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4244900000054

第54章 做自己身体的主人(5)

现代医学的直观化、指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直观的证据,让我们辨证时更有针对性。比如:可以直观地发现身体某部位的异常,异物或寄生虫进入人体;血压、血糖、尿酸、胆固醇等等大量的西医学检测指标。这些西医观测和检测到的结果不是病因,从中医的角度只能都算“证”。如果用中医的思路辨证清楚,找到病因,就可以找到诸多解决的办法。相信在中医完美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人类慢性病会大有希望。现代医学把这些证都称为病,都是对症下“顶”药,而不顾产生“症”的原因,是不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呢。我们用现代人的理性思维对一些疑难病辩证求因,看看有无道理。

1.高血糖是脾不司职

现代医学查明,人体血糖高是胰腺分泌胰岛素水平降低,或是细胞异常抵抗胰岛素,致使糖的代谢出现异常,表现血液中糖的含量增高,超过了正常范围。

如果不加控制,就会出现“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状,人体的糖会随尿液排出,西医称为糖尿病,继续发展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并发症。由于现代科学发达,通过化验血糖可以提前发现、控制血糖,阻断血酮酸伤害其他脏腑,就可以避免可怕的并发症。

中医学按五行归类,将胰腺划归脾的范畴。现代医学也把脾看做人体中最大的腺体,这样,胰腺和脾都是腺体,功能都主运化。按中医辨证的五脏“它生”、“它克”、“生它”、“克它”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找出主要矛盾,就能对症下药解决人体的糖代谢问题。这不属于笔者探讨的内容,只想从养生之“道”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1)不良饮食习惯伤了脾。糖尿病自古以来都被视为“富贵病”,也就是吃喝不愁、身体肥胖的人才有可能得这种病。从得病初期看,只有血糖偏高而尿糖不高,这时只是脾和胰腺功能有些紊乱,很多人没有异常感觉,往往是通过体检等途径发现的。按中医五行归脏的思路属于脾不思职,没有将吸收的糖分充分运化。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体吃进的食物量超过了脾的运化能力。结合脾怕“生、冷、撑”的习性,可以归纳血糖高是两个方向作用的结果:

一个方向是损害脾的功能。如偏好“生、冷”的饮食习惯,或长期过度用脑“思伤脾”,或肝郁、阳亢抑制(乘)脾,降低了脾的正常运化功能。这些都可以作为高血糖患者分型的依据。

另一个方向是长期挑战脾的功能极限的结果。长期的饮食超量(撑),脾脏把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长期的超负荷“劳动”,终于有一天,它的“劳动能力”

开始减弱,而胃的能力还很强,食入大量食物转化糖使血糖开始增高。

以上两个方向可以互为因果。经常饱食的人,最初脾的功能还正常,可以把过多的糖分转化为脂肪储存于皮下(肥胖)、肝脏(脂肪肝)等部位,使身体逐渐酸化,引发各种慢性病,这可能是饱食习惯导致伤脾的逐渐病变过程。饮食“生冷”,严重时会导致冷痛、腹泻等激烈伤害脾胃现象。长期饮食“生冷”,使脾的运化能力逐渐降低。

医学博士南云吉则通过多年调理自身亚健康,总结出一日一餐的养生疗法,使57岁的人像30多岁的面孔,身体各项机能经检测达到30岁人的状态。他认为:

“糖尿病就是人类为了制造‘不论怎么吃都不会胖的身体’,以适应饱食的新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能吃饱的时代也不过是这100来年的事,我们的身体其实还无法立即适应饱食。漫长的17万年来,人类就是在饥饿时代求生存,身体有着能够在少量食物中尽可能吸收营养的能力,食物也能有效率地变成脂肪来储存。在空腹的时候,体内的“生命力基因”(长寿基因)会开始运作,扫描人体内50兆个细胞,修复被破坏或受损的基因。当这种基因活化,就能为我们带来长寿与健康。

所有动物实验都证实,若减少40%的食量,寿命可以延长二分之一。非洲饥民的生育能力,是发达国家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

以上南云吉则博士的研究结果证实,人类死亡率最高的四大疾病(癌症、心脏病、脑中风、糖尿病)都与人类饱食习惯“正相关”。南云吉则博士说:“人类在饥寒的状态下,才能启动生命力基因。现代人可说是克服人类存亡危机而存活下来的人类的子孙。人类体内拥有遇到饥饿、寒冷、传染病时,涌现能存活下来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之源正是我们人类克服危机后所获得的‘生命力基因’。

生命力基因并非单个基因,而是我们体内具备的战胜饥饿的‘饥饿基因’、在饥饿状态下仍能生存的‘长寿基因’、饥饿状态时提高出生率的‘繁殖基因’、战胜感染的‘免疫基因’、与癌症对抗的‘抗癌基因’、防止老化和治愈疾病的‘修复基因’等不胜枚举的基因。”

结合南云吉则博士的说法,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不只是阴阳、五行、空气、食物和水,还应该有饥饿和适当的寒冷、疾病,时刻“敲击”着人类勇于生存的“警醒基因”,使人在不断的进取状态下获得长寿,而饱食和腐化的生活无疑成了长寿的“敌人”。

