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妊娠分娩育儿全书
4322300000063

第63章 育儿篇(37)

婴幼儿在生长发育的活跃阶段,体内组织的维生素C含量锐减,特别是早产儿由于生长发育较快,需要量比正常婴儿大,应予更多补充。患急性和慢性腹泻、痢疾、肺炎、结核等都需要较多维生素C,牧区的小儿应特别注意维生素C的补充。

过量摄入的危害

长期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是有害的,停用后可致坏血病。孕期每日服用大量维生素C可致所生婴儿患坏血病。

合理的摄入量

婴幼儿维生素C供给量标准为每日30~40毫克。

食物来源

婴幼儿要经常吃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酸枣、红果等酸性果类含量更丰富。吃生豆芽可作为蔬菜淡季供应维生素C的一种方法。维生素C易被破坏,如碱性环境,微量铜存在,蔬菜被剁、切、挤压、撕损后释放抗坏血酸氧化酶,加热煮沸时间过长,制好的食品及菜肴放置过久等。

正确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的作用

维生素D,又称骨化醇,如人体缺乏维生素D,肠道吸收钙磷的能力会降低,食物中的钙磷大部分会从粪便中排出,造成血中钙磷浓度降低,机体还会动员骨骼中钙磷入血,造成骨质脱钙,严重者会导致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症

婴儿手足搐搦症,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而导致钙的含量减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而出现惊厥或手足搐搦等危急症状,6个月以下婴儿尤易发生。多半同时伴有佝偻病,但与佝偻病病情并不成比例,即婴儿手足搐搦症并不一定发生在严重的佝偻病患儿身上。不少轻度佝偻病患儿照样可发生手足搐搦症,有些婴儿可因感冒发烧而诱发手足搐搦。如果发生手足搐搦应及时送医院救治,治疗时首要措施是静脉补充钙剂,同时可用止抽、镇静药。以后要口服容易吸收的氯化钙,当血钙明显上升至正常后再使用维生素D。

有些小婴儿由于孕妇怀孕期间晒太阳不够,又没有服鱼肝油和钙片,造成先天喉骨软化,使得呼吸费力,甚至发生青紫。

正确的补充方法

小儿、孕妇和乳母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大约为每日400~800国际单位。早产儿、生长过快、全身疾病、慢性腹泻等均因需要增多、消耗增加或吸收减少而易发生佝偻病。

一般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人奶每100毫升仅含0.4~1单位,牛奶比人奶稍多,粮食和蔬菜中含量更少。蛋黄中含量较多,每个鸡蛋含3.5单位。动物肝中含量丰富,每500克含100~200单位,其中以偏口鱼和鲨鱼肝中含量最高。可见正常情况下人体,尤其是婴儿单靠饮食供给远远满足不了机体对维生素D的需要。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主要是通过阳光照射皮肤产生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使表皮内的7—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被称为维生素D3,可以被储存在人体的肝脏内,以备冬季或其他情况时应用。

人们还可以用紫外线照射麦角固醇,获得一种维生素D,它和天然维生素D功能一样,但结构不完全相同,称为维生素D2。当然还有活性很小,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维生素D4、D5和D6,但没有D1,因为当初被称为D1那种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物,而不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独立物质。

紫外线比可见光线波长短,为200~300毫微米,而能够使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D的主要是波长275~325毫微米部分,它受自然界许多因素影响。

另外,普通玻璃很少透过紫外线。有人调查,室内隔着玻璃,紫外线透过不足50%,距窗口4米处,甚至不到室外紫外线的2%。人体需要获得的紫外线主要来源于户外。

正确补充维生素E

维生素E的作用

维生素E是一种生物抗氧化剂,在药理作用上,可保护一种叫做生物膜的物质,防止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破坏,还参与机体内多种代谢活动。

