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新浏河风光带是一条城区的主要景观带,它夹着五级航道新浏河两岸而建,气势辉弘,风格独特,如今是集文化与生态于一体,连结老城区与南郊新城的黄金带。在新浏河南岸的海运堤更是融合了自然景观与餐饮娱乐为一体,是太仓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翻看旧时太仓地区地图,不难发现在现有行政区未划定之前,上海与太仓是以这条旧时的浏河来划分的,河南岸为上海界,河北岸为苏州太仓界。后经此条航道重修才有现在的“苏浏线”,居住在太仓的人,都会以自己是娄江之子而骄傲。
这条现在的新浏河,在唐宋以前称娄江,西起苏州娄门,东至昆山、太仓交界的草芦村,下接浏河。而太仓位于整条娄江的东面,古称娄东。这条娄江流经虎丘、吴中、跨塘、昆山,全长53.13公里。这是苏州市腹部一条重要的引排调节河道。两岸支流港浦众多,水网发达。北魏著名水利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专门提到了“三江”分指娄江、东江、松江。唐宋以前,是太湖的三大泄水通道之一。《尚书·禹贡》上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语。“震泽”则是太湖的古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三江畅通安定,太湖流域自然平安无事。
在西晋以前,这些河道都十分宽阔,也是太湖下游主要出水口。唐宋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的下沉以及泥沙在河口地带大量堆积,原来宣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江,在海潮的倒灌下,使东江和娄江相继淤塞,吴淞江也日趋狭小,堵塞了太湖水的入海去路。于是经常发生泛滥,使太湖中部平原洼地沼泽化。不仅太湖本身水体面积扩大,并在其东、北部先后形成了大小零星的湖泊,北宋郏侨的《水利书》中记载的淀山湖,就是在东江淹没以后形成的。
苏州与昆山之间的阳澄湖则与娄江的淹塞有关。这就是说,三江的淤塞与阻滞,使太湖的面积扩大,并在其尾闾一带出现了湖泊广布的局面。在宋元及其以后,是太湖水患最为肆虐的时期,对“三江”的治理也越来越频繁,由此也出现了一批体恤民情、专于治水的官吏。他们或著书立说,或上请朝廷,开议堂施政计,精心组织太湖水系的整治。
北宋的司农寺丞郏亶和其儿子郏侨,根据太湖水域历史经验,精心撰写《吴门水利书》4卷,提出以疏泄为主的治水思想,提出六得七治的思想,对后世太湖治理影响很大。当时,担任杭州知州的苏轼对《吴中水利书》也颇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