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妊娠分娩育儿全书
4322300000062

第62章 育儿篇(36)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特别是E抗原)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目前暂定于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1个月后和6足月时分别接种第2、3针(即0、1、6个月),每次接种剂量为30微克。

正常孕妇(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所生的新生儿也应接受乙肝疫苗的接种。分别于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后和6足月接种(即0、1、6个月),种满3针为全种,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接种剂量第1针为30微克,第2、3针为10微克。

对一般易感者(包括婴幼儿、儿童及成人),为了预防感染乙型肝炎,也应接种。需接种3次,即在接种第1针后1个月接种第2针,再间隔5个月左右接种第3针。每次接种剂量均为10微克。而曾与乙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小儿,除第1针用30微克外,另外2针均为10微克,间隔时间同易感者。

凡有过敏体质、严重湿疹和免疫功能不全、发热及急、慢性严重疾病的小儿应禁止接种。

乙肝疫苗较安全,接种后反应轻微,只有极个别小儿会发生过敏反应。

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的注意事项

甲型肝炎(甲肝)是儿科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由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引起感染。

甲肝预防除了改善卫生条件和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即注射甲型肝炎灭活疫苗。

甲型肝炎病毒疫苗是以甲型肝炎病毒HM175株,经培育用甲醛灭活、氢氧化铝吸附后制成灭菌悬液。

接种方法

1~18岁初种,接种剂量为0.5毫升,间隔6~12个月后加强1次,以维持长时间的抗体滴度,接种部位为三角肌,采用肌肉注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例如可同时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或注射乙肝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等。

接种反应

甲肝疫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接种反应轻微,一般在注射后24小时即可消失。宝宝注射甲肝疫苗后14天即可产生抗体,且抗体至少可维持1年。在6~12个月加强免疫后,抗体可维持20年。此外,若宝宝感染上甲肝,处于甲肝潜伏期,接种该疫苗后可减轻症状。

我国目前生产的甲肝减毒活疫苗,是用甲肝病毒株,经人二倍体细胞培育制成,适用于1岁以上甲肝患者,接种后可获得4年以上的保护期。

接种风疹疫苗的注意事项

风疹又称“风痧”,是宝宝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风疹病毒引起。宝宝得了风疹后可表现为短暂的皮疹、低热,检查时发现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及关节疼痛等。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则易导致胎儿先天性风疹,出现先天性的多发畸形。因此,为了预防风疹感染应接种风疹疫苗。

接种对象为12个月以上的宝宝,也适用于青春期少女及育龄期妇女。接种方法是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作皮下注射,接种剂量为0.5毫升。

不宜接种

(1)免疫功能低下的宝宝(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儿)。

(2)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母亲所生的宝宝。

(3)已怀孕及2个月内可能怀孕的妇女不应给予接种。

(4)因为本疫苗内含微量新霉素,所以对新霉素过敏的小儿要慎用。

注意事项

(1)凡小儿由于某些原因已注射免疫球蛋白的,至少应间隔6周(最好是3个月后再接种,因为免疫球蛋白可能杀灭活疫苗病毒)。

(2)宝宝在接种疫苗后又需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则需间隔2周后才能注射。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注意 事项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传染病,是由一种特殊的水痘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

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多发生于1~5岁的宝宝。宝宝得了水痘后不能入托、入园、上学,故给家长带来许多麻烦。

水痘减毒活疫苗是由减毒水痘——带状疱疹活病毒OKa株在MRC5人二倍体细胞上培养繁殖而获得的病毒冻干制品。

接种对象是1足岁以上的健康宝宝。其接种方法是对1~12足岁儿童,进行皮下注射0.5毫升。13周岁以上需接种2次,每次剂量亦为0.5毫升。两次间隔时间为6~10周。

经观察水痘病毒活疫苗接种后,血清阳转率大于98%,接种后的反应是极轻微的。水痘减毒活疫苗尚未列入我国常规的计划免疫接种项目。

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 注意事项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5~15岁儿童最易得病,多见于冬、春两季。宝宝得病后一般先发热,接着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有的可侵犯其他器官,如引起****炎、胰腺炎及卵巢炎(主要是成年人)。严重时,会引发脑膜炎及心肌炎。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应用可以控制腮腺炎流行。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用腮腺炎病毒S79株减毒株,接种于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后冻干制成的。

接种对象是8个月以上宝宝,接种方法是在小儿上臂三角肌附着处作皮下注射,剂量为0.5毫升。

不宜接种

(1)发热(37.5℃以上)时应暂缓接种,待热退后再接种。

(2)患有急性、慢性感染及严重疾病时不宜接种。

(3)有过敏体质的小儿不宜接种。

不良反应

无不良反应,少数宝宝在接种后6~10天可能发热,但不超过2天,注射局部无不良反应。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其免疫成功率在80%~90%,有效保护期可达10年。

