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人。李纲出生在封建的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李夔曾经官至龙图待制。
李纲小时候就胸怀大志,一举一动都有规矩法度。
李纲22岁时到太原读书,33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担任承务郎。不久,他升为太常少卿和起居郎国史编修官。
宋徽宗时期,蔡京等人狼狈为奸,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朝中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
蔡京等人阻塞言路,文武百官缄口不言,个个避之犹恐不及,唯恐得罪他们。但是,刚直不阿的李纲却不顾个人的得失,针对朝政的弊端,屡次向皇帝直言上疏,为民请命,要求进行改革,严惩奸佞权臣,他的上疏招来了奸党的恼恨,他们为了打击报复李纲,四处罗织罪名,李纲被贬至南剑州的沙县担任小官。
李纲屡次上疏引起了百官的强烈共鸣,因为他道出了正直官员的心声。李纲被罢官的消息传出以后,朝野上下哗然。朝廷迫于舆论的压力,又恢复了李纲的职务。
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北宋的政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金政权撕毁了与宋朝签订的和约,率兵大举向宋王朝杀来。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兵分两路大规模攻宋,西路金兵攻取太原,东路金兵攻取燕京,随后两路金兵日益逼近开封。此时,以徽宗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无心防守,时时刻刻想着逃命。统治集团内部乱成一片,慌乱之间,宋徽宗一面命太子赵桓担任开封牧,应付金兵大举进攻的危急局面,一面下"罪己诏",装模作样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天下人表示悔过。同时,他又假意摆出抗金的样子,下令各地率师前来勤王。但是,他的内心一直想着如何逃命。
就在这紧要关头,李纲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向宋徽宗献上五条御戎之策:"正己以收人心,听言以收士用,蓄财谷以足军储,审号令以尊国势,施惠泽以弭民怨。"
李纲在"五策"中让以宋徽宗为首的统治阶级消除与百姓之间的对立情绪,大开言路,积蓄财物,准备军事,上下同心抗敌。随后,他又为抗金行动提出了"捍敌十策"。
鉴于当时的危急形势,李纲与宰相吴敏上疏,请徽宗让位于太子赵桓。李纲认为,太子只有拥有了实权,才能号召天下抗金,挽救宋朝的危局。一心只想南下逃跑的徽宗马上同意禅位于太子赵桓。宣和七年(1125年),太子赵桓即位,史称宋钦宗。
钦宗继位后,李纲上疏,请求皇帝顺应民心,尽快消除内忧外患,增强国势。李纲在抗金问题上坚持:"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予人。"
钦宗对李纲的上疏大加赞赏。宣和七年(1125年),钦宗下令封李纲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她命李纲担任行营参谋官,李纲从此成为了抗金的重要将领,站在抗金战争的第一线。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大举渡过黄河。太上皇宋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的消息以后,连夜带着侍从、百官及两万多宋军仓皇逃往南方。
徽宗的逃跑在百官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宋钦宗抗金的决心也因此开始动摇。很快,宋钦宗也准备南逃。
就在形势万分紧迫之际,李纲面见钦宗奏事。他不顾宰相议事、从官不得进朝廷的规矩,在廷殿与宰相白时中面对面地展开了辩论。
李纲严厉地质问道:"宰辅们为什么要拥陛下南避金兵,如果陛下如此,那么国家和社稷就难保了。太上皇之所以禅位于陛下,就是为了能够保住国家。陛下怎么能在此时丢弃国家呢?"
钦宗对李纲沉痛恳切的话语无言以对。白时中强辩道:"宋军面对如此强大的金军,能守住吗?"
李纲答道:"京城是天下最坚固的城池,京城是宗庙社稷、百官万民之所在,如果陛下能够激励将士,安慰民心,又岂会守不住!"
在场的大臣们默不作声,李纲则胸有成竹地分析当前的局势,提出保卫开封的策略。李纲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整顿兵马,上下团结,齐心协力守卫京城,等待勤王之师的支援,共同反击金兵。
钦宗问李纲朝中百官谁能担任防守京城的主帅。李纲说道:"大臣们平日里高官厚禄,现在国家有难,他们理应为国家效力,白时中、李邦彦虽然是文弱的书生,却深谙军事,他们身为宰相,理应领兵打仗、抗击金兵。"
一心只想逃跑的白时中等人突然听到李纲要他们挂帅上阵,马上鼓噪起来,说道:"李纲既然坚持抗击金兵,他应自己披甲上阵。"
李纲表示,如果他能领兵守卫京城,他将不计个人安危,以死报效国家!钦宗当即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副宰相),率军留守京城,抗击金兵。
李纲认为,各地的四方勤王之师不久就会到达,皇帝身为万民之主,应留在京城,安定民心。一心只想南下的钦宗,只好勉强答应不再南下逃跑,留守京城。
但是,钦宗却在一夜之间改变了留守京城的主意,传令离京南下。第二天一早,钦宗在禁卫军的护卫下乘舆离去,李纲站在钦宗的舆前,厉声责问护送钦宗南逃的禁卫军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际,你们是想誓死保卫国家,还是想做一名逃兵呢?"
禁卫军将士齐声答道:"我们愿誓死守卫国家!"
李纲又对钦宗说道:"陛下为什么昨夜同意留京,今天却离京南下?试想,六军怎么会忍心扔下自己的亲人护送您去南方?如果将士们在南下途中离散,又有谁能护卫陛下?金兵听说陛下南逃的消息以后,如派人追击,您身边的这些将士能抵御得了吗?"
钦宗听了李纲的一番话以后,意识到了自己南逃的危险,按下南逃的心思,决定留守京城。军士们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欢呼声震天动地。
钦宗为了鼓舞士气,振奋军心,亲自登上城门接见将士。随后,命李纲担任亲征行营使,并给予他便于防守京城的实权。
李纲在接受了防守开封城的重任以后,马上着手备战。他在每面城墙安排了一万二千名军士把守,并准备了充足的守城用具,同时,准备了四万马步军,并分为前、后、左、右、中军。李纲命前军守卫东水门外,保护延丰仓,后军守卫开封城壕旁的樊家岗,以防金军从此处突破,另外三军在开封城中负责防守,随时听候调遣。
李纲部署完毕以后,金军兵临城下,发动进攻。李纲不计个人安危,冒着弹矢,抵御金兵。不久,金军乘船沿汴河南下,攻打西水门,李纲亲自带领敢死队守在城下,敌船被敢死队砸烂,此战一举消灭了一百多名金兵,金军的士气受到沉重的打击。
李纲打垮西水门的金军以后,加强了西水门的兵力和布防。金军又多次进攻,均未能得逞,只好撤军,派使者与宋朝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