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忠臣良将舍命保江山:两宋兴衰
4304900000015

第15章 拒绝劝降,以身殉职

辽国皇帝逝世后,继位的小皇帝年仅十二岁。宋太宗想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于公元986年正月发兵三十万,分东、中、西三路北上伐辽。潘美和杨业分别担任北伐西路军的正副统帅。

北伐初期,三路大军分兵进攻,势如破竹。潘美和杨继业所率的西路军攻占了寰、朔、应、云四州。

当西路军乘胜进攻的时候,由于指挥不当,各路军之间缺少合作,作为主力的东路军被打败了。宋太宗下诏命全军撤退,西路军又回到了代州。

杨业和潘美所率领的西路军负起了掩护四州居民撤退的重任。

宋军从应州撤退以后,辽军乘机夺取了寰州。宋太宗命西路军把四州的百姓护送到中原。由于寰、应两州被辽军占领了,云州又处于敌后,这个任务十分艰巨。

杨业向潘美建议派兵假装攻击应州,吸引辽军主力,云、朔两州的军民趁机撤退,再派三千弓箭手和大队骑兵在半路上接应。

监军王倪坚持迎战,说:"西路军共有几万人马,为什么害怕辽军!"王倪坚持走大路,把辽军吓跑。

杨继业说:"现在是辽强我弱,不躲避辽军的锋芒,会吃大亏的"。

王倪笑着说:"杨将军不是人称"杨无敌"吗,为什么看到敌人就怕了?难道有什么企图吗?"

杨继业说:"我不是怕死,而是不想让将士们白白送死。监军认为我怕敌人,就叫我作前锋吧!"

主将潘美因妒忌杨继业,没有阻拦。

杨继业带队出发前说:"我原想等待时机为国立功,现在只好去送死了,恳请主帅在陈家峪一带派步兵和弓箭手接应我。"

潘美表面同意了,实际远远观望杨业的消息。金军大队人马一来,潘美就率宋军撤退了。

杨继业孤悬敌后,遭到了辽军的围击,从中午战到傍晚,只剩下一百多人,当他们杀出重围来到陈家峪时,山谷里根本没有宋军的影子,潘美把在此布防接应的步兵和弓箭手调走了。

杨继业见山谷里没有援军,哭着对部下们说:"你们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不要跟着我,快突围吧!"

部下们深受感动,谁都不肯离开,不久,全都战死。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了。杨业的身上有几十处伤,仍在奋力厮杀,后来战马中箭,被俘虏了。

杨继业在辽军大营拒绝劝降,绝食三天后以身殉职。

潘美、王倪在太宗"行不测之威福以固天位"的统治政策之下,对杨业大加迫害,以致杨业最后失援惨死。

当杨业失援战死的消息传回后,北宋朝野上下为之愤叹。太宗迫于朝野中的舆论压力,下诏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之职,同时赐予杨家千匹布帛。对于大将军潘美和监军王倪分别处以降职三级和除名的处分。

杨业虽死,但是他的威名和节操却使宋辽两国人民对他更加崇敬。

辽朝于宋仁宗中期,在古北口为纪念杨业建立了杨无敌庙。

杨业死后,他的儿孙们继承了他抗辽的遗志,继续抵御辽军,为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杨家一门英烈,忠勇爱国,前仆后继,战死沙场,被百姓们称为"杨家将"。

在杨业的众多儿孙中,杨延朗因外貌最像杨业,杨业生前每次出征都将他带在身边。北伐攻打朔州和应州之时,杨延朗担任前锋。公元999年10月,杨延朗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镇守遂城(现在的河北徐水西)。辽军大举南下,遂城危在旦夕。杨延朗命守城的士兵用水浇灌遂城的外城墙。第二日,契丹兵来到遂城城下,见城墙滑溜溜的,无法攻城,只好退兵。

宋朝的百姓十分怀念杨业,通过戏曲小说的形式使杨家将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例如,"佘太君百岁挂帅"、"杨令公"、"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八大王开诏救忠"、"五郎为僧"、"昊天塔孟良盗骨殖"、"四郎探母"、"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杨文广招亲"等。千百年来人们通过丰富感人、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戏曲形象,不断演绎着杨家将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为官清正,造福一方,犯颜直谏,屡遭贬谪。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立下大功。范仲淹那恢弘的气度,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令后人"高山仰止,景影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