廊后面壁画的作用。中庭内仍是由十字形或交叉的道路将庭园分成四块,正中的道路交叉处为喷泉、水池或水井,水既可饮用,又是洗涤僧侣们有罪灵魂的象征。四块园地上以草坪为主,点缀着果树和灌木、花卉等。有的寺院中在院长及高级僧侣的住房前还有私人使用的中庭。此外,还有专设的果园、药草园及菜园等。

8.古罗马的陵墓建筑

古代罗马对人死后的归宿似乎要比古希腊重视,因此留存至今陵墓遗迹也比较多。在罗马帝国时期,皇帝们似乎较喜欢圆鼓形的纪念式陵墓,最宏伟的一座是奥古斯多墓。

其基本构图也是一座立于方形台基上的巨大圆鼓形建筑,周围环以柱廊,建筑直径约为68米,内部沿圆周辟建有许多高低错落、方形或圆形的小房间,并有弧形楼梯盘旋向上。中间部分是墓室。鼓形建筑的上部为层层向上的植台,中间满铺泥土,栽植着松柏和其他常青树。在台顶置立着奥古斯多的巨大雕像。

今天,在罗马城西北台伯河的西岸,还较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古罗马时代的王陵,它就是哈德良皇帝的墓。和奥古斯多一样,哈德良也是一个学者型的统治者,他特别倾心于建筑艺术,不但在罗马建了许多辉煌的新建筑(著名的万神庙便是这一时期建造的),美化了市容,而且还亲自督促完成了诸如雅典奥林比亚宙斯庙这样建了数百年的工程。

他自己宏伟壮丽的陵墓也采用了传统的圆鼓形塔楼的形式,下部为一座约90米见方,高约23米的大台基,台基上耸立的鼓形圆楼直径为74米、高达46米。如此巨大的体量压倒了周围的建筑,成为台伯河沿岸的景观中心。建筑物外部处理和甚为华丽,方形台基的外表均贴有大理石饰面,四角立有骑马卫士的雕像。台上的鼓形圆楼四周为大理石的柱廊,其圆柱用专门从埃及运来的班岩制成,在每个柱间,均立有雕像。圆楼以阶梯状逐步收小的穹窿结顶,阶梯上铺垫泥土,种植层层的常绿树,在穹顶之端,置放着由四匹马拉的双轮马车的群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