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时间可根据当时的气温和个人体质决定,一般以不出现寒颤为度。可选用走路、骑车的方法,少穿衣服接受空气的刺激(气温太低或大风天要注意保暖)。最好的锻炼时间在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时空气较温暖,并有较多的紫外线。
(3)注意事项
如果天气温度过低、雾天和大风天时,空气浴不宜进行。
空气浴如能结合其他体育锻炼一起进行效果更佳。
进行空气浴时,如皮肤出现“鸡皮疙瘩”,甚至感到寒颤时,应立即停止锻炼。
患有肾病和急性炎症者不宜进行空气浴锻炼。
(3)冷水浴运动
冷水浴运动方式,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新陈代谢过程,加强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改善消化器官功能,保持皮肤清洁、健美,有利于皮肤的呼吸作用。
(1)锻炼方法
冷水浴运动方式多在室内进行(也可在室外),用自来水和井水均可,只要水温在20°C左右就可以了。冷水浴锻炼的方法很多,一般有冷水洗脸,冷水擦身、冷水冲淋、冷水浸浴四种方式。不管用哪一种方式锻炼,要做到锻炼前不感到特别勉强,锻炼后感到温暖、舒适。锻炼时可逐渐由局部过渡到全身。
第一种方式,冷水洗脸:先把脸面皮肤搓热,再用毛巾沾冷水摩擦脸、耳和颈项部,直至擦红皮肤。
第二种方式,冷水擦身:这是冷水浴和按摩配合进行的锻炼方法。擦身时,可从脸面、颈部、上肢、背部、胸腹到下肢顺序进行锻炼,擦身时要把皮肤擦红,然后用毛巾擦干。
第三种方式,冷水冲淋:可用喷头或用碗勺盛冷水往身上浇,同时要用力作自我按摩,并用干毛巾擦身。
第四种方式,冷水浸浴:这是冷水中反应最强烈的一种,就是把身体浸没在冷水中。锻炼时,要根据个人的耐受性来调节水温和掌握时间。
(2)锻炼时间
冷水浴锻炼应从夏天开始,全年坚持。开始锻炼的时间每次为1—2分钟,以后可逐渐增加到10—15分钟。水的温度应根据个人的耐受性而定,一般从温水开始,3—5天水温降低1C。年龄较大的人要量力而行。
冷水浴还可结合慢跑进行,跑后休息5—10分钟后再进行冷水浴,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注意事项
从事冷水浴运动需要持之以恒。冷水浴和其他体育锻炼一样,必须持之以恒,一般一年就能见到实效,长期坚持更见效果。
要循序渐进。进行冷水浴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一般是从少到多,从易到难,直到能用冷水冲洗全身,如能适应,就算基本成功。
要做到“四不浴”,即睡觉前、精神萎靡、饥饿和酒后不能进行冷水浴,否则,会对身体不利。
3.旅游运动,陶冶情志
传统养生重视旅游运动。《寿亲养老新书·古今嘉言》中载有:“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麋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亦有:“时值春阳,柔风和景,芳树鸣禽,邀朋郊外,踏青载酒,湖头泛棹。问柳寻花,听鸟鸣于茂林,看山弄水。”可见古人对旅游运动养生兴趣极高。
古代许多文学家、大诗人,如王羲之、白居易、苏轼、徐霞客等都是喜欢旅游的,主张通过利用大自然景物为人们的养生长寿服务。
我国幅员广阔,水光山色的胜地不少。如能到风景名胜区游览一番,对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的。祖国大好山河,自然风光无限好,烟波浩淼的洞庭湖,风光旖旎的西子湖,山奇峰秀的黄山、泰山,云雾缥渺的庐山,碧波万顷、海滩宜人的海滨城市大连、青岛、北戴河、北海、三亚,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都是景色诱人、闻名遐迩,是适宜于游览的地方。
(1)旅游运动要因人制宜
以郊外漫游为主,有益开阔胸怀,修身养性。如春季柔风和畅,此时应顺应自然之生机,邀友于假日郊游;夏季暑热之气易伤人之阴液,应在阴天或晨时、晚霞前,泛舟湖上或漫游小溪,观赏荷花或浅滩游泳;秋季秋高气爽,是旅游最佳时机,可远足旅游或骑自行车远游,或登山、或戏水,其乐无穷;冬季一般不宜远足,可在室内外散步,可踏雪赏梅,看满天飞絮;或乘车观赏郊外景色;或漫步花园赏菊,游亭台楼榭等,自有其怡人乐趣。
(2)注意安全卫生
外出旅游,必须作好行前准备工作,并具备一定的旅游基本常识。年老体弱者,应以短途为站,不宜跑得太远,游览安排不宜太紧;备有地图,带好生活用品如手电筒、雨衣、常备药品,以及足够的盘缠,把困难估计足,做到有备无患。要树立安全第一思想,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注意游泳安全,保管好财物,在旅游偏僻地点、人多拥挤地方,特别要提高警惕。
旅游卫生防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生活环境改变,车船颠簸,气候突变,身体疲劳,饮食不周等,容易发生晕车、晕船、便秘、腹泻、感冒、急性肠胃炎以及宿疾复发,因此,要预防为主,以免病伤事故发生。对于走路不便者的老者与小孩及残疾人,必须有家人或友人搀扶,以便及时照顾。晚上要早些睡觉,使机体解除疲劳。对患高血压、脑心血管疾患等慢性病者,要带好急救药品,做到有备无患。
4.闲放风筝,增益身心
风箏,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又是养生健身的运动。它是最早人们用自己双手创造的飞行物,巧妙地利用大自然中空气流动时的能量,把重于空气的物体升向天空,这是人类的一大创造。
