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4190600000030

第30章 惠本而后民归之

【名言】

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知夫苟·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一《鲁语上·曹刿问战》

【要义】

本,指民众。志指民心所向。和,和睦团结。苟,诚。中心,即心中。图民,指为民考虑。这段话的意思是:施恩惠给民众,然后民众之心才会归尉于您,民众和睦团结,这样就连神灵都会降福保佑的。假如您心中的确是替民众考虑,即使智慧有所不及,也一定能达到战胜齐军的目的。

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齐桓公令鲍叔牙为将军,讨伐鲁国,进占鲁国的长勺。在鲁大夫施伯的推荐下,鲁庄公起用了鲁人曹刿,曹刿认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最主要的因素,而鲁国在这一点上是做得很好的。后来,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依靠人民的支持,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下,击败了齐军,成为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最主要的因素,真正强大的力量蕴藏在民众之中,这是我国古代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早就看到了的。国家的盛衰强弱、君位的安危去留,完全取决于民J心的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我国历史上的历代名君贤臣都致力于保护民众,从民所欲。例如,鲁庄公能为人民尽心谋事,取信于民,故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封建王朝中较为成功的阶段,也是由于君主顺应了民心、民意才取得的。

【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不听丞相管仲的劝阻,命令鲍叔牙为将军,率兵讨伐鲁国。鲁庄公听说齐军已经进犯到了长勺,就向大臣施伯说:“齐国真是欺人太甚,我们派谁去带兵抵御齐军的进犯呢?”施伯说:“我举荐一人,他可以带兵打败齐国的军队。”庄公忙问:“是谁?”施伯说:“此人名叫曹刿,隐居在东平,从来没有做过官,但这个人是个将才!”庄公忙 派人去请。

曹刿见施伯请他出山,就笑着对施伯说:“平日里吃肉的大臣在这关键时刻没有办法了,向我这吃糠咽菜的山野之人讨计谋来了。”施伯说:

‘是呀,吃粗粮的山野之人比吃肉的人更有良计,就请您出山吧。”于是两人同来见鲁庄公。

鲁庄公一见曹刿,就急忙问道:“先生,我们怎样才能打败齐国呀?”

曹刿笑着说:“施恩惠给民众,然后民众之心才会归附于您,民众和睦团结,这样就连神灵都会降福保佑的。假如您心中的确是替民众考虑,即使智慧有所不及,也一定能达到战胜齐军的目的。而具体打仗在于随机应变,很难预言。请大王给我一辆战车,我需要在战场上出谋划策。”鲁庄公连忙请曹刿与他同乘一辆车,直奔长勺。

齐国的鲍叔牙听说鲁庄公来了,就命令摆开阵势,严阵以待。但是因为他以前战胜过鲁国的军队,不免对鲁军有些藐视。鲁军一到他就下令进军,并且说先攻陷鲁军阵地的有赏。鲁庄公见齐军冲来,就想忙着让自己的军队出击,曹刿说:“齐国军队现在锐气十足,我们应该坚守静待。”于是传令军中,有敢喧哗盲动者斩。齐军冲击鲁国的阵地,但是鲁军阵地如铁桶一般,坚守不出。齐军冲杀了一阵,见无法冲进鲁军阵地,只好退回来。又过了一会,齐军又是一阵冲杀,但鲁军仍旧寂然不动,齐军又扔下一些尸体,退了回去。鲍叔牙见此状,心中暗喜,认为鲁军一定是害怕了,于是他再次击鼓进军,曹刿听到这次击鼓,就对鲁庄公说:“打败齐军的机会到了。请大王下令擂鼓进军。”鲁庄公便依言下令,齐军本来以为鲁军这次一定又是按兵不动,对鲁军的擂鼓并没在意,没想到鲁军这时突然开始反击,刀砍箭射使齐军难以招架,顿时乱做一团,被杀得七零八落,大败而归。此时,鲁庄公想要乘胜追击,曹刿阻止说:“待我先看一看。”

说着跳下战车,在阵地周围看了一看,然后说:“可以追了。”庄公便下令追击,鲁军追了三十多里地,缴获了兵器物资无数,打了一个彻底的大胜仗。

凯旋还朝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说:“在敌人前两次的进攻中,你为什么按兵不动,到第三次才让出击呢?”曹刿说:“大王,作战以士兵的士气最重要,在敌人第一次进攻时,对方士气最盛,而我方此时士气最弱,很难形成上下团结一致的力量;在第二次进攻时,他们的士气开始衰落, 而我们的士气开始增长;到第三次进攻时,敌人的士气已无,而我们的兵士因为一直在压抑,一旦进攻最容易上下同仇敌忾,所以士气最盛。以我们的强盛士气,对敌人的衰弱士气,我们怎么可能不胜呢?”鲁庄公又问:

“为什么他们败退之后你不让乘胜追击呢?”曹刿说:“我要通过观察他们凌乱的车痕,确定他们确实是败退,才能追击。”鲁庄公信服地说:“爱卿真是有才智呀。”于是就封他为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