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4193000000016

第16章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佚名)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最后一节,从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篇幅可以看出这一节的教学要求相对于前面的几节要低许多。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只要求学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以及它们发生的最基本条件和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就行了,旨在使物态变化的知识体系完整化。所以在整个这一章中它不是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已学到一些物态变化的知识,再加上前面的学习后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四种物态变化一点都不陌生,都有直观的印象,但对于实际生活中并不罕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却没有注意。他们总以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环节。针对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力求以形象、直观的方法和手段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是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观察法和讨论法。

新课改的要求可谓三管齐下:知识传授、过程方法和情感培养。要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贯彻“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原则。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活动的主人是学生,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这绝对不可动摇,但是也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说“体”和“导”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和归宿,后者是前者的促进和保障。学生的探究不能由教师代替,但必须由教师保驾。学生探究的核心部分是观察和讨论,教师保驾的主要手段是启发引导,因此教法和学法就取名为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观察法和讨论法。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我个人认为它具有两个特点:一,它具有实际探究的程序性和实在性。二,它又具有受课堂教学目标和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的局限性。这样,课堂教学的探究在基本程序、方法和真实性方面十分相似于实际探究,然而在程度、范围、周期和规模等方面又远远不及于实际探究。我把课堂教学的探究看作是实际探究的缩影和写意,故此斗胆称之为准探究。我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自然取名为准探究教学模式。它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探究意识和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为今后的实际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新授课的最重要部分就是探究过程。在此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1台、酒精灯24个、试管48支、试管夹24个、火柴24盒、烧杯24个、碘少量、白纸24张,冷水24杯,卫生纸少量.

五、教学程序安排:

本课的教学模式框架如下:

设境激疑————实验探究————巩固提高

下面扼要介绍一下各个步骤的设计思想。

第一步骤:设境激疑。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去探究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而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就是他们想知道的问题,所以设计相应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本节课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来激发新问题的产生的,符合温故而知新的认知规律。

第二步骤:实验探究。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其中又分为四小步。

1、猜想假设。引导学生以已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知识为依据对提出的新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想。科学探究中要猜想,但猜想并不等于胡思乱想,即总得有一定的依据(当然不一定都是可靠的),而依据又是多种多样的。用已知的知识去类比、推理未知的问题是常用的猜想方法,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种方法。同时,这样猜想也很容易得到学生的配合,尤其是本节提出的问题。

2、设计实验。在实际探究中设计实验往往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有可能经历“设计——实验——改进”的多次反复,但是课堂教学受前文所言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不可能如此。这样就必须做必要的铺垫和提示,但最终要由学生思考、讨论而得出实验方案。这里可以体现出“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另外,这儿还要适时抓住契机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3、进行实验。上一步完成好后,这一步是能够很顺利进行的。

4、分析论证。此过程的任务就是收集学生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来收集实验现象,以集体讨论前面的猜想是否正确来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后便板书两条结论引出本课主题,然后再将前面三角图中的“?”换成双向箭头以示问题得以解决。这样就做到了前后呼应。同时一个完美的正三角形图可以启发学生去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第三步骤:巩固提高。此过程又分两步走。

1、巩固。实验结论就是本课的知识要点,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牢固的印象,因此这一环节是很必要的。我采取的教学形式是集体诵读,但要提醒学生边读边想。

2、提高。这里又有两个层面:(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巩固课本内容,要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而后再说出有关的实际例子,同时又考虑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要鼓励学生说出课本以外的例子,教师要以放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必要时补充一些例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2)总结课堂收获。让学生先总结,教师后归纳。学生的总结肯定是零散的、自发的、朴素的但是只要能说出来就是很了不起的提高,所以一定要放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教师的归纳要即以学生总结为基础,又要高于学生的总结,内容上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就将学生的总结与课堂教学小结合二为一,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六、板书设计:

4.4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蒸发》说课稿

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玉皇中学 潘书朋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两个大字(例如:汽化或蒸发),字很快就没有了,同时闻到了酒精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汽化:液态──气态;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实例;

4.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蒸发现象实例:

学生汇报蒸发例子,例如:在晾晒衣服时,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都可以干,只不过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同时引出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理解层次,应作为重点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记住这三个因素是怎样影响蒸发快慢的,而且应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为此,在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互相交流并且举出实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驳;最后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在以前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在这里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猜想之后,根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例如: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酒精,一组:将其中一滴酒精摊平。二组:对其中一滴加热。三组: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对比总结出蒸发快慢与何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来认识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应该说相对难度较大。可以首先由教师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影响因素。

在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个小实验:在同学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虑如何使酒精尽快蒸发?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进行实验同时会感觉擦酒精处凉,说明蒸发吸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拿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层纱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对二者扇风,从而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体蒸发温度降低──与周围环境有温度差──从周围物体吸热──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创意设计应用实践

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学生联系实际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

例如:电冰箱、冷风机致冷;狗夏天吐舌头;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天热时往地上洒水……

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例如:喷灌……

第二环节:给学生出一部分创意设计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七)总结评估交流感受

第一环节:教师对今天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环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课后实验巩固强化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物理走向生活。

七、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