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忠臣良将舍命保江山:两宋兴衰
4304900000039

第39章 是非漩涡,难以自拔

张咏从成都回京时,路过陕州,前往拜访寇准。寇准盛情款待张泳,他们在一起促膝长谈,临别时,寇准向张咏求教说:"张公有何高见,望不吝赐教。"

张咏说:"《汉书·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回府后赶紧翻阅该传。班固对霍光下了几句评语,有"不学无术"四个字。寇准笑着说:"张咏教我多读一些书。"

后来,寇准又出任户部尚书,兼管天雄军,驻守河北大名。天雄军靠近宋朝的北部边境,寇准身肩抗辽之责。

辽国萧太后派遣使者路过大名。辽使说:"相公德高望重,为什么不在朝中为官,却在这里呢?"

寇准说:"现在朝廷无事,不需要我了。陛下认为天雄军是非我镇守不可。"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六月,枢密使王钦若、陈尧叟被罢免。宰相王旦举荐寇准,委任为枢密使。

三司使林特主管征收河北地区的绢帛,催逼太急。寇准暗中帮助转运使李士衡加以阻挠,他还向真宗奏请惩治林特及其属官。

京师每年所需绢达百万匹,但寇准只征收了五万。宋真宗非常不满,对宰相王旦说:"寇准还是过去那个倔脾气!"

王旦说:"寇准希望百姓怀念他的恩德,喜欢人们惧怕他的声威,这是做大臣的应该节制的弱点。"

王旦容忍寇准平时的挑剔,而且竭力保护寇准。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四月,寇准再次被罢相,贬为武胜军节度使。天禧元年(1017年),宰相王旦病倒。宋真宗问王旦:"爱卿万一不测,朕把天下委托给谁呀?"王旦说:"谁都不如寇准。"真宗说:"寇准的性格太倔,请再想想其他人。"王旦说:"臣对其他大臣不了解。"

七月,王旦病逝;八月,王钦若再次为相。

天禧三年(1019年)三月,巡检朱能和内侍周怀政伪造"天书",放在长安西南的乾佑山上。宋真宗想得到"天书",但遭到众臣的拦阻。有人对真宗说:"最不相信天书的是寇准,让他进献天书吧!"真宗同意了。

寇准不愿做,后经女婿王曙力劝,方才勉强去做。宋真宗见寇准进献"天书",亲自把他迎入宫中。六月,宋真宗罢了王钦若,拜寇准为相,兼任吏部尚书。

这件事使寇准陷入无力自拔的是非漩涡之中,他对此追悔莫及。

寇准非常器重有才华的人,对三司使丁谓的才华非常赏识。上千字的文章,丁谓只要看一遍就能背下来,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许多官吏难以解决的事情,丁谓一句话就能解决。早在李沆当宰相时,寇准就举荐过丁谓。李沆说:"丁谓太奸诈了,不能重用!"

由于得到了寇准的举荐,丁谓升任参知政事,参与朝政。

有一天,寇准和众人在一起吃饭,一不小心菜羹溅到了寇准的胡须上。丁谓看见后,马上起身,替寇准擦拭。

寇准看到丁谓这番肉麻的举动,感到很恶心,生气地说:"阁下是当朝参知政事,难道没有廉耻之心吗?"

丁谓气得两眼发直,暗暗发誓他日报复。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六月,真宗皇帝得了风瘫。国政由皇后刘氏裁决。丁谓趁机依附于皇后,皇太子不是刘皇后的儿子。

一次,真宗召见寇准,与他商量皇太子的事情。

寇准说:"愿圣上以社稷为重,把皇位传给太子,选择正直的大臣辅佐他,千万不能用丁谓、钱惟演等人。"

得到真宗的允许后,寇准密令杨亿起草诏书,立太子主持国政。杨亿怕事情泄密,夜深人静时,亲自燃灯,书写诏书。

丁谓知道寇准爱喝酒,便邀请他赴宴。寇准只好入席,酒过五巡,寇准满脸通红。丁谓装出诚恳的模样,说:"当今圣上病重,事情由皇后做主,皇太子还小......"

寇准说:"皇太子尽管年幼,却是名正言顺的。还要选择正直的大臣辅佐,不用小人......"寇准猛然惊醒,起身告辞。

丁谓吓出了一身冷汗,对寇准更加怀恨在心。一次,丁谓对真宗说:"寇准想借立皇太子为名,夺得朝廷大权。望陛下明断!"

真宗勃然大怒,罢了寇准的职务,降为太子太傅。

周怀政心想,与其受到株连,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他开始策划尊真宗为太上皇,立太子为皇帝,废了皇后,杀死丁谓,让寇准当宰相。

客省使杨崇勋知道后,向丁谓密告。当天晚上,丁谓带着杨崇勋去找曹利用商量。深夜,他们把消息转告皇后,皇后决定杀了周怀政。

第二天,真宗独自漫步在后花园。周怀政在怀里藏刀一把,来到真宗面前,跪倒在地,哭道:"臣说过的社稷大计,陛下同意了,为什么还不裁决?请准许臣用剖心来表明忠心。"说完,周怀政向胸口扎去,昏倒在地。

真宗瘫病重犯,无法动弹,侍卫搀扶真宗回到皇宫。

皇后下令捆绑周怀政,周怀政招认后被斩。

皇后再贬寇准为太常卿。丁谓和皇后伪造圣旨,把寇准贬到更远的地方。京师臣民憎恨丁谓,怀念寇准,编成顺口溜:"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丁谓);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后来,丁谓被贬到崖州,途中路过雷州。寇准派人带着一只蒸羊,在边境上交给丁谓,表示拒绝其入境的意思。原来,丁谓经过长途跋涉,本想在雷州休息几天。寇准身边的人知道后,都想杀了丁谓。寇准把他们都关起来,允许他们尽情吃喝。

宋仁宗在位时,1023年九月,寇准逝世,时年63岁。

包拯是北宋的清官,他为官清正廉明,执法如山,被百姓称为"包青天"。包拯以言行实践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终成一代名臣,深受历代后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