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
【释义】诺:承诺,应允。一句答允的话,价值千金。形容说话极有信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是秦末汉初楚地著名的侠客,他性格耿直,乐于助人,最可贵的是他特别讲信用,只要是许诺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也要替人办到,从不食言。在楚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得到一百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许诺。”(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后来从了军,在项羽的手下当了大将。他作战非常勇敢,很有军事才能。曾经有好几次,他领兵追杀刘邦,刘邦差点死在他的手里。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获胜,建立汉朝,当上了皇帝,便下令捉拿季布,恨不得把他剁成肉酱才解恨。季布见刘邦在全国捉拿自己,只好东躲西藏,四处逃命。因为他的声誉很好,所以人们也都愿意收留他。后来,有位叫朱家的义士说服汝阴侯滕公夏侯婴到刘邦面前为他说情,刘邦就原谅了季布,还拜他为郎中。
季布有个同乡,名叫曹丘,听说季布在汉朝当了大官,就想投靠他,特地请窦长君写信介绍他去见季布。季布不怎么高兴,就打算拒绝他的要求,所以,曹丘来见季布时,季布脸上流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曹丘见了,就向季布行了一个礼,说:“在楚地人人都说您很重信义,说是得到千斤黄金也不如得到您的一句许诺,您是怎样得到这种美誉的呢?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也算是同乡吧?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美名,您怎么这样无情地拒绝我呢?”
季布听了,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赶紧向曹丘道歉,把他留下来当做上宾对待。后来曹丘离开时,季布还送了许多礼物给他。
一厢情愿
【释义】只考虑单方面愿望,而不考虑另一方是否愿意。
【出处】古印度·僧伽斯那《百喻经》(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有个农家青年,在进城玩的时候偶然见到了公主。公主的美貌使他不能自已。回到家中竟害了相思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的亲友们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都纷纷探望询问。他说:“我要是不能娶到公主,只怕命不能长久了。”
亲友们便安慰他,并假意地对他说:“你不用发愁,我们可以派人到京城去,请求国王把公主嫁给你。”
那青年居然信以为真,病似乎也好了一点,一本正经地说:“那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快去吧!”
过了几天,那些亲友们又来探望他,欺骗他说:“我们已派人去和国王商量过,国王问了公主,公主没肯答应。”
那青年听了,依旧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看待这件事,非常高兴地说:“那好办了!只要我再去见一趟公主,公主一定会嫁给我的。”
他只是一厢情愿地想娶到公主,全不顾自己的地位和才貌,这门亲事结果如何呢?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一寒如此
【释义】形容贫困至极。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春秋时秦昭王的丞相张禄,原名范雎,是魏国人,他跟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时,由于齐襄王很赏识范雎之才,而且厚礼相赠,因此须贾就诬告范雎泄露了机密给齐国才获得厚赐。魏王听信谗言对范雎施以重刑,范雎假死而逃到秦国。
一次,魏国听说秦国将要攻打自己,派须贾去秦国打探消息。范雎得悉须贾来到秦国,便穿上破旧的衣服去见须贾。
须贾见了大吃一惊,问:“范叔是否到秦国来做说客的?”
“没有,我是逃到这里来避祸的,怎么还敢到处游说呢?”
须贾听说他靠做小生意为生,很同情他的遭遇,便留下范雎喝酒。几杯酒下肚,须贾长叹一声:“想不到范叔竟然一寒如此!”就取一件绸袍送给范雎。须贾向范雎打听秦国丞相张禄的情况,并表示要见张禄。范雎答应了,当后来须贾认出张丞相就是范雎时,吓得急忙磕头谢罪。
范雎因须贾有赠袍之谊,遂放须贾返回魏国。
一蟹不如一蟹
【释义】比喻一个比一个差。
【出处】宋·苏轼《艾子杂说》。
艾子这天终于到达了海边,面对从未见过的大海,他感到那么新奇、兴奋,他看到打鱼的人正在收网,就凑上去兴致勃勃地看,他发现网里除了鱼之外,还有几只很大的蟹,每只都有一斤重。“那是什么?”艾子指着蟹问道。
打鱼人笑道:“你连梭子蟹都没有见过,真是个呆子!”
“能吃吗?”
“当然能吃,味道还挺不错的呢。尤其是雄蟹的油,雌蟹的黄,简直是好吃极了!”打鱼人津津乐道地介绍说。
不久,艾子又看到一种类似梭子蟹的怪物,只不过比梭子蟹要小一点,大的至多半斤重。
“这是不是也叫梭子蟹?”艾子问。
打鱼人善意地嘲笑他一番,然后说:“梭子蟹生长在海洋的咸水里。这种也是蟹,但生长在淡水里,人们叫它螃蟹。”
后来,艾子居然发现一种长相似螃蟹,可是比螃蟹要小得多的“蟹”。它的壳最大的不超过铜板那么大。
“这是否还叫蟹?”艾子问当地人。
有人说:“这是蟹的一种,叫螃蜞。”
艾子仰天长叹道:“老天爷呀,您竟然造出如此相像却又不同的东西!可是,为什么一蟹不如一蟹呢!”大家都笑了。
二者必居其一
【释义】说明只能在两样中选择一样。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
孟子向齐王提了很多治国建议,齐王都不予采纳,最后孟子只好离开。齐王赠送给孟子金100两,孟子也拒不接受。但是后来在宋国和薛国时,他却接受了宋君的70金和薛君的50金。
孟子的学生陈臻向孟子说:“如果说您不接受齐王的赠金是对的,那么,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就不对了;如果说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王的赠金就不对了。一个人前后的行为应当一致,您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一种(‘夫子必居一于此矣’),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向陈臻解释说:“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在宋国,我还将去很远的地方,路上要用钱,不接受钱能行吗?到了薛国,看见我住的地方有士兵站岗。薛君给我50金,我接受了,但不是自己要,而是把它分给了士兵。至于齐国,齐王给我的赠金,我没有用处,没有用处而又要别人的赠金,那不是向别人借钱吗?天下哪有君子向别人借钱的呢?”
陈臻听了,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