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4193000000017

第17章 《电荷》说课稿

新民市法哈牛学校李兆来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电荷》。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活动,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摩擦起电现象;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3、电荷量的概念和单位。

教学难点: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和多媒体动画直观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学法分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两人一组,相互配合)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五、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纸蝴蝶,气球,泡沫小球,小羽毛,吹塑纸,课件等。

六、教学程序安排: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一开始我以趣味小实验导入新课:出示一些吹好的小气球,启发学生利用讲桌上放着的器材,不用糨糊把它们贴到黑板上。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课教学:

1、电荷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一”探究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激发学生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得出“摩擦起电”和“电荷”的概念。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解释导课的小实验。

(2)播放动画摩擦起电,加深印象。

(3)紧接着提出思考题:“如果不小心将胡椒粉和食盐混在一起了,如何能快速把它们分开呢?” 学生积极思考,气氛非常活跃。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的激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突破教学难点的:

(1)将演示实验改为演示、分组探究,并且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注重探究,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分三个小组比赛,分别做“探究二”的三个实验;友情提示注意事项:并提出各小组做好分工合作,进行比赛,教师下去指导。各小组分别派代表演示汇报。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启发诱导,层层逼进,启发学生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结论。

(3)多媒体动画演示电荷的相互作用。

板书:2、两种电荷。

师: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板书:①规定)。 师:从刚才的实验你能发现电荷间有什么作用规律吗?(学生回答)  师:(板书:②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电荷量。

对于验电器:(1)教师要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实物并介绍各部分名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一:让学生认识到验电器是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制成的,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3)并通过动画演示验电器的原理。

对于电荷量:通过“探究三”,感受电荷的多少,引出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介绍带电的多少,强调指出“库仑”是一个很大的单位。

4、元电荷

这部分内容较多,还比较抽象,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呢?

(1)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自学提纲,学生迅速阅学教材。

(2)通过多媒体演示动画:把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的组成”、“元电荷”、“电子”、通常情况下物质显中性的原因迎刃而解。

5、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1)对于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我主要利用指针式验电器做好演示实验,并通过橡胶棒和金属导线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次不同现象,形象地意识到电荷只能在导体中移动。并通过播放动画演示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2)对于导体、绝缘体的教学,出示一些实物,并利用动画形象地让学生观察到把它们接入电路中,小灯泡是否明亮,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哪些导电哪些不导电。然后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3)对于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播放动画,形象直观。

(三)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2)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的疑问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播放静电除尘的动画。

激励学生利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为人类服务。古人发现了“电”为我现代人类带来一切,我们将来会发明什么呢?

(四)作业布置:

(1)上网查阅静电的防护和应用,写一篇有关静电的小论文。

(2)上网查阅有关富兰克林和雷电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5.1电荷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4.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导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