母乳中维生素E的含量较动物乳中多,它的吸收需要胆盐,主要通过胃肠淋巴管吸收,储藏在肝脏、脂肪组织和身体里的其他组织。

新生儿出生时体内的维生素E相对缺乏,与出生体重、怀孕周数及母体血中维生素E的含量有关。需要量与食物中多种因素如多价不饱和脂肪酸、铁剂、微量元素硒、含硫氨基酸等的摄入情况有关。

维生素E缺乏症

维生素E缺乏时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患儿的临床表现有血红蛋白降低、组织红细胞及血小板数升高,周围血象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有棘状红细胞或碎片、血小板凝聚现象,红细胞过氧化氢溶血试验异常,血浆生育酚浓度低于0.5微克/100毫升或更低。

本病多发生于人工喂养的小儿,尤其是出生时体重较低的早产儿,常在生后4~6周发病。可见病儿有胆道疾患和胰腺囊性纤维变性,慢性脂肪吸收不良患儿也易发病。

正确的补充方法

当发现小儿有上述表现时,尤其是人工喂养或早产儿应补充维生素E,每天5~10毫克。对于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应补充维生素E15~25毫克,以肌肉注射或给水溶性乳剂口服,其效果会更好。

当小儿有胆道疾患和胰腺囊性纤维变性或脂肪吸收不良时,维生素E的给予量应需增加。

对3个月月龄内贫血的婴儿补充铁剂时,用量宜小,因为过量的补铁会干扰肠道维生素E的吸收,有增加溶血的可能。

食物来源

维生素E在玉米油、大豆油等植物油中含量丰富。

正确补充锌

锌的作用

成人体内大约有2.5克锌,其中眼、毛发、骨骼,男性生殖器官等组织中含量最高,肾、肝、肌肉中含量中等。人体血液内锌的含量约有80%~85%存在于红细胞内,3%~5%存在于白细胞内,其余在血浆中。

锌主要在小肠吸收,平均每天从膳食中约摄取15毫克,吸收率为20%~30%。锌通过胰脏以外的分泌液排出,少部分随尿排出,每升汗液中约含锌1毫克,若大量出汗时,一天可丢失4毫克锌。

锌是人体中10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这些酶在组织呼吸和蛋白质、脂肪、糖、核酸等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锌缺乏症

锌不足时可影响蛋白质合成,儿童缺锌时可因生长发育受严重影响而出现侏儒症和性成熟迟缓,锌对胎儿生长也很重要。锌对味觉、食欲有着促进作用,锌缺乏时可导致味觉迟钝和食欲减退。缺锌时还可出现皮肤粗糙、干燥、上皮角化和食道上皮类角化等病症。缺锌时还可使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使机体防病能力减弱。

缺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从膳食中或胃肠外营养液中摄入不足造成的,体内丧失锌(如出汗)过多也是主要原因。有人认为蛋白质缺乏可导致锌的负平衡,因蛋白质和热能缺乏致营养不良的婴儿常表现锌缺乏症的一些症状。

正确的补充方法

人体对锌的需要量可因生理条件而异,妊娠、哺乳和生长期均可使需要量增加。同时,多吃谷类食品可降低锌的吸收率,因此需要增加锌的供给。

锌的供给量标准为:0~12个月的婴儿每日供给6毫克;1~10岁儿童每日供给8毫克;男性11~17岁每日供给14毫克;女性10~13岁每日供给13毫克,14岁每日供给11毫克;孕妇每日供给15毫克;授乳妇女每日供给27毫克。

食物来源

锌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每千克牡蛎、鲱鱼的含锌量均在1000毫克以上。肉类、肝脏、蛋类则在20~50毫克之间。其他食物含锌量,每千克糙米17.2毫克/千克,小麦面22.8毫克,小米25.7毫克,玉米面21.6毫克,高粱面20.8毫克,黄豆35.1~36.4毫克,扁豆26.9毫克,马铃薯14.1~16.0毫克,胡萝卜17.0毫克,白萝卜32.1毫克,大白菜42.2毫克,南瓜18.0毫克,茄子28.8毫克。含锌量较高的动物性食品有牡蛎、牛肉、鲜虾、羊肉、牛羊肝、脱脂奶粉以及蛋黄等。

