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是元曲销魂
417200000039

第39章 佛祖眼下的花花世界

佛祖眼下的花花世界

修行是出家人必不可少的作业,是否能修得真佛法的地步,则要看个人的悟性和定力。冯梦龙在他的“三言二拍”中讲过,修行不是件容易的事,有许多和尚打坐多年,往往过不了七情六欲的关,特别是“色戒”。

元代是佛教兴盛的又一时期,寺庙林立,和尚众多,有关修行的故事自然也不少。也许是文化发展到这个时候,小说戏剧的流行为记录民间故事提供了方便,而元朝文化的紊乱致使许多文人不是特别在意正统的宗教思想,结果一些专门记录和尚偷情的故事纷纷付出水面,百姓把这些当成生活娱乐,茶余饭后打牙祭的趣事,津津乐道。

王实甫曾根据宋人张邦畿的《侍儿小名录拾遗》中的一段故事写下了《度柳翠》一剧。原故事的内容主要是讲五代时有一僧人,号至聪禅师,在山中修行多年不敢怠慢。一日他下山碰上了一个叫红莲的美人,竟然动了春心,与红莲艳好,最终两个人一起坐化升仙。这段色情轶闻对佛家而言颇为不敬,却是小说、戏剧作者笔下最好的材料。王实甫看过之后遂动笔重新编写了故事,可惜因种种原因剧本散佚,直到杂剧家李寿卿再次改写,才成就了一部在民间流传极广的名剧《月明和尚度柳翠》。不过这部“度柳翠”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无论是张邦畿、王实甫还是明人冯梦龙,都写了“和尚遇色劫”的故事,唯独李寿卿抛弃了这种“色情笑话”。

要了解李寿卿剧本的特别之处,就必须先说冯梦龙的版本。冯氏向来善于编写故事,刻画极尽能事,他笔下遭遇色劫的和尚法号玉通禅师,是从宋代到明代几百年来各个版本通用的名称。他所描写的故事也是民间比较流行的说法。

话说南宋临安府尹派人请玉通和尚到山下参禅,玉通不答应,柳府尹一气之下派了美女吴红莲上山勾引玉通,结果令后者大破色劫。玉通受不了心魔,一怒之下气死了,转世投胎成柳家的女儿柳翠,长大后沦落为妓女,专门败坏柳家的名声。后来,柳翠遇到得道和尚月明,被其点化,终修成正果,坐化成佛。

但李寿卿笔下的“度柳翠”,内容与冯梦龙大相径庭。李寿卿并没有大写特写“红莲色劫”,反而把柳翠的前世写成成了观音大士手中的柳枝。元人信佛者极多,元世祖即位至顺帝末年的百余年间,蒙古人在中土大肆兴建佛寺,忽必烈甚至册封西藏名僧帕思巴东来为“帝师”,管理全国佛教。南方禅宗盛行,天台、白云、白莲等佛教宗派也活跃于全国各地,各有各的市场,可以说佛教已经深入人心,不可轻易亵渎。处于这种宗教气息浓厚的氛围当中,而元中期的宗教信仰评论自由程度也不及王实甫所处的时代宽泛,所以寿卿不敢轻易去开“和尚与妓女”的色情玩笑,而是选择了中庸法,折中了容易被禁的内容。

剧中第一个登场的不是柳翠也不是月明,而是观音菩萨。她手持玉瓶柳枝,忽然发现枝条上沾染了尘土,暗道原来柳枝仍没有摆脱尘俗的叨扰,便罚它下凡经历轮回之苦,三十年后再度修炼成佛。于是这跟柳枝就投胎成了杭州抱鉴营的风尘妓女柳翠,被富户牛员外包养。柳翠平时在外行为不检点,但因太漂亮而深得牛员外的欢喜。天上的佛祖怕柳翠无法自度成佛,派去了佛祖第十六尊罗汉月明尊者去人间点化她。

柳翠与转世的月明尊者邂逅是在柳翠父亲去世十周年的法事上。牛员外为了讨好柳翠,特别到蒿亭山显孝寺请了十个和尚下山为柳父超度。显孝寺很小,主持凑了半天才弄出九个和尚,思来想去只好把伙房做饭的疯癫和尚月明叫来凑数。这疯癫和尚正是月明尊者转世。