在“春风拂面薄如纱”的时节放风箏,是一项有益健康的户外活动,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特别是小朋友的喜爱。
阳春三月,闲暇之时,或情侣相伴,或阖家外出,或爷孙相携,拎着形态各异、造型逼真的风箏,到郊外山野,寻一片开阔之地,顺风而放,目观心爱的风箏随风飘扬,徐徐而起,扶摇直上,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或翩翩起舞,或追云逐鸟,或游弋嬉戏,此时放风箏的人必然悦目赏心,乐而忘忧,趣而忘返,神情陶然。祖孙一起放风箏,可使老人童趣勃发,可使少年儿童自信、自立、自强;情侣、夫妻、阖家老少一起放风箏,可使彼此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使婚姻甜美,阖家同享天伦之乐。而这些均能给人以心境乐然、心情舒畅之感觉。可见,放风箏有利于舒神爽气,拥有健康乐观的心理,是使全家人和睦的健身良方。
放风箏的理想地方是远离城镇的郊外、山野、溪边。这里或芳草青青,或溪水潺潺,或麦苗儿翠菜花儿黄,或山花绚丽烂漫,不仅使人心花怒放,更由于郊外的空气清新爽净,负氧离子含量高,人自然亦是得益匪浅。放风箏时,抛箏、放线、观赏、收线,对脑、心、耳、目是一种良好的刺激,对指、掌、腕、肘乃至臂更是一种全方位的运动,况且,追逐风箏,调整箏线,必然跟着跑动,这对腿、脚、踝等部位又是难得的锻炼。可见,放风箏有利于健肺脏,舒筋骨,壮体魄。
风箏有时需要自己动手制作,风箏的式样形形色色,在这过程中免不了构思、选样、设计、制作,这一系列的过程,无疑是对大脑思维的良好训练。这对于促进儿童乃至青少年的大脑健康发育、对中老年人的大脑细胞延缓衰老是十分有益的。由于放风箏尤其受到儿童的喜爱,因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久居城市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物象,多半是屋里的家具、教室的桌椅,出到外面也大多是房屋建筑、街道树木等,能使视线轻松舒展的机会很少,加之紧张的学习任务,会造成孩子的眼睛疲劳,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古人云:风箏,儿童放之高空,最能清目。放风箏对孩子的视力特别有帮助,放风箏时,眼睛处于远视状态,视线得以向远方舒展,眼睫状肌得以松弛,眼调节功能处于休息状态。这样,不会使眼疲劳,而且能使眼部各组织机能增强,提高视力。
5.野外垂钓,练意养神
垂钓既是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又是一项高雅、文明的养生保健运动,它可以陶冶身心,锻炼意志,练意养神。
钓鱼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渔猎活动。
钓鱼历来被中华民族认为是一种能养心、养性、治病、给人增添无穷乐趣的高雅活动。民间流传着商周交替时期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东汉高士严子陵不愿入朝为官而宁愿垂钓于富春江畔等传说,成为千古佳话。
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因垂钓而留下的古迹见诸大江南北。江苏淮安县有韩信的钓鱼台;浙江桐庐县有严子陵的钓鱼台;杭州西湖有乾隆皇帝的钓鱼台。此外,还有因钓鱼而得名的钓鱼城、钓鱼山,******等。
古代许多文人学士,也留下了不少描写钓鱼或借钓鱼抒发情感的诗词。李白的“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柳宗元的“万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南北朝时期陈国阳鉴的“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唐代孟浩然的“坐观钓鱼者,徒有羡鱼情”,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老渔翁,一钓竿,扁舟往来无牵绊”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钓鱼还是延年益寿的一种手段。我国古代名医汉末的张仲景、明朝的李时珍,都认为钓鱼能够消除“心脾燥热”。实践证明,不少高血压患者和神经衰弱患者去钓鱼,自我感觉良好。所以,英、法、德、日等国的疗养院专门设有垂钓疗法,我国有条件的疗养院也开展了垂钓疗养项目,以钓鱼治疗慢性病。
当今,正逢政通人和之盛世,人们纷纷把钓鱼作为养生健身活动的兴事,而在许多现代家庭里,钓鱼已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健身活动。
钓鱼的用具包括渔竿、鱼钩、鱼线、鱼漂、铅坠及一些捕鱼的用具(如抄网、支架及鱼护等)。鱼饵常用的有面食、虫食、肉类三大类。面食,大都用细玉米细粉和面粉制作,用开水将面烫到半熟,加香油捏成小饼。虫食主要有蚯蚓、小鱼、小虾,用蚯蚓做鱼饵可以钓很多种鱼,一年四季都可使用。肉食,主要用青蛙、田螺等肉。钓什么鱼,选什么饵,如鲫鱼选面食、蚯蚓;鲤鱼选面食、小虾;鳊鱼选面食、小虾、蚯蚓;鲶鱼选小虾、小活鱼、青蛙;马口鱼选小虾、蚯蚓、鱼肉等。
钓鱼的场地选择也有学问。不同的鱼,各有其喜欢的水域或环境,所以要选择钓鱼场地。如鲫鱼、黑鱼、甲鱼喜欢躲在稠密的芦苇或水草丛中栖息、觅食;鲤鱼喜欢在沙底的水域生活;鲶鱼喜欢在河道排污水口或树根、树桩旁聚集;鱔鱼多在淤泥较厚的坑塘岸边活动。
6.棋牌游戏,补脑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