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育儿同步指导大百科全书
4322200000052

第52章 捍卫孩子健康,常见病诊疗与护理(8)

宝宝的哺乳适应力是相当惊人的,即使是严重的腭裂,也能巧妙地吸奶,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从新生儿开始训练,太迟的话,会影响哺乳。

手术:兔唇最好在出生后3个月进行手术,腭裂手术,则在1年半后进行,手术后,必须训练其发音。

舌系带短

舌的下部与下颌部是由舌系带连接,舌系带太短,舌头无法吐向前方,容易发生哺乳困难或语言障碍。

大部分在乳儿期就切断,即使不理会,也不会形成问题,只有在舌头无法吐向前方时,才切断。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1)原因与症状:胃的幽门部肌肉先天性较厚,所以会发生通过障碍,哺乳后,会像喷水般呕吐,致病原因不明。

从出生后2~3周起,开始出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几乎每次喂奶后立即呕吐,因此无法吸取营养,逐渐瘦弱。

(2)治疗:症状轻微时,可服用阿托品,少量多次地授乳,有的在4个月左右即可痊愈,一般都需外科手术。

肠套叠

(1)原因: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而发生肠闭塞,大都出现于出生后6个月到一岁半的宝宝,原因不明,很可能是由于肠道活动度大、肠蠕动节律紊乱所致。

(2)症状:突然激烈的哭泣,扭转挣扎身体,十分痛苦,而且脸色发青,精神欠佳,不会发烧,不久即呕吐,有便秘的倾向,有时候会排出少量的黏血便,由于肠套叠成香肠状,抚摸腹部,可感觉出腹部肿块。

(3)治疗:早期发现是最重要的,太迟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宝宝突然哭泣、脸色发青,就必须就医。

治疗的方法是空气****复位,若无效的话,则需进行外科手术。

疝痛

体内的膜形成突出的带状,把器官一部分包裹起来,称疝痛,一般常见的是肠与腹膜一起突出腹腔外,还有脐疝痛和鼠径疝痛。

(1)脐疝:

原因与症状:主要是肠管从脐部向外突出,俗称突脐,乳儿期如果有脐疝,通常在6个月或1年内会自然痊愈,无须特别治疗。

治疗:突出严重时必须手术,在6个月到1年之间,最好先观察情形,如果1年后,仍然突出,则最迟在进入幼儿园或小学前进行手术。

(2)腹股沟疝:

原因与症状:大腿的根部称腹股沟部,肠管脱出于此处,形成肿块,或在****、****处出现肿块,而使****加大,俗称脱肠。

只要挤压就会进入腹部,不过有时候却无法将其压入,这是因为肠突出于腹股沟部的小孔中,而无法恢复。肠壁的血管受到压迫,使血液无法流动,长时间会造成肠坏死,非常危险,必须立即接受手术。

治疗与护理:发生腹股沟疝痛时,最普通的方法就是轻轻加以压回,如果无法恢复,可使用热敷,或使其含住奶嘴,再轻轻压回,若仍无法完成,就必须接受诊疗。

经常发生疝痛是相当扰人的,除了轻微症状外,很少会自然痊愈,所以大部分的小儿外科医生会在患儿乳儿期给其做手术,手术的方法十分简单,不必担心。

先天性胆道闭锁症

(1)原因:肝脏生产的胆汁,经由胆管送达十二指肠,若胆管发生先天性闭锁,胆汁的排泄既而受阻,就会发生此病。胆汁无法到达肠部,滞留在胆管内或肝脏内,而引起肝脏功能障碍。

(2)症状:从出生后2周起,会出现黄疸,情况逐渐严重,这是由于胆汁滞留,血中胆红素增高,在2~3个月内,黄疸逐渐加强,使肝脏受到损害,而发生肝硬变。

由于胆汁无法流至肠部,所以粪便为白色。

(3)治疗:可以手术治疗。

肝炎

(1)原因:有传染性肝炎和血清肝炎。

肝炎前者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由患者粪便经由口部传染,2~6周的潜伏期过后,就会发病,称甲型肝炎。

