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四:健商保证智慧(下册)
4367700000018

第18章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5)

有些老年人喜欢用消极失意的态度来看待生活,不但体验不到美好的感受,反而会消耗精力,产生自我怜悯感,损害自尊并产生失落感。老年人若以满腔热情的态度看待生活,就可以减轻由不圆满和失落感造成的痛苦,使生活充实,产生愉快感。主要做法是:对某些不满意的事件,首先要原谅自己对现状不满意的态度,然后改变自己的态度,由反对变成赞成,说一些改变自己观点的话。如老年人抱怨财产太少,则应环顾一下四周,赞赏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尔后,应仔细地观察,自己改变了生活态度以后,在情感上出现哪些变化,是否对自己产生影响,是否觉得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充实,是否现在更幸福。

(2)避免走极端

大多数老年人能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但也并非都是一团糟,生活是好与坏的混合体。只有部分老年人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消极现象不理解,进而产生消极与悲观情绪。他们认识不到雨过天晴,事物的本质会显现出来。老年人产生极端认识主要是由于对事物判断不恰当所致,主要是夸大了事物的消极方面。排除极端的认识,可以避免情感上的大风大浪,情绪上大起大落,防止焦虑和烦恼。避免走极端的做法是:看自己对事物是否有夸大,夸大到什么程度,并观察一下,当对事实进行夸大时,自己对夸大的感觉怎样,是带来欣快感,还是失望感,是否带来焦虑和烦恼。然后选择一件常常用极端的观点来看待的问题,并用更客观、更准确的方式来评论它,在说话时要努力控制自己,并改变话题,这样可以避免走极端,减轻焦虑。

(3)不要一味地寻找公正

许多老年人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公正,一旦找不到公正就愤怒、忧虑或者是失望。人们渴望公正,在没有公正时会产生不愉快,因此寻求公正并不是什么错误的行为,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公正,若未如愿,便消极处世,这就是不正确的。可采取下列方法予以避免:

(1)自我提问

将自己所见的各种不公正现象列出来,自己向自己提问:这些不平等现象会因我愤慨而消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可逐步走出寻求公正的这一心理误区。

(2)不用极端言词

将“太不公平了”,改变“真令人遗憾”,或者“我倒希望……”这样就不至于对周围发生的事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并逐步接受现实,即接受你并不赞赏的现实。

(3)不要求别人与自己一样

不要根据自己的行为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与别人有同等的待遇,也就消除了不公正的心理误区。

(4)远离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主要指抑郁、紧张、焦虑不安,这些不良情绪往往影响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从早到晚,日复一日。这些负性情绪一旦改善,就可以使老年人走进安乐、宁静的生活。

4.化解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压力

每个老年人虽然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生活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如工作及生活中的困难、个人的伤病、家庭的纠纷、亲友的去世、繁忙的家务、居住状况不良等,均可以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有了这种压力后,便可在自己的生理上产生种种不良反应,影响身心健康。老年人进行心理调适,首先要善于化解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

(1)知足常乐,对生活感到满意

老年人要想消除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则必须对生活,对自己感到满意,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生活中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地发挥出来,并经常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加生活的乐趣。如果老年人对自己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感到处处不如别人,羞愧的心情就会时刻地缠绕着自己,这样就会整日怨天尤人,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看成是一种负担,进而产生无穷的压力。

(2)自知之明,正确评价自己

正确地认识及评价自己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一个人只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及评价自己,他的举止才能得体,学习和生活才能适应,并努力在离退休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发展自己。老年人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经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清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能做别人做不来的事情,如果某种事情一旦没有办好,则把责任和过失推倭给别人;另一种则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感到自己什么事情都不能干,有时还经常出现自觉惭愧的思想,不肯以自己本来的面目来面对自己,这样往往就形成了沉重的思想压力。

(3)平淡处世,坦然面对挫折

老年人要想消除心理压力,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冷静地分析自己遭受挫折、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及时找出问题的症结。

(4)修身养性,不断增加涵养

为了使自己能够有效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老年人还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性格修养,使自己的性格不过于急躁,生活情趣不过于枯燥与贫乏。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看一些书籍,一方面可以促进学习,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从书中获得慰藉,获得精神养料。可以阅读一些人物的传记和治学方面的文章,给自己以新的启发,同时在漫游知识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涵养,增强信心和进取心。

(5)平缓办事,放慢生活节奏

为了避免心理压力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老年人应当放慢生活的节奏。在处理事情时,使事情的发展与自己的生活节奏相适应,把自己需要处理的事情,按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处理好一件再处理另一件,防止因要处理的事情过多而在自己的心理上造成压力。

(6)适度松弛,缓解不良情绪

人在面临诸多压力时,往往会出现紧张、烦躁、低沉、怠懒、忧郁等。这种情绪无助于心理压力的减轻,因此必须使自己的情绪松弛下来,这样才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5.离退休综合症心理调适处方

所谓“离退休综合症”,就是指一个人离退休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不适应症状。它直接损害离退休老人的身心健康,加速衰老过程,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和消除。

(1)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

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孤独、空虚、自卑

一些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往往出现孤独、空虚和严重的失落感,体力和精力明显减退,自卑心理严重。

(2)忧郁、烦躁不安

一些老年人由于不适应离退休后的环境,因而情绪低落、坐卧不宁、行为重复、做事犹豫不决、心神不定、喜怒多变、情绪不稳、难以自控。有的人则悲观厌世,愁眉苦脸,怨天尤人,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有的老年人性情发生明显变化,容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更有甚者,常处于惶惶不安之中,恍惚失态。

(3)不与外界交往

有些老年人对事物毫无情趣,缺乏活力,懒散乏力,不爱活动,不与周围人交往,反应慢,严重时可达到麻木迟钝状态。

(4)心理老化加快

自感脑力活动减慢,体力活动不支,并因此而出现悲观失望的情绪。

(5)容易发生身心疾病

有些老年人不适应离退休后的环境变化,容易出现身心功能障碍和免疫代谢能力下降。许多人在离退休前身体健康,一旦退休后很快重病缠身,甚至在较短时间内死于癌症或心脑疾病。

(2)如何消除“离退休综合症”

(1)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在离退休之前不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还要在感情上、行动上接受即将到来的现实,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离退休。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离退休之前逐渐淡化职业意识,减少职业活动,转移个人的生活重心,增添新的生活内容,初步确定与自己的文化经济背景、生活阅历、性格特点和身体条件等相适应的离退休生活模式。另外,有关组织和亲朋好友也可以开展一些指导咨询工作,为即将离退休人员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做好角色改变的准备,以便更好地顺应离退休生活。

(2)建立新的“个人支撑点”,保持充实的生活保持充实的离退休生活,既能够缩小个人离退休前后出现的心理反差,也有利于从中寻求和建立新的“个人支撑点”,恢复或维持心理上的平衡。同时,这也是老年期心理保健的一条主要原则。就目前实际情况看,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比较容易地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发挥原有专长,继续贡献余热。如果离退休之前是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则可以受聘回到原单位或去新的工作单位从事力所能及的专业技术工作。这样做的结果既为社会贡献了余热,又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物质收入,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如果离退休之前是党政机关的行政干部,则可以从事个人感兴趣的社会劳动或公益服务活动,如参加社会治安、交通安全、街道居委会、市场管理等社会服务工作,这样既有益于社会,也有助于个人的心身健康;如果退休之前是普通的工作人员,且没有什么特别专长,则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承担家庭炊事、采购、清洗理家、抚育幼孙等,这样既能增进家庭和睦、减轻子女负担,也能使自己享受天伦之乐,可谓一举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