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
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北宋汴京礼部官署,正在进行礼部考试的阅卷工作。
朝中大臣韩绛、王硅、范镇、梅公仪等人的脸色阴沉,没有谁的试卷令他们满意。当梅尧臣读到"......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时,立即向欧阳修推荐。众人围了过来,读后建议欧阳修把它定为第一名。欧阳修见其文风像门生曾巩,为了避嫌,忍痛定为第二名!后来发现它的作者是苏轼。参加复试时,苏东坡获得第一名。三月五日,仁宗亲试进士,苏轼和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苏轼的父亲苏洵少年时游荡不学,二十五岁后闭门苦读,却一次次落第。苏洵以自己的惨痛经历来劝两个儿子苦读。两位才华横溢的小苏在苏洵的带领下,以绝世的才华横扫汴京文坛。文坛上刮起一股学苏风,留下"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嚼菜根"的佳话。朝廷命苏轼担任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赵顼继位。当时,财政危机威胁着北宋的根基;百姓在官僚和豪强的压榨下纷纷破产;外敌在边境索钱吞地。神宗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不顾众臣的强烈反对,于熙宁二年(1069年)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一场继"庆历新政"后的革新运动全面展开。王安石对企图阻止变法的人坚决罢免。韩琦、富弼、欧阳修或隐退或遭贬,吕惠卿、曾布、章悼等人纷纷升迁。
苏轼主张稳扎稳打,面对全面的人事变动,他表示强烈不满。熙宁四年,苏轼向神宗进言,劝他不要"求治太急"。他反对王安石提拔吕惠卿,反对把叶祖洽列为第一。王安石命苏轼担任开封府推官,事务繁杂。
当神宗下诏举谏官时,范镇推荐苏轼。王安石让谢景温诬奏苏轼,说他曾经贩运私盐。苏轼便自求外任,于熙宁四年出任杭州通判。
苏轼既不加入旧党,也不加入新党;既不追随王安石,也不追随司马光。在任何一个时期,他都是被打击的对象。苏轼死后被蔡京定为"奸党"!
苏轼对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都作过尖锐的批评,屡遭贬谪。熙宁四年,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去颍州拜见欧阳修,又于十一月到达杭州。
自古以来杭州的经济就十分发达,但苏轼看到的是旱灾、虫害,新法的缺点和弊病,还有农民的艰难,使他奋笔写下很多具有批判精神的作品。为了排遣苦闷,苏轼游历于山水之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令他心仪不已。
熙宁七年五月,苏轼来到密州上任。宋朝发生了大范围的严重灾害和由新法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外族的侵扰更激起了他的爱国情感。
苏轼经常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爱妻王弗死了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情同手足的苏辙,我是多么想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豁达的苏轼又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调往徐州。在徐州发生了特大洪水。在凤翔、杭州、密州时,他遇到了旱灾,而徐州却是水灾。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出任湖州知州,给神宗上了一道谢表:"......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新进"、"生事"的字眼使变法派对苏轼耿耿于怀。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上书状告苏轼"妄自尊大",对皇上的新法肆意诋诮。宰相王硅指使人指责苏轼《山村五绝》、《杭州观潮》诗中的句子说:
陛下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盐铁专卖,苏轼却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陛下让百官学习新法,苏轼却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苏轼曾经反对李定升迁朝官,因为他不为母亲守丧。这时,御史中丞李定罗列了四条大罪,想让苏轼家破人亡。
著名的科学家沈括第一个把苏轼的诗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作为犯罪证据!
太常博士皇甫遵带着儿子和两个兵丁,连夜直奔湖州。苏轼向家人作最后的告别,皇甫遵说:"不至于此!"
湖州父老见苏轼被押上船,纷纷垂泪。面对狱吏飞舞的皮鞭,苏学士哑口无言。狱吏们对苏轼词中的意象所作的推断,令想象力丰富的苏轼也自叹不如!
另一位宰相吴光以曹操宽恕东汉末文学家祢衡一事,劝神宗赦免苏轼。张方平愤然上疏搭救苏轼,派儿子张恕进京投书。连变法派章悼都反对把苏轼投进监狱。
曹太后传话给神宗,为了她的病不需要大赦天下,只赦苏轼就够了!王安石已经不问政事,却上疏说:"怎么能杀大才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