目前已研制出将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合在一起使用的疫苗,并已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使用,取得一定效果,且疫苗有良好的安全性。其免疫能力与单种疫苗相同,适用于1~14岁小儿,接种后免疫力可持续11年。

婴幼儿营养常识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是维持智力的营养素之一。如果膳食中缺乏维生素B12,不仅对周围神经有影响,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损害。临床实验表明,人体维生素B12不足会患“智力衰退性精神病”。含维生素B12丰富的食物主要有瘦牛肉、牛肾、牛肝、猪心和青鱼等。

维生素B1

有维护智力和促进智能活动的功能,如果膳食中缺乏维生素B1,中枢神经的活动便会受到影响。维生素B1严重缺乏还会引起脚气病,并伴有严重的精神病变。急性维生素B1缺乏者,最主要的症状是精神紊乱、昏迷。维生素B1在牛奶、蛋类、蔬菜、水果中的含量较多。

维生素B6

婴儿缺乏维生素B6易引起惊厥,幼儿缺乏严重的则易得周围神经炎,可见维生素B6对神经系统的健康十分重要。含维生素B6丰富的食物主要有牛奶、蛋类、干酪、青鱼、蔬菜、土豆、豌豆、蚕豆、橘子、胡萝卜等。

叶酸

如果在膳食中缺乏叶酸,除了可以引起智力减退外,还可以使人产生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急躁不安等精神不振现象。含叶酸较多的食物有牛肝、动物肾脏、猪瘦肉、牛瘦肉、蛋类、绿叶蔬菜和马铃薯等。

烟酸

人体早期如果缺乏烟酸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恐惧、言语行动混乱。若烟酸长期供应不足则会导致“进行性痴呆”症,使智力受到全面影响,严重者还可能造成癫狂。含烟酸较多的食物主要有鱼、蛋、牛肉、干酪、面粉、玉米、西红柿、土豆、胡萝卜、牛奶等。

从以上列举的几种维生素与孩子智力发育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维生素B12、B1、B6及叶酸、烟酸等一旦缺乏,都会对宝宝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带来影响。所以,宝宝的膳食一定要注意营养全面、均衡,不仅保证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充足供应,也要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充足供应。

碘是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是甲状腺素的主要组成成分,甲状腺主要通过甲状腺素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促进蛋白质合成。活化100多种酶,调节能量的转换,加速生长发育,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保证正常的精神状态、身体形态以及新陈代谢等重要机能。碘主要存于海带、紫菜和其他各类海产品中,儿童每天需要40~100微克。

缺碘可增加流产、死产、围产期死亡、婴儿死亡,以及新生儿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的概率。

婴幼儿的临床表现不易察出,若出生后1个月出现喂乳失常、舌大、脐疝、皮肤粗糙与脱屑、哭声嘶哑等,可能为最早的症状。

典型症状自出生后2~3个月开始出现主要表现为宝宝生长迟缓、起坐、行走、言语开始较晚,乳牙开始生长也比正常幼儿迟。到了幼儿期,部分宝宝外表上并没有典型的克汀病容和身材,只有不同程度听力障碍、口齿不清、抽象思维能力差、运算迟缓、学习吃力等。

最近碘主要存于海带、紫菜和其他各类海产品中,儿童每天需要40~100微克。专家对地方性缺碘提出了一个崭新概念。强调缺碘不仅可引起甲状腺肿,而且,还可因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下降而导致脑功能障碍、智力低下,这个新概念就是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防可杜绝新发,治只能解决现患,而且治疗效果对大部分患儿并不理想。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碘的1日供给量为7个月以下35微克,7个月~1岁45~50微克,1~3岁60~70微克。特别强调贫碘地区妇女在怀孕前最好实施碘化物治疗,以保证供给胎儿足够的碘。

我国有3亿人口居住在贫碘地区,多年来采用碘化食盐即在10万份食盐中加入1份碘化钾,购买碘盐时,最好购买用塑料袋密封的小包装,居民亦应随吃随买,加盖放置以防止碘的挥发。

锌是含锌酶的成分,参与蛋白质和核酸酶的代谢。儿童缺乏锌会出现生长缓慢,特发性低味觉、创伤愈合迟缓、反复发生口腔溃疡等症状。含锌的食物有白菜、黄豆、白萝卜、马铃薯、扁豆、小麦、小米、玉米等,此外,动物性食品如猪、牛、羊肉中含锌较丰富,儿童每天锌的摄入量为0.3毫克。

铜是含铜酶的成分,也是含铜蛋白质的成分,能促使血红蛋白的合成。缺乏铜的儿童易患贫血症,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并损害结缔组织。含铜的食物有黑芝麻、核桃、胡萝卜、菠菜、香菇、大枣、紫葡萄、动物肝脏、海参等,葡萄干及干豆类中含量尤为丰富,儿童每天的需要量约为1~3毫克。

