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4387300000028

第28章 项氏叔侄(4)

在项梁的统治下,这座历史名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他熟练地将军事才能运用于民政事务,指导百姓兴修水利,整治市场,强化治安。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威信,再加上项燕之子这块金字招牌,他的所有命令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执行。天下纷纷攘攘中,会稽有如世外桃源一般宁静,吴县则是这世外桃源中的一颗明珠,百姓安居乐业,官吏尽忠职守。八千子弟兵驻扎在城内,每天都开出城去,由项羽和桓楚轮流监督训练。只有西山脚下传来军训的金鼓之声和呐喊之声,才会让人省起这不是太平盛世,战争随时有可能爆发。

其实,从举兵的第一天起,就有人时不时地问项梁——何时将部队开出去争夺天下?

项梁的回答总是:“还不是时候。”

每隔十天他便去一次粮仓,隔五天去一次府库,隔三天去一次制造兵器的作坊,他就像守财奴清点金银财宝一般,不厌其烦地清点着会稽的粮饷装备,看到粮仓里的粮食一层一层地码上去,脸上便露出满意的笑容。

“当务之急是固本强基。”

项梁是个务实的人,他认定的道理只有一个:唯有自身强大,才能在乱世之中立足。因此,当召平在郡守府外求见的时候,项梁并不十分感冒,他看了一眼拜贴上写的“陈王特使”四个字,摇着头笑了两声,不无戏谑地对项羽说:“扶苏太子的特使来了,你代表我出去迎接一下吧。”

项羽闷哼一声:“唯。”大踏步走出去。

所谓唯唯诺诺,“唯”是对父亲的应答;如若是对上司或其他长辈,用“诺”即可。项梁膝下无子无女,对他来说,项羽便是儿子。而项羽也自然而然地把项梁当作父亲来对待,每一次以“唯”相答,都使得这位铮铮铁汉心头一热。

“项家的希望,就在这小子身上了。”

项梁这样思忖着。夜幕已经降临,郡守府的大堂空空荡荡,即便点了数十支蜡烛,仍然不能照亮每一个角落。

对于农民建立的张楚政权,项梁历来是嗤之以鼻的。他老项家是堂堂正正的楚国贵族,虽然不能与景、昭、屈这三家显贵相比,但也源远流长,树大根深。有他项氏叔侄在,楚国复兴的重任,无论如何轮不到陈胜这个农民来操持。

周文攻入函谷关的时候,项梁的心情是矛盾的:既希望秦朝就此倒台,又担心陈胜从此得势,张楚王变成了真楚王,甚至成为了天下的共主。那样的话,叫他们这些项氏子孙情何以堪?

周文兵败戏下,让项梁松了一口气,但是新的纠结又产生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章邯大军横扫张楚之后,会不会顺势而下,席卷江南呢?要知道,就算他的根基再稳,以会稽一郡之力,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章邯抗衡的。

现在,陈胜生死未卜之时,门外却来了个陈胜的特使,他将给项家带来什么?

项梁的心中,好奇多于怀疑。

*

召平在项羽的带领下,走进大堂。他的身形本来就瘦小,在项羽的映衬之下,更显得弱不禁风。再加上烛光摇曳,忽明忽暗,召平带给项梁的第一映像,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没想到,召平一开口,声音却很宏亮:“陈王特使召平,拜见项大将军足下。”

“辛苦了。” 项梁不冷不热地答道。

“陈王素闻将军大名,特命在下前来敕封将军为张楚国上柱国,请将军火速引兵渡江,西击秦军。”

这句谎言,召平在路上已经练习过不下百次。由此而可能产生的种种质疑,他也准备好了充分的答案来应对。

果然,项梁无声地笑笑,用一种调侃的语气问道:“张楚国上柱国?”

“正是。”

“陈王现在何处?”

“章邯军势大,陈王目前已经退避九江,等待各地勤王大军前来汇合。”

“难道还有人去救他吗?”

“当然有!河北赵王、燕王,河南魏王,均为陈王所立。现在陈王有难,焉能袖手旁观?”

“既然如此,还来找我干什么?”

“将军何出此言?”召平脸上露出难以理解的神情,“将军乃项氏之后,世为楚国大将。楚国有难,将军岂能置身事外?”

“笑话!张楚国是哪门子楚国?我堂堂项氏之后,怎么可能去躬身侍奉一介黔首?”

这是召平意料之中的反应。仅仅在数十年之前,中国人的血统观念还很严重,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至于平民百姓,根本被排除在政治游戏之外。大秦帝国建立后,始皇帝一举扫荡了这种金字塔式的封建血统观,只保留了天子的绝对权力。天子之下,再无贵族,只有百官和黔首。陈胜的兴起,则以一种更为彻底的方式向血统观发动了挑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于以家族为荣的项梁来说,这恐怕是万难接受的。

召平想着,突然大笑起来。

项梁冷冷地看着他,等他笑完了,才问道:“你笑什么?”