据我国20个省市儿童抽样调查,发现有40%儿童头发含锌量处于低水平,存在明显的缺锌倾向,因此应在儿童膳食中增加含锌量高而且容易吸收的食品。

正确补充铁

铁的作用

维持人体生命的许多酶中,有十几种酶是由铁组成的,如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在正常成年人身体中含微量元素铁的总量约为3~5克。铁在红细胞中主要负有输入氧气、带走二氧化碳、组成血液的作用,还有少量铁与组织中的酶相结合。大量的研究表明,饮食供应铁不足时含铁的酶水平首先下降,然后血红蛋白水平也随之下降。

铁缺乏症

铁主要储存在肝脏、骨髓、脾脏和胃肠粘膜上皮中,以备身体急需时提取使用。人体内含铁总量的70%为功能性铁,大部分集中在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子中,少数存在在肌红蛋白里,其余的存在于机体组织的各种酶中,特别是呼吸酶和过氧化氢酶。这些酶分布在一切活性细胞里,是细胞呼吸时交换氧和二氧化碳所必需的。人体里其余30%的铁储藏于肝、脾和骨髓中,称贮存铁或非必需铁。红细胞死亡之后,铁从红细胞中释放出来并被骨髓重新吸收,作为新生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使自己的使命。此外,人体在代谢过程中每天都要有消耗一定量的铁,经食物营养成分进入人体可以补充铁的消耗。小儿也是如此,儿童的每千克体重每天需补充1毫克的铁,早产儿对铁的生理需要还要大些,每千克体重需要2毫克左右,比正常乳儿高1倍。所以,如不及时通过饮食补充足够的铁,就会导致儿童发生缺铁性贫血。

正确的补充方法

微量元素铁是从胃肠道进入人体的,所以食物含铁量越高,比例越大,铁的供应也就越充足。对于婴儿来说,主要是从母乳获得铁,所以乳母应多吃些含铁高的食物。一般来说,每天补铁不应少于1.9~3.2毫克,儿童每天生长需要0.2毫克,总需铁量1.1~1.4毫克。

人奶每毫升中约含铁0.2微克,是牛奶的2倍左右,虽然仍属较差的铁的来源,不过人奶中的铁易被吸收,特别是母乳铁的含量不受乳母饮食的影响,所以母乳为新生儿最好的铁的补充来源。因为足月婴儿肝脏中储备的铁可满足3~6个月的生理需要,所以至少在3个月内只需吃奶而不必补铁,而在4~6个月时母乳中铁含量渐渐下降,此时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因此应注意补充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

食物来源

动物肝脏是唯一的铁来源丰富的食物,一般来说猪肝铁的含量为最高,每100克含29.1毫克,羊肝为17.9毫克,牛肝为8.8毫克,而鸡肝含铁量为最低,每百克鸡肝只含8.5毫克铁,可见猪肝为最佳的铁的补充来源。为了减少猪肝在烹调过程中铁的损失,在烹调时应该用蒸法而不用煮法,大块蒸比切小块损失少。其他食物中铁含量较丰富的有蛋黄、豆类和一些蔬菜。必要时也可通过口服铁剂达到补铁的目的。