(2)降低脾胃负担,可能是高血糖恢复的有效途径。受南云吉则博士的启发,我们能否不用“降糖药”控制血糖,而用脾能胜任的饮食量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呢?一般情况下,在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之前,脾和胰腺还没有完全丧失功能,只是不胜任完全运化摄入的食物而已。我们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法(不用刻意控制甜食),让脾、胰腺不超负荷地工作,让脾胃得到充分休息,在适当的调养下让脾胃、胰腺恢复机能。

生物化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人体能量来源主要靠糖类,经过三羧酸循环代谢来供应。糖尿病人也要在低血糖时(饥饿时)及时补充糖分。当前医学在指导高血糖患者限制甜味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是一个严重的误区。我们所吃的主食——米、面之类的谷类食物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消化水解的过程中,都要转化成糖类物质,所以单纯限制甜味食品,限制糖的摄入量是不科学的。

多吃蔬菜也不对,蔬菜虽然淀粉含量低于谷物,但其主要成分仍然是淀粉和糖,只是没有甜味而已。从我们实际观察的高血糖患者,最初都属于“胃强脾弱”

或者说“胃强胰腺弱”,多吃蔬菜又对脾气无益。中医养生理论以“五谷为养”,限制主食,多吃蔬菜,对脾弱的人极为不利,对恢复脾脏机能没有好处。所以坚持以“谷物为主,少量多餐,不饿不食”,让脾脏充分休息,适当中药调养,恢复生机,可能是阻断高血糖患者继续恶化进而康复的有效途径。

(3)人体阴虚内热时血糖偏高。母亲血糖高,以我对母亲的了解,应该是多年的肝肾阴虚内热,气血耗伤,脾气虚,中气下陷,导致内分泌失调。2012-2013年冬天,我用养生的原理为母亲调整血糖,用上述的“限食、补气、疏肝调胃、滋阴凉血、引火归元”等方法,仅一个月左右,母亲阴虚内热的症状消失、二便正常。这时不用服药,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此后,每当发现有阴虚内热症状时,测血糖,一般都偏高。用中药及时解决阴虚内热的症状后,再测血糖,又在正常范围之内了。

根据对上述现象的原理分析,对高血糖患者,限食、凉血、疏导,同时调养脾胃功能,使人体摄入糖分与人体代谢水平相符,是有效控制血糖的好方法。健康人只要适当控制饮食,注意阴阳、中庸、五味的原则,不耗伤脾的功能,人的血糖就不会偏高。

2.白血病可能是“太少”伤寒

笔者的朋友袁增民是天津市大港区政府机关干部,于7年前查出患有“多发性骨髓瘤(MM白血病的一种)”,经9次化疗后,人已奄奄一息,医院的判断在世期大约还有6个月。当笔者得知后,马上前去看望,并把中医养生的观点介绍给他,从此与他成了莫逆之交。笔者赞叹他的悟性之高,感谢他所给的学习实践的机会,从他身上我开始了对“白血病”的观察、思考与实践。

这位朋友是一位军队转业干部,生病前面皮白皙,文质彬彬。化疗后的他面色青灰,舌色绛紫,多处瘀斑,手脚冰凉,双下肢皮下出血暗紫斑;问明大便不成形。多年腹痛腹泻。我凭着当时粗浅的认识,从温补脾肾开始了大胆养生实践。

一边学习,一边探索,经过一个多月,朋友有了起死回生般的效果,我同朋友及其家人同时收获快乐。6个月后他已能骑自行车上班,一年后皮肤紫斑退净,光洁如初。如今5年过去了,常规体检指标一切正常,血液病检查还有一项“浆细胞”值偏高。回想5年中他两次思想动摇,终断养生调理接受现代医学抗肿瘤治疗,险些前功尽弃,走投无路后又回来接受笔者的调理。其实我的信心来源有二:

一是他托命的信任;二是医圣的《伤寒论》给笔者指明了方向。

经过几年的摸索,观察了几例白血病患者,虽然他们在医学上分型不同,粗略望闻问切之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面目清瘦,一派寒凉之相;都有多年基础体温偏低,高于36℃就算发烧(正常体温37℃),自称多年反复感冒;唇舌乌而不华,便稀糖泻,脉沉微弱不起。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一身阳气之根,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为一身气血生化之源。我所看到的白血病患者几乎都是素体阳虚之人,经常的感冒伤寒,加上不正确的打针输液,使寒邪之气可以长驱直入,直达少阴肾、太阴脾。

我从科普的角度这样形容脾肾之间的关系:脾胃为锅,肾阳就像锅下的火。

火力不足,就难以“煮熟”锅里的饭。煮不熟的饭,就很难被消化吸收而致泄泻。

脾弱致气血生化无源,脾弱不统血,致使血管渗血,加重肾气亏虚。肾不主骨,也不能生髓。这就是白血病患者骨髓浆细胞值偏高的主要原因。细胞是最小的生命体,内部的DNA、RNA、线粒体等生命活性物质代谢旺盛,是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动植物的细胞结构与人体没什么两样,从“浆细胞”的“浆”字考察,它一定是一种混浊、内部生命物质活性低的状态。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人体阳气不足,浆细胞就像我们要被冻僵的身体一样缺乏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