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育儿同步指导大百科全书
4322200000035

第35章 爱我,请先了解我的身体(1)

要想知道宝宝身体是否出了问题,要想清楚地认识孩子的常见异常现象和常见疾病,首先应了解宝宝正常的身体结构与健康发育情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器官、系统和腺体

人体体腔内装满了各种器官和内分泌腺,统称为“脏器”。身体各系统的协调工作实现了生命中各种必要的功能,包括呼吸、消化、运动、氧气与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每一系统都由一套特定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共同参与完成重要的生命活动。有些成分如血管在多个系统中发挥作用。

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它可以控制各器官的功能,并与儿童的成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成百万的神经细胞组成,是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控制中心,神经纤维负责传导各种感觉,如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

心血管系统

心脏将血液泵入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把营养物质与氧气带入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并运走组织中的代谢废物,血液返回到肺脏,重新氧合,并释放出二氧化碳。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由肺、呼吸道(鼻、气管、呼吸肌和膈)组成,通过相应的血管血液,把氧带到各组织,并从各组织带走二氧化碳,至肺部排出体外。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部分,由淋巴管和淋巴结组成,淋巴液为流动于淋巴管中的液体,含有白细胞,能杀死滞留在淋巴结中的微生物。

消化系统

消化道是一个从口伸延至****的长长管道,随着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动,食物被分解成小的分子,然后被吸收入血,相应的器官会分泌出一些消化酶,促进消化的过程。

骨骼系统

骨骼是身体内部坚硬的框架结构,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除可以支持软组织外,还可以保护器官,为肌肉提供附着点,儿童时期,软骨不断生长。

肌肉系统

共有三种类型的肌肉: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的壁;心肌则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意收缩,故称不随意肌。骨骼肌附着于骨骼,随人的意志收缩,又称随意肌。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腺可以分泌出全身所需要的激素,激素是传递信息的化学信使,借助血液传递到全身各部位,起到包括生长在内的调节作用,有些内分泌腺,如****和卵巢,只有到青春期后才活跃起来。

男孩的泌尿生殖系统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能把血液中的废物滤出,排出过剩的水和盐分),青春期后,尿液和****由尿道和****排出体外。男性的主要性腺是****,位于腹腔外的****内,新生儿的****如蚕豆大小,青春期开始长大,成熟的****,产生精子及****酮。****酮可以控制性器官的发育及第二性征,如肩部增宽、肌肉发达、出现喉结、声音变粗等。

女孩的泌尿生殖系统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生殖系统由两个卵巢、一个子宫和几条管道构成,能产生激素,从青春期开始,每个月排出一个或多个卵细胞。

女孩刚出生时子宫的体积很小,直到青春期才开始发育长大。然而卵巢则已经容有将来在生育能力期间所产生并释出的所有卵子。雌激素和孕激素由卵巢产生。

会肿胀的腺体

会肿胀的腺体在人们生病时会肿胀起来。而实际上它们并不能算是腺体,因为它们不分泌激素。它们是淋巴结,属于淋巴系统的一部分,责任在于帮助人体对抗疾病感染。当发生感染时,体内的白血球量会增加并送到接近感染部位的淋巴结以消灭病菌。这会造成淋巴结肿胀且略感压痛。淋巴结分布于人体各部,而在颈部的通常最容易发生感染,其他主要部位则在腋窝和腹股沟。

(第二节)骨骼

人体骨骼的基本情况

人体是由骨架支撑,整个骨架由206块骨组成。这些骨骼作为肌肉牵动的杠杆,才能使四肢和躯干自由活动,骨骼还有保护头部、胸部以及腹腔的功用。

骨骼的发育

出生时,宝宝的骨骼大部分由成骨构成,但其中有些部位,如上臂、腿、手和脚等处的骨末端是由软骨组成的,软骨主要是软的,可以弯曲,随着宝宝的发育,只有到青少年后期,这些软骨才能骨化为成骨。这个过程称为骨化。软骨在骨化为成骨前不断生长,使儿童的骨骼得以迅速生长,直到其大小粗细达到成人标准为止。在青春期,男孩和女孩都将有一个迅速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女孩通常是11~18岁,而男孩则通常是12~20岁,男孩因骨生长的时间比女孩多1~2岁,所以男宝宝的平均身高一般都超过女孩。