“我笑将军目光短浅,不足与谋。”

项羽大怒,跨步上前。项梁挥挥手,示意他退下。

“想当年,令尊项燕大将军力抗秦军,大败秦国骁将李信,威震天下。后来秦王举倾国之兵,付予王翦攻楚。大将军与王翦力战一年,终因秦军势大,兵败殉国。项家子弟,多有战死。项氏一门,可谓忠烈!”

李信乃战国末年秦国良将,年轻气盛,骁勇善战。秦国大举入侵楚国之前,曾经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始皇帝询问诸将,灭楚需要多少人马。李信以为二十万足矣,王翦则认为非六十万不可。始皇帝以为王翦老迈,遂令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楚,结果中了项燕的埋伏,被打得大败而归。项燕因此一战成名,被倚为楚国栋梁。

后来,始皇帝又起用王翦,出动了史无前例的六十万大军攻楚。项燕与王翦对峙一年,王翦占不到任何便宜。可是,王翦沉得住气(这也是他比项燕高明之处),他干脆将六十万大军驻扎下来,修筑壁垒,任项燕如何挑衅,就是坚决不出战。久而久之,项燕便大意了,以为王翦这老头不过是来游山玩水的,不足为患。他放松了对部队的管束,自己也时常跑出营去找点乐子。王翦抓住机会,突然出击,六十万大军像洪水一样自壁垒泄出,将防备松懈的楚军冲得七零八落。等项燕回过神来,楚军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这一战,决定了楚国灭亡的命运。懊悔与绝望之下,项燕拔剑自刎——确切地说,项燕以死承担了战败的责任。

此后大秦帝国建立,楚国故民对于项燕这位“不成功便成仁”的悲情英雄,产生了一种不问功过的同情与崇拜,仿佛他就是楚国精神的寄托——这也是项梁只要抬出父亲的名号,便可一呼万应的主要原因。现在,召平说到这段历史,项梁自然知道他是在给项家戴高帽子,好拉近双方的距离,不觉微微一笑。

“可是,”召平话锋一转,“楚国灭亡后,昔日权贵无不噤声,争做顺民。将军您胸怀大志,也不得不销声匿迹,蛰伏吴中。转眼十余年过去,楚国故地,已经成为秦国郡县;楚国故民,已经成为秦国子民。再过十年二十年,恐怕再无人记得楚国,更人无人记得项燕大将军。陈王虽是一介平民,奋起于戍卒之中,罔顾性命,反抗暴秦,一呼而天下应。山东六国的遗老遗少们,空有王室贵胄的血脉,又有谁能够与陈王比肩?而且,陈王虽然功比天高,却不忘故国,因此攻克陈县,建立张楚,即为光大楚国之意,不敢以楚王自专。天下英雄,莫不叹服!将军世受楚国大恩,本当全力支持陈王,光复楚国,现在却拘泥于门户之见,见陈王有难而不救。我笑,是笑世间对将军评价甚高,以为项氏之后,必为英豪。今日一见,不过固步自封之徒,小富即安之辈,难言天下大事!”说到此处,召平愤然起身,手指堂外:“会稽兵精粮足,足以争霸天下。将军挟令尊之威名,更兼张楚国上柱国之官位,引兵西进,定江淮,复大楚,取关中,平天下,易于反掌。如若按兵不动,坐失良机,等到章邯扫平楚地,剑指吴中,只怕以将军之智、令侄之勇,亦不能免于颠覆。项燕大将军的一世英名,就要毁在将军手里;楚国的复兴大业,也将要断送在将军手里了……”

召平的广陵方言在大堂上回响,抑扬顿挫,不绝于耳。项梁一边听,一边眯起了眼睛。毫无疑问,他已经打动了。而且,自起兵以来,他的手下已经聚集了一批能人异士,但是缺乏召平这种头脑清晰、能言善辩的谋士。

“此人,也许是老天降下来助我一臂之力吧!”项梁这样想着,突然睁开眼睛,挥手打断了召平的演讲。

“先生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我这就接受陈王之命,十日之内,必率军渡江,迎战章邯。”项梁说着,向这位自封的陈王特使一揖到地,表示接受“张楚国上柱国”的任命。态度转变之快,连召平都觉得太过突然。

“毕竟是项梁啊!”召平暗自赞叹。他这才想到,自己编造了一个偌大谎言,却没有准备相应的道具——比如说,“张楚国上柱国”金印之类的玩意,无论如何是要有一颗的。还好,项梁显然不在意这些细节,或者说根本不屑于戳穿召平的骗局。他只是用略带期盼的声音说:“既然我已经是张楚国上柱国,就请先生留在军中,替我出谋划策吧。”

“诺。”

召平死心塌地地答道。

黥面的英布

项梁行动很快,说好十天之内率军渡江,只用了三天时间便完成了八千人的出征准备。到了第五天清晨,召平发现自己已经身处长江西岸的九江郡了。

此时,东阳县传来消息:前东阳小吏陈婴异军突起,杀死秦朝县令,控制了东阳一带,短短时间便聚集部队两万人,声势十分浩大。

“召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