月明自称“疯魔”,没酒、没肉、没美女绝不下山,直到主持一一应允,他才跟着去了,并且打定主意要与柳翠见面。主持对他的想法心存唾弃,却不知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引导柳翠返本还原,重回西天。【混江龙】直待要削开混沌,月为精魄柳为魂。一任着纷纷白眼,管甚么滚滚红尘!恰才个袖拂清风临九陌,又早是杖挑明月可便扣三门。则为我这半生花酒为檀信,其实的倦贪名利,因此上不断您这腥荤。

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第一折这段曲子的内容充满了佛家因果轮回的思想,是月明下凡的理由。柳翠为因,月明为果,二者同下凡间互为因缘。月明虽在人间遭尽白眼,图得不是名、利、色,而是为柳翠打开一条偿还罪孽之路。

于是,月明对柳翠的第一次度化开始了。他见到柳翠之后,便奉劝她快快脱离声色犬马的日子,早些超越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可柳翠舍不得青春少年,她可以凭借美貌和身材来换取钱财,以前过惯了享受的生活,若是半路出家,她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可依仗的资本。不过青春总是有限,等到人老珠黄时才后悔,慧根就难续了。

剧中的第二折是月明的又一次度化。柳翠因为心中有愧,夜夜梦中都会见到月明在跟她讲佛法,有时又梦到自己变成梨花猫儿思春。由于月明是罗汉转世,可算出人的梦境,他对柳翠的梦了若指掌,知道后者一面想要出家,一面又有贪恋凡尘的心思,便再去找柳翠劝说。不过,柳翠仍舍不得自己的三千发丝,却不知发丝正是她烦恼的来源。月明苦口婆心再三劝谏,又在睡梦中把柳翠引至阎神面前,让柳翠看清人死后的凄惨情景和投胎轮回于六道的境况,终令她点头答应出家修行。其实柳翠本身也是有慧根的,她前世为观音大士的柳枝,终日沐浴无边佛法,听月明和尚整天念叨,也听出些门道。【黄钟尾】你道是这回和月常相守,才赚的春风可便树点头。聚莺朋,会燕友,蜂衙喧,蝶梦幽,啭黄鹂,鸣锦鸠,噪昏鸦,覆野鸥,袅金丝,春水沟,拂红裙,夜月楼,酒旗前,望竿后,风又狂,雨又骤,霜正严,雪正厚,霜来欺,月来救,我救的这月里杪椤永长寿;我着你访灵山会首;也不索别章台的这故友;我则怕你又折入情郎画眉手。

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第二折“黄钟尾”这段曲子是月明和尚给柳翠讲的一个佛偈。他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在水沟边迎风飘零的垂柳,一生受尽蜂蝶百鸟鸣叫的折磨;在珠楼酒家旁的细柳,受尽脂粉与酒旗的沾染。二柳年年月月遭风霜雨雪的摧残,得百般凌辱,这是劫数也是历练,而帮助柳树脱离苦海的正是那天上明月。这个比喻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天上明月指的便是月明和尚,那二柳便指柳翠了。

受教的柳翠心无杂念地决定出家,月明和尚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他打算脱离凡胎回佛门圣地灵山,等着二人再次相见。最后月明还怕柳翠再动凡心,特别再三嘱托她不要再堕落风尘。

看过了世间种种绰约风姿,告别了生命里牵肠挂肚的人,柳翠追随在月明的身后,脱离苦海荣归西天,回到观音大士的玉瓶。

佛偈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无常,无从捉摸。如梦幻泡影、雨露霜电,今有明无,只要淡然视之,不被它迷惑,就修成佛家的正果了。

李寿卿借《月明和尚度柳翠》一剧,想通过它来度化那些还看不透人生疾苦的人们。剧中的词曲唱起来典雅脱俗,意境幽玄,叫人可从神明的偈语中得到生命的顿悟。其实,所谓的“顿悟”都是李寿卿自身对生命和生活的诠释,这是他早凡人一步得到的慧根。难怪明代曲学研究者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李寿卿列至元杂剧作家的第四位,可见一个人的作品不贵多而贵精,在于他给了后人何种启示和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