独立骨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少,新生儿体内骨的数目可达300多块,而随着儿童的生长,许多骨发生融合,到了成年时则减少到206块。

颅骨的发育

出生时,宝宝的颅骨没有完全骨化。很多块独立骨通过柔韧的结缔组织联结成头骨。这样,在分娩时,颅骨可改变形状,便于宝宝的娩出。此外,这种结构可保证大脑在出生后的一二年内得以迅速发育。位于颅骨前部的囟门隔着头皮清晰可见,它是最大的结缔组织区。

面骨的发育与头骨其他部分的发育是同步的,发育完成时,头与身体的比例即固定下来。

(1)新生儿期颅骨:在出生前,颅骨已开始骨化,而由纤维组织构成的位于骨间的囟门使颅骨与脑的生长相适应,新生儿面骨小,牙齿尚未萌发。

(2)6岁时的颅骨:6岁时,前囟骨化闭合,乳牙出齐,恒牙开始萌发,上凳骨向下向前发育,眼眶及鼻部变大,下颌骨也向上向前突出。

牙齿的发育

出生时,宝宝的乳牙早已存在于颌骨内,并开始发育。宝宝在6~7个月时开始长出的牙齿称为乳齿,上颌和下颌各有10颗乳齿,所以全口共有20颗乳齿,要到3岁左右,乳齿才长齐。6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乳齿脱落、恒齿长出的现象。恒齿共32颗,直到17岁以后才能陆续全部长出(有些人只有28颗恒齿,这也是正常的)。第一颗长出的恒齿是第一臼齿。通常情况下,乳齿脱落后立即有相对的恒齿萌出。有时,恒齿已开始长出,但相应的乳齿却尚未脱落,这也不必惊慌,只需请牙医将乳齿拔除,恒齿即可顺利地萌出。第三臼齿(智慧牙或立世牙)的出现一般不早于16岁,也有终生不长此牙的。

(1)乳牙:从6个月到3岁,乳牙按特定的顺序依次地长出来(正门齿、侧门齿、犬齿、第一臼齿、第二臼齿),上下颌牙齿的长出顺序均依这样的模式。

(2)恒牙:恒牙(第二套牙齿)在6~16岁时陆续长出,其顺序如上括号内顺序所示。

骨骼成长的主要部位

儿童期,大部分长骨都含有能发育为成骨的软骨。在这些部分,软骨不断吸收钙,发育为成骨。四肢和手脚的骨骼由骨干(骨的主体)和骨骺(生长区位于骨的一端或两端)构成。这些部位是骨骼生长的重要部位。在儿童生长的过程中,骨骺逐渐生长,留有一层软骨,可以继续骨化,直到青少年后期,骨骼的重量和大小才达到成人标准。

在X光片上,骨质区和骨化区清晰可辨,但软骨却看不太清楚。因此,医生可利用X光片来确定某个儿童的年龄,或者对其发育正常与否进行判断。这种判断的根据是儿童的骨化区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比如,1岁的宝宝骨化部位多集中在肩、手、腿、足骨等处。从2岁起相继出现了新的骨化区,如肩、肘、手、腿、膝、足骨等处,每年都有新的骨化区出现,与老的骨化区一起共同生长。

(1)2岁半孩子骨骼的生长:新骨化区包括肩、肘、腕、手、足和踝骨,早期的骨化区继续生长,手的X光片显示出许多腕骨骨干(不透光区)已骨化为成骨,两端(透光区)骨骺仍在生长之中。

(2)6岁孩子的骨骼的生长:新骨化区包括肘、手、腕等部位,膝部出现新骨化区,手的X光片显示出许多腕骨骨干(不透光区)已骨化为成骨,两端(透光区)骨骺仍在生长之中。

骨的修复

淘气、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但因此也容易摔跤,发生脱臼或骨折。一旦发生骨折,自然修复过程立即开始,儿童几周内便可自然痊愈,为防止骨折因错误愈合而变弯或不牢,给将来留下再次骨折的隐患,错开的伤断面务必复位并妥善固定。如果伤断面发生在软骨上(骨赖以生长的主要部位),骨的发育可能将受到影响,比正常人的骨骼短。