宝宝食物禁忌

婴儿脾胃娇嫩,如果进食生冷或难以消化之物,必然会损害脾胃,引起呕吐、腹泻等症。以下所列食物婴儿以不吃或少吃为好。

柿子:性味甘涩凉,系难消化之物,婴儿不可食。

栗子:性味甘温,食多则滞气,婴儿不宜多吃。

枣:性味甘平,系补益之品,生吃损脾助湿热,可导致腹胀、腹泻。婴儿可以煮粥食用。

李子:性味甘酸平。多食伤脾胃,患胃肠炎的婴儿忌食。

杏:性味甘酸微温。小儿多食易膈热疮痛,故婴儿不宜食用。

韭菜:辛甘温,系难消化之物,因辛辣温热,能诱发皮肤疮毒,婴儿不宜食用。

黏食:糯米、黄米、黏高粱米等为黏滞不易消化之物,婴儿不宜食用。

虾、蟹:患有皮肤病的小儿不宜食用。

糖果、点心:甘甜之物,多食易使人中满不饥,脾胃呆滞,婴儿以少吃为佳。

辅食添加的顺序

给宝宝添加辅食,应先单一食物后混合食物,先流质食物后固体食物,先谷类、水果、蔬菜,后鱼、肉。千万不能在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就给宝宝吃鱼、肉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要按不同月龄,添加适宜的辅食品种。下表列出了推荐添加辅食的顺序及其供给的营养素。

辅食添加的注意事项

给宝宝添加辅食除应遵守先后、品种、数量等方面的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遇到宝宝不适要立刻停止

宝宝吃了新添的食品后,如出现腹泻,或便里有较多黏液的情况,要立即暂停添加该食品。在宝宝生病身体不适时,也应停止添加辅食,等宝宝恢复正常后再重新少量添加。

吃流质或泥状食品不宜过久

不能长时间给宝宝吃流质或泥状的食品,这样会使宝宝错过训练咀嚼能力的关键期,可能导致宝宝在咀嚼食物方面产生障碍。

不可很快让辅食替代乳类

6个月以内,主要食品应该以母乳或配方奶粉为主,将其他食品作为一种补充食品。

辅食要鲜嫩、卫生、口味好

给宝宝制作食物时,不要注重营养而忽视了口味,这样不仅会影响宝宝的味觉发育,为日后挑食埋下隐患,还可能使宝宝对辅食产生厌恶,影响营养的摄取。

培养宝宝愉快进食

给宝宝喂辅食时,首先要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进食环境,最好选在宝宝心情愉快和清醒的时候喂食。宝宝表示不愿吃时,千万不可强迫宝宝进食。

辅食添加的基本要求

食物品种多样化

不同种类的辅食所提供的营养素不同,当宝宝已经习惯了多种食品后,每天给他的辅食品种就应多样化。例如,当宝宝已经习惯了粥和面条之后,两者可以交替吃;宝宝已经习惯了肝泥、鱼泥、豆腐、蛋之后,上述食物可以轮流吃。让宝宝吃多种辅食,可以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不致造成某种营养素的缺乏。

食物形状多样化

宝宝每天的食物中应有流质(如果汁)、半固体(如小馒头、厚粥、烂饭)等多种质地的辅食。既可增进宝宝的食欲,也能让他适应不同烹调方法和质地的食品。

色、香、味俱全

宝宝的视觉、嗅觉已经充分发育,颜色鲜艳而又有香味的辅食能提高宝宝的食欲。例如,胡萝卜与青菜泥、虾仁蓉与菜泥放在一起,黄色的蛋羹上加些绿色的菜泥,既好吃又好看。宝宝的辅食味道宜淡,不能以成人的口味为标准。

为宝宝选择牛奶制品的方法

(1)全脂奶粉是将鲜牛奶经过高温高压喷雾法制成的,其蛋白质容易消化且过敏反应较少或较轻,但全脂奶粉里的糖和维生素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会稍有损失。

(2)蒸发奶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较新鲜牛奶高出1倍。鲜牛奶经蒸发处理后,所含的脂肪球较细,此时蛋白质容易被婴儿消化,并能减轻过敏性刺激。对胃容量小和需热量较高的婴儿,特别是未成熟儿与体重不足的婴儿哺喂更为适宜。

(3)脱脂奶是经加工去除油脂的鲜牛奶,其做法是将鲜牛奶煮沸,在沸奶表层去除脂皮两次。脱脂奶中脂肪含量约为0.1%~1%。这种脱脂奶适于患腹泻、痢疾等病儿饮用,但因脂肪含量过低,所以满足不了婴儿健康成长的需要,只能在患消化道疾病期间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