氟在人体主要贮存在骨骼和牙齿中,尤其在牙釉质内。龋齿是由于酸对釉质的溶解作用而引起的,是由于牙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形成的,微生物以膳食中的蔗糖或其他糖类作为主要的酶作用物。氟使牙釉质不易溶解,还能抑制细菌的酶类。牙釉质中含氟的多少决定于每日氟的摄入量。

用含氟牙膏刷牙是最好的防龋齿的方法。自来水加氟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低氟地区,可把磷肥厂的氟气回收起来,以无害的低浓度加入自来水中防病,还可避免高浓度氟对环境的污染和毒害。

氟的来源主要是水和食物,溶解度高的氟化钠易吸收,氟化钙的吸收较差,食物及水中的钙、铅、镁多时会干扰氟的吸收,铁则可促进氟的吸收,谷类食品含氟量低的吸收率低,海产品含氟量高,吸收率亦高。

摄取氟量过多时会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小儿的急性中毒很少见,而这些大多数都是由于医院事故造成的,氟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所以,高氟可影响新生儿骨骼。

儿童每天需要0.5~1毫克氟,主要通过饮水获得,其他食物中含量很少,所以,应定时给宝宝喝水。

正确补充维生素A

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干眼症是导致幼儿双目失明最常见的原因。历次营养调查证明,维生素A是我国城乡人口中最缺乏的一种营养素。

维生素A的作用

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维持暗光下的视觉功能,保护上皮功能,促进骨骼与牙齿的正常发育以及维持正常的免疫及生育功能等。维生素A缺乏时,人体先将肝中的贮备运到血中去,肝贮备耗竭,才会引起血清维生素A的降低。血清维生素A很低时,才出现临床症状。

婴儿容易出现维生素A不足的情况,是因出生时肝贮存少、生长需要量大,人乳及牛奶中所含浓度都较低的缘故。

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眼的适应力减低,即夜盲及干眼症,眼结膜干燥、怕光,重者角膜干燥,发生溃疡,可穿孔,虹膜脱出甚至失明。皮肤可有毛囊角化呈鸡皮样。呼吸道、泌尿道易有继发感染,婴幼儿会出现体格发育迟缓。

合理的摄入量

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婴幼儿每日需要量为1500~2000国际单位,较大儿童日需要量约为其2倍。1微克维生素A相当于3.3国际单位。牛乳中维生素A含量不足以维持小儿需要,牛乳喂养儿如不补充维生素A滴剂,将会出现1/3~1/2血清维生素A不足。因此,对牛乳喂养儿应每日补充维生素A1500国际单位,或用维生素A强化鲜牛奶,即维生素A的含量为2000国际单位/升。在北京的调查发现,婴幼儿日食这种强化牛奶500毫升以上者,血清维生素A大都正常,效果很好,将相当量的维生素A强化到婴儿奶粉中也有很好的效果。因母乳中的维生素A含量也常不足,故母乳喂养儿最好也适当补充维生素A滴剂,要注意勿超过生理需要量,并按时添加辅食。

过量摄入的危害

摄入过多的维生素A可以引起维生素A中毒症,一次摄入维生素A3万国际单位或以上,几天内可引起急性中毒,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呕吐、前囟凸起、颅缝裂开等,停用维生素A后症状会迅速消失。每日摄入维生素A数万国际单位,数月后可致慢性中毒,小儿烦躁、食欲减退、四肢转移性骨疼伴软组织肿。也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皮肤瘙痒、毛发枯干、出血等。严重者可有骨骼畸形致两腿长短不一而致跛形。

维生素A中毒多因1次或每日连续摄入大量浓鱼肝油或浓维生素A滴剂所致。北极熊肝含维生素A最大,食后可致维生素A中毒。动物肝中维生素A的含量丰富,但不宜天天吃,顿顿吃。

食物来源

从动物肝脏、蛋黄、乳类或鱼肝油(维生素AD油)中可直接得到维生素A。植物性食品如绿色蔬菜或橙黄色水果或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橘子等得到类胡萝卜素,食入后可转化成维生素A。

正确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的作用

可促进婴幼儿的牙齿骨骼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患感冒和坏血病的概率。

维生素C缺乏症

坏血病是由于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的结果。我国北方冬季新鲜水果及蔬菜缺乏,尤其在牧区,因此,冬末春初小儿维生素C的营养多处于边缘性缺乏状态,尤其是人工喂养儿是被忽视的补充维生素C者。因牛奶中维生素C的含量一般只有人乳的1/4,经过贮存、稀释或消毒灭菌等过程后,所存无几。因此,用牛奶、羊奶、奶粉、奶糕、面糊等喂养的婴儿如不按时补充维生素C、水果或蔬菜,极易发生坏血病。一般母乳喂哺的婴儿,不会缺乏维生素C,因为母亲多食鲜菜及水果,母乳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4~7毫克/100毫升。婴幼儿每日维生素C供给量为30~4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