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4190600000024

第24章 能文则得天地

【名言】

必善晋周,将得晋国。其行也文,能文则得天地。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爱也;义,文之制也;智,文之舆也;勇,文之帅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让,文之材也。象天能敬,帅意能忠,思身能信,爱人能仁,利制能义,事建能智,帅义能勇,施辨能教,昭神能孝,慈和能惠,推敌能让。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周语下·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

【要义】

文,指文德,即经纬天地的治国才能。恭,恭敬。孚,诚信。制,节制。舆(yu),即车。施,指施行德化。本,指根本。材,用的意思。象天,指效法天德。帅,遵循。事建,指能立身处事。推故,表谦让,指把好的事物推让给与自己地位相等的人。夫子,古代的一种尊称,这里指公子周。

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一定要好好对待公子周,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晋国国君 的。这是因为他的品德可以称得上是“文”了,而具有“文”德就可以得到天地的保佑。敬,体现了文德中的恭谨美德;忠,体现了文德中的诚实美德;信,体现了文德中的诚信美德;仁,体现了文德中的慈爱美德;义,体现了文德中的节制美德。智,是载行文德的车子;勇,是遵行文德的表率;教,是实行文德的手段;孝,是文德的根本;惠,体现了文德中的惠爱美德;让,是文德在应用中良心的体现。效法天德就能做到诚敬,遵循自己的心意并能推而行之就能做到忠诚,时刻反省自身就能做到有信用,爱护他人便是仁德,节用财物就能做到仁义,善于处事立身便是有智慧,循义而行就是勇敢,能明辨是非就能施行教化,彰显神灵才能做到孝亲尊长,慈爱和睦才能做到仁惠,能对地位相等的人讲礼节就是谦让。这十一个方面的美德,公子周都具备了。

单襄公通过对晋公子周平日言谈举止、品德仪容的观察,认为他具备了作为国君的条件,预测他日后必为晋国国君,于是他对儿子顷公说出了这番话。

单襄公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的议论表达了他心目中国君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即应具备文德。具有文德就是说具有经天纬地治理国家的道德和才能,文德是各种美德的总称,它包含了恭、忠、信、仁、智、勇、教、孝、惠、让十一种具体美德。单襄公的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政治家们以德为主、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和修身律己、以国为重的政治思想。(故事)晋襄公的孙子叫惠伯谈。惠伯谈的儿子公子周曾经被晋国派到周王室来,侍奉单襄公。公子周平日里立不斜身,目不斜视,言不高声,凝重端庄,从容安详,举止言谈中显示出良好的教养、淳朴的德行以及对于故国深厚的感情,单襄公对他非常器重,并不时地给予指点和教诲。

单襄公病重之时,把自己的儿子顷公叫来,并告诉他说:“你一定要好好对待公子周,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晋国国君的。这是因为他的品德可以称得上是经纬天地的‘文’了,而具有‘文’德就可以得到天地的保佑。

敬,体现了文德中的恭谨美德;忠,体现了文德中的诚实美德;信,体现了文德中的诚信美德;仁,体现了文德中的慈爱美德;义,体现了文德中的节制美德。智,是载行文德的车子;勇,是遵行文德的表率;教,是实行文德的手段;孝,是文德的根本;惠,体现了文德中的惠爱美德;让,是文德在应用中良心的体现。效法天德就能做到诚敬,遵循自己的心意并 能推而行之就能做到忠诚,时刻反省自身就能做到有信用,爱护他人便是仁德,节用财物就能做到仁义,善于处事立身便是有智慧,循义而行就是勇敢,能明辨是非就能施行教化,彰显神灵才能做到孝亲尊长,慈爱和睦才能做到仁惠,能对地位相等的人讲礼节就是谦让。这十一个方面的美德,公子周都具备了。”

“从前,周文王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就是因为他具备了文德。而公子周可以说是继承了文王的优点,而且他与晋君的血缘又近,所以一定可以入主晋国。再说公子周立不斜身,这代表了他这个人正直;目不斜视,说明了他内心的端肃;听不竖着耳朵,这是坚定的表现;说话不高声大气,这是谨慎的表现。正直,是成就文德的道路;端肃,是成就文德的凭信;坚定,是成就文德的归依;谨慎,是守护文德的保证;拥有美德而且使之完美坚固,德行纯正而且行事有信,这就是公子周美德彰显的表现啊!谨慎、坚定、端肃、正直,这些都是文德的辅助。心怀故国,与晋国的荣辱共悲欢,这说明他从不背弃根本。这样的人怎能不主国政呢?”

单顷公听从了他父亲的话,一直善待公子周。到了晋厉公被杀后,晋国人迎回公子周并立他为君,这就是晋悼公。必有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