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4190600000006

第6章 令不可不顺

【名言】

不顺必犯,犯王命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

——《周语上·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要义】

不顺,意为不合情理,指违反嫡长子继承制。犯,违逆、违背之义。

诛,诛杀。弃,抛弃、背叛。上,指君主。这段话的大意是:不可以立戏为太子。大王违背嫡长子继承制的命令不合情理,鲁人一定会违背王命,违背王命的一定要被诛杀,所以发布命令不可以不符合情理。下达的命令行不通,政事就无法建立,勉强执行而不合情理,人民就将抛弃自己的君主了。

周宣王十一年(前817年),鲁武公率领长子括、幼子戏去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欢戏,欲立戏为鲁太子,这是违反我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卿士樊仲山父预见到这种做法将会种下祸乱的种子,使加以劝阻。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樊仲父反对废长立幼,对于排除人为制造的纠纷、 维护安定的政治局面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我国,从夏传子的家天下开始,王位采取皇室成员的世袭制,一般是“父死子承、兄终弟及”。商殷时,逐步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西周时进一步确立了这一制度。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嫡长子继承是否好,废长立幼是否坏,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拘泥于立嫡立长,也不能根据个人好恶废长立幼,应该从国家的利益出发选出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国家,而仲山父的话正是基于以大局为重的立场来劝谏周宣王的。这种事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皇位传承方面的情况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故事】

司马昭灭了蜀汉之后,还没有来得及攻打东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把挂名的魏元帝曹奂废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这就是晋武帝。晋的都城在洛阳,历史上把这个朝代叫做西晋。晋武帝咸宁六年(279年),晋朝消灭了东吴,统一了全国。

说来也奇怪,晋武帝司马炎和他的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一样,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聪明人;可是他的儿子——太子司马衷偏偏是个什么也不懂的傻瓜。朝廷上下都非常担心,要是晋武帝一死,让这个低能儿当了皇帝,不知道会闹出什么样的乱子来。所以就有些大臣想劝晋武帝废去太子,但又不敢明说。有一天,在晋武帝举行宴会的时候,大臣卫灌假装喝醉了,躺倒在晋武帝的御座前面,用手抚摸着座位,嘴里含糊不清地说:“这个座位真是太可惜了!”晋武帝马上明白了他这话的意思,也理解他的一片苦心,但是他又不想让大臣们插手王位继承人的问题,于是就假装没听懂,大声呵斥道:“你在胡说些什么,准是喝醉了吧?”接着,吩咐侍从把卫灌扶起来送回了家。从那以后,谁也不敢向晋武帝再提这件事了。

晋武帝毕竟也有点犹豫,自己的长子到底能不能胜任治理国家的重担呢?于是他想试一试儿子到底糊涂到什么程度。有一天,他特地送给太子一卷文书,里面提出了几件公事,要太子处理。太子的妻子贾妃是个机灵的女人,见到这卷文书,连忙把宫里的老师请来,让他替太子回答。那位老师很有学问,写出一份卷子,引经据典,答得头头是道。贾妃看了很满意,可旁边有个略通文墨的小太监提醒她说:“这份卷子好是好,只怕有些太好了。皇上明知太子平常不大读书,现在写出了这样一份卷子,怎能不让他怀疑呢?万一查究起来,也许就把事情弄糟了。”贾妃说:“对呀, 幸亏你提醒这一下,那么还是你来另写一份吧。”那个小太监就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浅的答案,让太子重抄了一遍,送给了晋武帝。晋武帝一看,卷子虽然写得不高明,但还算是有问必答,可见太子虽然没有什么突出才能,可头脑还算清楚。晋武帝心想,算了,能将就的就将就过去了,到时再多命几个人帮助他就是了。

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得病死了。太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晋惠帝。晋惠帝即位以后,国家政事他一件也管不了,倒是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一年,各地闹饥荒,地方的官员把灾情报到朝廷里来,说灾区的老百姓饿死的很多。晋惠帝就问大臣们说:“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饿死呢?”

大臣们回答说:“当地闹饥荒,没有粮食吃。”惠帝突然灵机一动,说:“为什么不让他们多吃点肉呢?”大臣们听了,个个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西晋出了这么一个白痴皇帝,不久就衰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