后者也是肝炎病毒引起的,接触患者血液而受感染(例如输血),潜伏期为9~10周,称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患者中,有些在外表上完全没有症状,却可成为带菌者,有些则在妊娠分娩时,传给宝宝,所以所以应特别重视。

(2)症状:甲型肝炎最初有发烧、头痛、食欲不振、呕吐、腹痛等症状,数天后出现黄疸,肝脏肿胀、疼痛、肝机能降低,大部分2~3周后痊愈,有时候,也会转变为肝硬化。

(3)治疗与护理:注意安静与饮食,疾病初期缺乏食欲,应供给脂肪少易消化的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富含热量的食物。无法进食时,可注射葡萄糖、维生素。待有食欲后,就供给高蛋白食物。

乙型肝炎一般属慢性,很可能转为肝硬化,而且有许多是无症状的患者。必须经常检查肝功能,加以控制。

婴幼儿腹泻症

腹泻与感冒是婴幼儿最易发生的疾病,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多,呈水状,不过单纯的水状软便并不是痢疾,痢疾是指粪便呈黏液脓血样具有腐臭味。

(1)婴儿腹泻:

原因:婴幼儿腹泻可由消化不良或感冒引起,此外也可能是由于大肠杆菌,直接在肠内发生感染。喂养不当或气候因素也可能致病。

症状:腹泻为主要症状,粪便呈水或泥状,黏液多、味道酸臭,次数也增多。

大多伴有高烧、呕吐,若起因是由于感冒,咽部会发红或咳嗽,精神、食欲不振。

呕吐、腹泻严重时,会形成脱水症,体重大为降低,皮肤弹力下降、呈干燥状,而且出现面部发紫、手脚冰冷等循环障碍,甚至意识不清,发生惊厥。

治疗与护理:可以进食时,尽量供给水分,由于大量呕吐,可以少量多次供给糖盐水,若脱水严重,需要通过输液补充水分。

依照病情决定饮食,最初不可供给任何食品,甚至在呕吐未消失前,等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进食,如果是轻微消化不良,只要限制牛奶次数即可。

为了控制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腹泻过久,可服用止泻药。

(2)过敏性腹泻:吃了特定的食物后会腹泻或呕吐时,可能是由食物引起的过敏。

早期的牛奶过敏是从出生后1~2个星期开始不断腹泻或呕吐,而最常发生过敏是在开始吃鸡蛋等辅食的时候。

不过,宝宝由于消化系统尚未成熟,常会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并且由于天生分解牛奶成分的酵母素少,常会引起腹泻、呕吐、腹痛,因此腹泻或呕吐不一定是由过敏引起的。

觉得食物是引起腹泻的原因时,要每天写进餐日记观察宝宝的情形。如果知道是由食物引起的过敏,就少吃这种食物或看情形暂时完全不吃。

营养性疾病

营养失调症

专指瘦弱、营养不良的现象,若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15%以下,称营养不良,情况严重时,皮下脂肪会完全消失,称消耗症。

婴儿营养失调症不仅表现为身体瘦弱,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症或其他疾病,所以逐渐受到重视。

(1)原因:哺乳方法不适当、感染疾病、养育不当,都可能致此病。目前营养少有缺失,大部分是由于急性、慢性疾病所引起的二次性失调症,另外也有体质上的原因。

(2)症状:体重减轻、发育不良、皮下脂肪减少,使皮肤形成皱纹,严重时脸颊的脂肪也会消失,出现未老先衰的样子。继续下去,会逐渐缺乏活力,眼神茫然,起初还有饥饿感,渐渐地减低食欲。

不仅是瘦弱,各种生理机能也易减退,抵抗力弱,容易形成肺炎或消化不良症。

(3)治疗:起因若是营养不足或喂养不当,只要改正即可。不过现在大部分都是由于疾病引起的二次性营养失调症,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治疗基本疾病。

肥胖症

肥胖症很少有明确的基础疾病,大部分原因不明,称之单纯性肥胖症。

主要原因是摄取过量的食物或运动不够,或者本身就属于肥胖的体质,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进食过量的食物,可能是由于心理因素,有时候也和家人饮食习惯有关。

