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真正以商业计划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只是说说就完了的。有许多公司的商业计划在取得融资后就被尘封在文件箱的最底层而弃之不用,这导致了许多经营过程中的混乱状态。商业计划对创业阶段的公司,尤其是第一二年里,是尤为重要的。
11)现代社会的一句流行语即为"计划不如变化快",商业计划不是教条,你在执行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灵活尺度。当外在环境发生转移)变化时,一定要对其中相关的具体策略做相应的调整,切勿削足适履。
12)你应注意,保持商业计划的"权威性"。当计划不适于客观环境时,有必要加以修改。但是,一旦制定了计划,就要认真执行,否则极易引起目标的丧失和内部的混乱。
13)作为一个创业者,很难想象你会具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在1定计划的时候你有必要取得各方面的帮助,悉心听取各方意见。但对这些意见进行咀嚼和消化,加之以自己的判断,不论怎样,最后决策的还应是你自己。
3、不要感性决策
做人做事要有理性,经商更是如此。
冒险也要讲究科学性,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否则就会遭到失败。性决策的特征就是凭着"大概"、"估计"、"大致上"、"可能"、"好像"等非理性判断进行决策。
很多商人在经营中的冒险之战是拍一下脑瓜子就定下来。决策时依据的不是客观的市场调查报告、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市场未来趋势做出的正确预测,而是仅凭感觉、直觉。"我只相信自己的直觉"成了很多商人自我炫耀的口头禅。
中国巨人集团兴建巨人大厦时投资额由起初的2亿一直增加到12亿。这一系列决策的变化完全是凭史玉柱的个人感觉做出的。史玉柱认为,建大厦应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他设定的筹资方案为:自筹1/3,卖楼花筹1乃,向银行贷1/3。实际上,到巨人集团发生危机时,主要是用自筹资金和卖楼花所得而未向银行借一分钱,那么,巨人大厦是怎样把巨人集团拖人一场灾难的呢?
巨人大厦由54层加高到64层时,史玉柱决策的依据只是设计企业的一句话"由54层加到64层对下面基础影响不大"当决定64层加高到70层时也未经过严密的论证,只是凭感觉认为应该没问题。结果施工时发现巨人大厦处在三条断裂带上,为解决断裂带积水,大厦支柱必须穿越40-50米的沙土而达到岩石层,再打进岩石层30米。如此一来,便多投资了3 000多万元。当70层的地基打完时,所筹楼花已经用尽,人想从银行借贷,但当时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银行对巨人集团过于吝啬。巨人集团便只得从生物工程方面抽取资金。到1996年6月,共从生肛程方面抽取6 000万元资金。
由于过量抽血,使得维持生物工程正常运作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用无法到位,生物工程这个产业开始萎缩。到1996年7月以后,保健品销量急剧下降。史玉柱发动了一场秋季攻势,力图挽救颓势,也未能奏效。巨人大厦抽干了巨人产业的血,当生物工程一度停产时,巨人大厦终于了资金供给不得不停工,一场危机就这样全面爆发了。
巨人大厦建设过程中的决策看来就像场儿戏,对资金筹措缺乏全面的考虑,施工前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可行性方案。巨人集团给国内同行上了太惨烈的一课。
不可否认,优秀商人的直觉可能会有很高的科学性,也许他在一念11之间得出的结论需要许多理论工作者进行大量的推理论证才能得出。但是,有三条应该清楚:
1)他的直觉未必"百发百中",他的直觉判断不可能都正确,很多曾辉煌一时的商人最后栽就栽在自己的一个错误判断上。
2)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也只能是方向上的正确,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如投资成本、利润及风险等仍需要理性的、科学的论证和计算,而我们的一些商人就是不做细节上的工作,决策常有浪漫色彩,完全是理想化的。企业毕竟是一个经济组织,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获得利润,那种不计成本、不算利润的浪漫主义决策行为只会使企业在你死我活的萝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3)规模较小时,感性决策往往能成功,但企业一大就不行了。今天这些有所作为的商人,都是从市场中真枪真刀拼杀出来的,在投资项目中往往能表现出惊人的市场敏感性及胆识与魄力,但是我们应该认该认识到,初期小规模的项目决策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量毕竟有限,商人借个人聪明智慧就可以完成。而随着决策项目规模的扩大,需要处理信息量成倍增加,仅靠个人感觉是难以胜任的一些项目初步计算起来利润丰厚,并且完全切实可行,但潜在着许多不可控因素。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这些不可控因素突然爆发出来,就会使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4、稳健中求发展
"稳扎稳打"是生意人必须牢记的经商秘诀,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稳健"二字在你的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
即便你是一个勇于进取的商人,但在进取的过程中也千万别忘了稳健"二字。恐怕我们很难想象,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念生意经中最重要的竟是"稳健"二字。
在李嘉诚的经商哲学中,"稳健"一直是其中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就拿买卖股票来说吧,进入股市一般是两种人-投资家和投机家。投资家与投机家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股票,进行长线投资,既可趁高抛出,又可坐享常年红利,股息虽不会高,但持久稳定;投机家热衷短线投资,借暴涨暴跌之势,牟取暴利,因此其中自然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一朝破产。
上世纪80年代末,李嘉诚的经营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因为没有精力同时管理多个大型公司,李嘉诚就改变经营策略。多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生利。这样,虽然不如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获利大,却比较省事。
李嘉诚曾就自己的经营思路打过一个比喻:"我的游泳技术很普通,划船水平也很普通。如果我要达到对岸,我要肯定我的能力不是仅可以划到对岸,还要有余力划回来。如果我要游泳到浮台,我不是想着游到浮台上休息,而是想立即游回来,所以我必须确保自己有再游回来的余力。"可见,李嘉诚从不打没把握之仗,但一旦看准,他便会全力以赴毫不犹豫。
市中既有人算(个人的决定)也有天算(股市规律),但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再聪明的人,都有失算的时候。所以李嘉诚总是大进大出,良机一到,就急速抛出,而从不在股价一路攀升时等待所谓的最好机会。这样,虽然他的决定屡屡让旁观者感到遗憾,但他很少失手,倒B些为他遗憾的人之中很多遭受了灭顶之灾。
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27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这是一只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后,股价高升,李嘉诚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套现,净赚近1亿美元。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嘉诚在股市中稳扎稳打、善抓机会的作风是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当初,离开塑胶花厂去投资地产时,李嘉诚并没有关闭塑胶花厂。后,香港形势一直不太明朗。李嘉诚坚持"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哲学,开拓了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投资市场,后来又搞起了股票和债券投资。
买债券其实是保守的投资策略,投资人只能享有略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而无权分享公司的红利。李嘉诚购买债券有一个特色,就是可以交换股票。
那时,债券有1-3年的期限。若认定该公司业务有稳健的增长,便用债券交换股票;假若交换不成,就将债券保留至期满,再连本息套回。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全和债券,同时还购买了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兑换债券共计25亿元港币。
结果,胡应湘的合和债券表现得十分出色,李嘉诚马上把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当初价值5亿的股票,在3年后升值到近9亿,账面盈利达3亿港币。
李嘉诚购人的其他可兑换债券,大多都有不俗的表现。
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张弛有道,使利润与风险得以平衡,就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