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4190600000072

第72章 吴越不盟

【名言】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种乃献谋日:“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夫谚日:‘狐埋而狐猾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无成劳也。”申胥谏日:“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与《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

【要义】

素,指预先。履,指行、履行。授命,送命。约辞,谦卑的言辞。行成,求得和约。广侈,扩大、扩张。指(hd),挖出、掘出。封殖,培植、扶植。刈(yi),剪除、割除。虺(hui),小蛇。荒,即空。

春秋后期,吴越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东南部的两个大国。由于土地接壤,利害攸关,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伐越,越王勾践率军抵抗,吴王阖闾战死。吴王夫差即位后,立志报仇,他积极 准备了两年,终于在夫椒山大破越军。越王勾践以五千军士退守会稽,保存实力,并接受大夫文种的建议,派诸稽郢以卑辞厚币向吴国求和。吴国大夫伍子胥分析了吴、越两国的客观形势,清醒地看到越国君臣都是有作为、得民心的人,吴国如果不趁自己有力量时歼灭它,将终为后患。可是吴王夫差好大喜功,在胜利面前沾沾自喜,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告,接受了越国的求和,种下了亡国的祸根。

【故事】

吴王夫差调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起兵迎击它。

大夫文种向越王献计说:“吴国与越国哪一个能取得胜利,事实上不用打仗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那伍子胥和华登挑选和训练的吴国士兵,历经战争,还没有受到过挫败。伍子胥、华登善于用兵,其他人也会得到他们的教化,形成练武的新风气,我们未必能够取胜啊。凡谋划一件事,必预见它一定能成功,而后去实行,不可以拼命。你不如设兵自守,说些谦卑中听的话向吴国去求和,让吴国百姓高兴,使吴王的野心一天比一天大,因而产生骄傲麻痹思想。我们正可以借这件事卜一下天意,天意如果要抛弃吴国,吴人一定会答应我们求和,认为越国不值得担心,必定不把吴越的边事当作重要问题,而放松对越国的戒备转向中原与楚国争霸去了。这样,等到吴国百姓被战争拖得疲惫不堪,如果再遇上天灾歉收,那么,吴国就不足惧了,我们就可以有把握打败吴国,安安稳稳地收拾残败局面。”

越王同意了文种的谋划,就命令大臣诸稽郢到吴国去求和。

诸稽郢到吴国之后,对吴王说:“我们的国君勾践派下臣诸稽郢前来,不敢公开按外交礼节向天王致敬,只敢私下请天王的执事人员转达说:过去越国得罪了天王,天王曾经劳驾亲征,本来想消灭勾践,却又宽恕赦免了他。君王对于越国可以说是有白骨生肉、起死回生的恩德啊!勾践从来不曾忘记君王这莫大的恩赐啊!现在君王又调军打算毁灭越国,其实这又何必呢?越国本来就是向吴国称臣纳贡的城邑呀。俗语说,狐狸埋的东西,狐狸又把它挖出来,所以没有成效。君王既已扶植越国,您的英名早已传遍天下,如果又把越国消灭,那不就使天王对越国的恩惠丧失了吗?这样,天下的诸侯如果想归顺天王,天王又用什么事实去取信于他们呢?”

吴王夫差认为诸稽郢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告诉大夫们说:“我打算称霸中原而计伐齐国,准备答应越国求和,你们不要违反我的计划。倘若越国已改悔,我还有什么要求呢?倘若他不改悔,我伐齐回来,再兴师去伐 越。”

伍子胥劝阻说:“不能答应越国的求和。越国并不是诚心和吴国友好,也不是畏惧我们甲兵的强大。越国大夫文种勇敢而善谋,他是打算把吴国放在股掌之上玩弄,来达到他灭吴的心愿。他们本来就知道您崇尚武力,并且好胜,所以说些卑顺恭维的话,好使您放逸心志,对中原各国去逞威享乐,自取灭亡。他们想使吴国军队疲惫,百姓反叛逃亡,国力日渐削弱,然后安稳地收拾我们的残局。越王好信义,爱百姓,四方都归顺他。遇上收成良好,国势就会蒸蒸日上。趁我们现在还能打败他们的时候,就要抓紧时机消灭它。如果还是小蛇时不打死它,长成了大蛇,那可怎么办呢?”

吴王夫差说:“伍大夫为什么把越国看得那么高?越国能成为我们的大患吗?如果没有越国,那么春秋两季检阅军队时候,我们将向谁去耀武扬威呢?”于是就允许越国的求和。

将宣誓缔约时,越王又派使者诸稽郢推辞说:“如果以为立盟仪式是有好处的话,那么上次盟誓时,留在嘴上的血迹还没有干,足够取信了。

如果认为盟誓仪式是没什么意思的话,那么大王就舍弃武力威胁而驾临役使我们就行了,何必对鬼神如此重视而对自己这样轻视呢?”吴王就答应了越王,只在口头上凭空讲了些和议条件,没有举行歃血立盟誓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