(1)症状:开始肥胖的时期,有的从婴儿期,有的从学童期就开始。婴儿期肥胖,大约1岁后即可矫正,不过学童期的肥胖,可能持续到成人。

越胖的宝宝越讨厌运动,活动受到限制形成恶性循环,而且由于肥胖而产生自卑感,形成精神心理学上的问题,同时还有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症状。肥胖儿的体重发育快于身高,一般身高与正常儿童相比没有差别,只是性发育比较早熟。

(2)治疗:食物疗法为第一方法,必须减少热量,尤其是限制米饭、糖质,增加蛋白质、蔬菜、水果,脂肪要适当限制,可依照肥胖程度,及患儿的协调度来决定。5~6岁的孩子若过于肥胖,那么一天所摄取的热量,应限制于1200千卡以内。

过于肥胖的婴儿,在幼儿期会自然痊愈,所以不需积极减少食物,如果双亲及家人肥胖,最好稍微限制哺乳量,而且在幼儿期、学童期,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要增加运动。另外,心理上的指导也非常重要,吃太多食物,很可能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或是因肥胖而引起自卑感,这些因素都必须加以去除。

维生素缺乏症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维生素缺乏症,不过仍可以看到潜在性的缺乏症。

(1)维生素A缺乏症:主要表现有角膜干燥症、角膜软化症、夜盲及全身皮肤干燥脱屑。患上麻疹时,维生素A消耗过多,容易并发此症,必须加以注意,最好服用维生素A加以预防。

(2)B族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B1缺乏症,会引起脚气病,婴幼儿则出现吐奶、腹泻、声音沙哑、心脏肥大、神情淡漠、嗜睡等现象。

B族维生素的种类相当多,若缺乏维生素B2会引起口角炎、皮炎;缺乏维生素B6会发生痉挛;缺乏维生素B12则产生贫血。

(3)维生素C缺乏症:会出现齿周肿胀、出血、手脚关节浮肿疼痛,婴儿的脚会麻痹,无法活动(假性瘫痪)。

(4)维生素D缺乏症:现在经常可以发现轻微的维生素D缺乏症,必须特别注意。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骨端软骨发育与钙质沉淀,阻碍了正常骨骼的形成。

婴儿的皮肤中含有7—脱氢胆固醇,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就会转为维生素D,因此婴幼儿的日光浴或维生素D不足,就会发生佝偻病。

佝偻病大都出现于4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初期症状较轻,只是精神欠佳,容易患感冒,头部容易出汗。晚期主要是骨骼产生变化,用手指轻压颞骨可感觉颅骨内陷,称颅骨软化。3个月以下的婴儿也有同样情况,但属于生理性。

此外,手腕、足踝、关节肿胀、肋骨与肋软骨接合处会肿胀,看起来呈串珠状,称肋骨串珠。严重时可有方颅、鸡胸、下肢畸形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使用维生素D,预防方法是进行日光浴和补给维生素D。猪肝、奶油、蛋黄,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D。

维生素过多症

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可能过盛,服用维生素D时,有人曾把1滴、2滴的单位误以为是1毫升、2毫升,于是产生过多症。

(1)维生素A过多症:大量服用维生素A,数个小时,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症,表现有头痛、呕吐、嗜睡、复视等,急性中毒可于1.5~2天症状消失。

长期服用过量维生素A,会出现食欲不振、手脚肿胀、脱毛、肝肿大等慢性症状。

中毒量有很大的个人差异,婴儿一日剂量超过90毫克,就会发生急性中毒。

(2)维生素D过多症:长期服用维生素D达数万单位以上,就会发生中毒,主要症状是,血中钙质提高、食欲不振、体重停止增加、喝水多、便秘,从X光片中,可看到骨端有大量的钙质沉积现象。

维生素A过多症,只要停止服用,症状大都可立即消失。

(3)维生素K过多症:为了预防新生儿或未成熟儿出血疾病,往往需注射维生素K,如果过量,就会引起溶血,成为严重的黄疸,因此未成熟儿以0.5~1毫克,成熟儿以1~2毫克为限。

