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时我接触过一些育儿理论,但无论如何都是纸面上的东西,不用理会投入产出比。你出世之后,纸面上的理论就得一步步在尝试与摸索中走向实践,常常我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尝试取得成功而暗自窃喜。
如果说刚刚怀上你的时候,我们关注孩子还处于下意识的状态,那么你出生之后关注孩子就是本能的反应了。在公园里,在医院里,在一切可能的社交场合,只要有年龄相当的孩子,我们总会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交谈,听听他们怎么养育自己的孩子。人的缺点就在好为人师,如果遇到一些比我们还要菜的父母时,我们不忘暂充一回他们的老师。当然更多的时候遇到的是比我们厉害得多的父母,因此学习是一种常态,而且这种学习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更没有止境。
妈妈公司的女同事更是重要的学习来源,年龄相当的妈妈之间的交流,显得弥足珍贵。谁家的孩子生了什么病有什么症状,谁家的餐点怎样编排怎样烹制,都通过妈妈们的私房话,让最大范围之内的宝宝们得到受益。当然,还有一大益处就是关系亲密的妈妈之间还可以进行物质交流,谁家的宝宝有穿不了的衣服,用不了的玩具,都成了你的收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是穿百家衣长大的宝宝。常常妈妈会拎着一大袋子衣服回来,交给奶奶,说:“您看一看,哪些衣服可以穿,哪些不能穿的。”一个孩子的成长,绝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心血,而是一大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有人曾说,中国没有几个合格的父母,无论别人怎么看,我以为此言正中阿卡琉斯之踵。
我们有成千上万所的学校,我们的学校里有不可胜数的课程,但就是没有父母的学校,没有爱和家庭的课程。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教育在家里就可以进行了,用不着开一门专门的课程。且不说家里是不是可以真正学到这样的内容,就算可以学到,其中也有着太多的谬论与误区。这是一门系统的科学与艺术,应该得到专门的培训与学习。是的,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最初的老师,但我们从来受到了教育都是为了大家舍弃小家,为了工作可以不要孩子,这样的“学校”出来的学生难道会优秀吗,不可能。
你生长的过程中,我与你一同成长,也经受着种种的拷问,考验之一就是各式早慧的神话。各类媒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不时可以见得这样或者那样早慧的报道,其间不乏真实的,但更多的却是有着强烈的误导作用。虽然我对于这些东西早就不相信了,但每次我总不会一扫而过,还是会停下来仔仔细细看一看,真的有效果吗,真的如他们所说吗。看来为人之俗,于谁都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