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石城坝口初中陈明皎
一、说教材,说学生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学生特点
《敬畏自然》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单元主题为人与自然,要求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这是一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议论较盛,涉及宏大,文句流畅,能引导学生对天地自然产生玄思。八年级的学生,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也还没有进行过宇宙的思考,所以,在教学中要把这篇议论性很强,又兼有学理性的文章,转化成丰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
另一方面,八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立论,论证等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这篇散文,只能给以科学思维情感上的关照,使其获得一定的现代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2)理解本文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4.美育目标
感受文章智慧诗意的言语。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四)教学难点
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3.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说教法
(一)本课以引导、分析、启发、探究、比较阅读为主要教法,辅以多媒体课件,结合学生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主要观点,在一定情景下进行读、写、听、说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辩论等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图片、画面、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2.讨论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大自然的启示》比较,加深理解本文的文体特征。
4.辩论法。以小组方式展开辩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论证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说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主旨。
比较阅读,抓住作品的文体特征。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刘仪伟等解说的世博会的《人与自然》宣传片)
2.学生看后谈感受
3.师根据情况适时地导入课题
倒下的是树吗?(宣传片中的一句话),几百年才长成的大树,人类可以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来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灭绝。这就是征服自然吗:人类还有什么办不到?可是,海啸、洪涝灾害、黑洞、禽流感、非典等等等等,已经触目惊心地站在人类面前。我们面对自然该如何去做呢?请读严春友的《人与自然》。
4.板书:课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这篇议论性散文对天地自然的思索涉笔宏大,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距较远,通过播放《人与自然》的图片解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这个环节唤起学习的探究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细读题目
问(1)说说“敬畏”的近义词、反义词。
(2)题目中隐含怎样的信息?
2.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并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题目是全文的“眼睛”透过眼睛可提前获得本文的相关信息,把握重点)
三、精读课文,探究思考
1.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观点的?
(抓住议论的思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回顾,启发引导学生)
2.这个观点的内涵是什么?
分解成以下三个问题探究:
(1)“敬畏自然”意味着怎样对待自然?
(2)“敬畏自然”是要人类无所作为?
(3)为什么应该“敬畏自然”?
3.学生探究性阅读,教师适时点拨,适时播放多媒体图片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的设计,加快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图片的播放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直观、形象)
4.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智慧
人类敬畏自然宇宙
生命
四、揣摩语句,学习语言。
1.你同意下面的看法吗?(多媒体展示问题)
尊敬的严教授:
你的《敬畏自然》写得相当的条理清楚,但我认为你的第8自然段与全文格格不入,建议你把它改成陈述句的语气叙述。
你的读者
2.学生讨论发言
3.归纳明确:(多媒体展示)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4.配乐齐读第8自然段,并注意把握语气及重音。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想让学生把分散在全文的目光聚集到第8自然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到“点”“面”结合的教学效果。)
五、扩展延伸,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大自然的启示》一文,与课文比较,分析两文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启示》一文)
大自然的启示。
张玉庭。
古人有过一句极深刻的话:师法自然。
什么意思?大自然是老师!
说得真棒!大自然给我们上过的课的确很多很多,且一节比一节美妙,一堂比一堂迷人。
请听其中的三堂课。
(一)
AB本是两棵无关的树,只因被青藤紧紧地缠着,便在不知不觉中长到了一起,而自打长到一起,A树上也就结出一种全新的果实,外形仍是A,但味道却活似B。此事引起人们的思索,也就学着,模仿着,以人工的方式,有意识地让两种不同的树长在了一起,并果然结出一种全新的果实,这就是园艺学中一种重要技术——嫁接。
瞧!大自然多聪明,就这么一启发,园艺家就恍然大悟,一举学会了嫁接!
(二)
有人为了晒东西,曾在相距不远的两棵树上拴了根铁丝,久而久之,铁丝形成的铁箍牢牢地勒进树干,硬是在树上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沟。两年后,铁箍更是深深地勒进了树里,可怜的树看来必死无疑,但奇迹偏偏因此而发生——那坚强的树非但没有死,反而站得稳稳当当的,硬是把那可怕的铁箍活活地吞了进去!而这一切恰好被一位绝望之极的老人看到,也就重新得到了活下去的勇气!老人得的是癌症!当病痛无情地折磨着他时,他曾想到了自杀!但正是这棵树指点了他,他深感肃然,便对着树深深地鞠了个躬,他决定,学那棵树,与疾病抗争到底!他战胜了病痛活下来了!过了些年后,他临去世时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感谢那棵树!
瞧!大自然给人的启示多深刻,虽不声不响,却给人以力量!
(三)
知道珍珠的来历吗?别看它们瑰丽得像一颗颗星星,可来历却极像一场极可怕且极漫长的梦!这就是,自打一颗小石子突然掉进了珍珠贝那柔软的躯体,这可怕的噩梦就开始了!粗粝的石子不分昼夜地折磨着它,刺疼着它,但它坚强无比,不仅接受了这突如其来的苦痛,还毅然咬紧了它,不声也不响,就这么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把它变成了一颗璀璨的珍珠!
是的,类似的故事很多很多!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
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蜜蜂在花丛间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告诉我们切莫张扬!
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收获!
老师点拨:
《大自然的启示》是抒情性散文,语言形象、生动,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课文既有抒情性散文的特点,但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议论的理路。
(设计意图:进行文本比较,可以更好的抓住本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横向比较,加以区分阅读。)
六、联系生活,领会观点
1.引深:既然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无法与之比拟,那该如何对待自然呢?
2.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若学生提到人类不应破坏自然,或当学生提及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话题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自然带出:人类有哪些做法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惩罚?请举例说明。
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洪灾、海啸、泥石流、臭氧层的破坏等)
教师小结:
大自然的破坏力是人类始料不及的,有时是那样的无奈,人的力量显得那样微不足道。不爱护自然就会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破坏,甚至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阅读体验与实际生活再一次联系起来,领会文章观点,思想得到升华。)
七、布置任务
师:如果我们以为“人定胜天”,破坏了这个家园,我们将无法生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呢?我们是不是要积极行动善待自然?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让心灵走进自然。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准备资料进行下一课时的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出示辩论题:人类应该征服自然。
2.资料准备:分小组搜集
3.辩论方法指导:
辩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立场一定要鲜明,不可摸棱两可。
(2)说话要有条有理,更要有据可依,才有说服力。
(3)说话一定要紧扣话题,不要游离于中心之外。
(4)要善于从对方的发言中寻找漏洞,适时反驳。
4.分小组辩论,教师点评,评出最佳辩手奖、最佳合作奖等。
5.课外活动:每位同学写一则正确对待大自然的倡议书。
(设计意图:为了让“敬畏自然”的观点走进学生的心灵,组织辩论是最好的方法。学生会在资料的准备过程中接触更多的振聋发聩的事实、更多的前沿性的环保理论,同时,语言的表达能力、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都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与锻炼。倡议书的写作,更能对所学的知识深入应用,写作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