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

血中的红血球及血色素低于正常时,称为贫血,通常指红血球未达350万(1毫升中),血色素未达11克(100毫升中)。

红血球中的血色素是以铁、蛋白、维生素为原料,在骨髓生成,如果制造过程中受到阻碍,就会发生贫血,可能是红血球数目减少,或是血色素减少,也许两者都减少。

(1)症状:贫血时脸色会苍白、食欲不振、头痛、晕眩、心悸、容易疲倦,严重时可借助听诊器听到心脏收缩期杂音。

(2)原因与治疗:饮食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大都由营养不良引起,主要是缺铁、叶酸及维生素B12。断奶期的贫血及其他大部分贫血,都属于此类。

血色素比红血球更少时,贫血的症状就愈为严重,可服用铁剂,此外为了避免蛋白质不足,必须充分均衡摄取营养,尤其是动物的肝脏最有效,也可使用叶酸和维生素B12。

失血性贫血:基于某种原因,使大量血液流失于体外,例如外伤、痔疮、寄生虫引起的慢性出血,最好除去原因,并输血。

溶血性贫血:红血球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20天,在适当的比例下,旧的红血球衰老而被破坏,新的红血球由骨髓不断生成,以取得平衡,如果基于某种原因,而使溶血速度增快,生成速度无法赶上,因而发生贫血。新生儿期的溶血性疾病及其他溶血疾病即属于此类。治疗的方法是除去溶血的原因,并输血。

生成不良性贫血:骨髓障碍,无法制造红血球,而引起严重贫血,除了输血外,别无他法,白血病的贫血,亦属此类。

也可能是由于骨髓制造机能暂时受到阻碍,而发生贫血,大部分的感染症都伴有贫血,原因就在此。只要治愈原发疾病,贫血自然消失。

白血病

(1)原因与症状:由于骨髓或淋巴组织等造血组织过度增生,并浸润到各组织和器官,而引起白血病。

白血病有急性与慢性。婴幼儿期大部分为急性型。最初大都有发烧、皮下出血、贫血等症状,才被觉察。脸色显得苍白。没有受到撞击,身体却经常会出现皮下出血。

有了这些症状,就必须做精密的检查,通过检查末梢血和骨髓,即可确诊。

此外,也会发生淋巴结、肝脏、脾脏肿大。

(2)治疗:使用抗癌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紫癜病

皮肤、黏膜出血,形成点状斑点,称之为紫癜病。由于血管容易破裂,而形成血管性紫癜病。此外,也有可能因为具有凝固血液功能的血小板不足,使得凝固受到阻碍,而形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

(1)过敏性紫癜:

原因与治疗: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有人认为可能是起因于细菌感染、食物、药剂等过敏所致。

主要症状是双小腿伸侧、脚、臀部会出现点状式豌豆大的血性斑点。皮肤还会出现荨麻疹、浮肿等现象。同时伴有关节肿痛等。

此病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而伴有腹痛便血,甚至引起肾脏损害。

治疗:保持安静,采用抗过敏剂、维生素C、维生素P、维生素K或止血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只要不严重时,比较容易治愈。

如果累积肾脏会出现较长期的血尿和蛋白尿。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因与症状:起因于血小板减少,也可能由于过敏反应,或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提高等而致病。

可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婴幼儿大都属于急性型。约数天到1~2个月即会自然痊愈。不过,慢性型比较顽固。

一般在感冒或风疹等疾病之后的1~4周间可能发病。

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皮肤和黏膜出血,伴有鼻衄、牙龈出血。出血斑的颜色每天皆有变化,不久即会消失。不过,新斑点却会不断出没。

很少有血尿或关节肿等现象。

治疗:与血管性紫斑相同,不过,严重的慢性型须行脾脏切除。

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1)原因:如果患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溶链菌的感染,由于发生过敏反应,在1~2周后就会引起肾炎。

幼儿期的肾脏疾病以此型为最多。3岁以下较少见,幼儿期至学童期的宝宝较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