骨折后的修复和再生也是一种骨化,但这种骨化与软骨层正常骨化略有不同。骨折后的修复性骨化必须得先清除破损残片后,才可再生出新的骨组织。上述过程是由特殊的血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完成的,这两类细胞可进入骨折部位,吞噬骨折残片。随着新的骨组织在断骨间的不断形成、愈合,几周后完成整个骨的修复过程。

(第三节)肌肉

肌肉概况

肌肉是由一条条长长的肌纤维组成,这些肌纤维可以收缩和舒张,从而产生肌肉的运动。人体的肌肉主要有两种类型——不随意肌和随意肌。不随意肌不受意识支配,它一刻不停地工作,例如心脏的肌肉和胃肠道的肌肉;随意机主要是指骨骼肌,其收缩和舒张受意识的支配而且每个人都可以见到,例如四肢的运动等。

人体的某些肌肉能迅速地收缩和舒张,例如举起一只手或踢出一个球;而另一些肌肉则长时间地收缩,例如脊柱的肌肉。人体已命名的肌肉约有600块以上。

肌肉的生长

虽然刚出生的宝宝已具备所有的肌肉,可以充分活动,但它们尚未发育完全,随着宝宝的养育,肌肉会增长,增宽和增厚。

影响肌肉发育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体内的激素,身体的运动以及饮食。青春期以前,男孩和女孩在肌肉的体积和强度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但由于男孩比女孩好动,所以使男孩的肌肉力量增加,青春期以后男性激素则成为影响肌肉体积和强度发育的重要因素。

肌肉必须使用,才能适当的发育,肌肉如果不运动体积就会变小。鼓励宝宝多点运动不但可以增强体力,还可使肌肉更结实、更强壮、更协调;而那些不喜欢运动或被家长阻拦运动的宝宝,他们的肌肉则明显瘦小。如果宝宝的肌肉容易疲劳,则应让宝宝自己掌握好活动量,不要使肌肉疲劳过度。相反,如果宝宝精力充沛时,不要因其他宝宝已停止活动而去阻止他,要让他决定自己的活动极限。

肌肉的功能

肌肉的中心部分较大,称为“肌腹”,它朝两端逐渐缩小。肌肉两端则直接或经由纤维构成的肌腱附着于骨。

大多数的骨骼肌都是两组肌肉配对地工作,因此一块收缩时另一块则放松。在弯肘时,二头肌收缩而肱三头肌松弛;三头肌收缩而肱二头肌放松。

(第四节)脑

脑的概况

脑的功能极为重要,其结构也十分复杂,它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神经,它控制着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各种感觉器官包括皮肤在内,感受来自外界的信息后,由传入神经将信息送到脑,大脑根据这些信息制定指令,再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传送到身体的不同器官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脑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它们分别掌管不同的功能。脑受到多层保护,除了头盖骨之外还有三层脑膜和脑脊液。脑脊液产生于脑的中央部分,在最内的两层脑膜之间环绕着脊髓流动。

控制部位

大脑的某些部位负责身体特定功能的控制,例如枕叶控制视觉,皮层运动区控制随意运动,但是记忆并无明显的区分,而是由整个大脑半球控制。

脑的内部构造

右大脑半球由称为胼胝体的带状物与左大脑半球连接起来。每侧大脑半球均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由神经细胞组成,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在脑的基底部有下丘脑,控制睡眠和食欲。垂体位于脑部中央之下方,有控制生长、发育和协调所有内分泌腺的功能。

(第五节)五大感觉器官

宝宝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五种功能实现的,宝宝通过感觉器官才能认识和了解世界。

眼睛和耳朵是最重要的两种感觉器官。触觉是通过皮肤中的感受器来感知温度、压力和疼痛等刺激。相关的嗅觉和味觉是由鼻和舌来感知的,用来辨别各种味道,并能通过气味预防接触食物和空气中有毒的物质。味觉可刺激唾液的分泌,为消化食物做好准备,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宝宝出生时即具有这些感觉功能,但仍需后天的不断刺激才能发育完全。儿童的嗅觉和味觉往往比成人要敏感得多,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尚未受到诸如灰尘等物质的侵害。

眼的结构与视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