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语文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4165000000029

第29章 《海燕》说课稿

佚名

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而《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成为课本中的讲读篇目。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艺术权威”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此外,《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学习本文对初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2.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课本内容和教学实际,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界定为: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3)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尊重学生的富有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掌握象征的写法。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掌握象征的写法,应该是教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仅仅是走向这个问题或者带着这个问题走向未知深处的途径。

同时,此文文字精粹,蕴涵丰富,气势磅礴,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诗的韵律感,适于朗读。所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品味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难点: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作者塑造海燕形象,是把海燕放到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的。课文以暴风雨的发展过程为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暴风雨在孕育。第二幅:暴风雨迫近。第三幅:暴风雨即临。这三幅画面的变换表明了形势的愈来愈险恶、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但海燕却更加镇定,愈战愈勇。海燕的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得到烘托和显现。把握住这一点,可以更好的体会“海燕”精神的内涵,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三、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为此,我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诵读感知内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设疑合作探究。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疑合作探究,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说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为主导,其他方法兼收并蓄。

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探究法来学习。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后,再联系自身实际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海燕的精神内涵,通过对文章写作特点的探究,最后整合写作知识写一篇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去,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

2.简介作者高尔基

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位作家,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对于作者简介,我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信息,然后在班上交流,最后教师再在课堂上总结并借助多媒体展示。

3.诵读

(听读——自读——指导读——齐读——欣赏朗读。而相关的知识如象征、对比手法,众多修辞格,课文内容等的学习也围绕读而进行。)

(1)先播放多媒体朗读课件,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旋律智能,在音乐的伴随中感受情境,想象情景,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整体感知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抓住特征,理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等意象的形象。

(2)随即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自主品味,个性化解读,试拟副标题。

要求:(1)要切合课文的内容;(2)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3)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划破乌云的利剑。

这篇文章文字较为浅显,学生阅读后基本能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这一环节可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的信息上,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语言的组织和概括能力,并为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3)指导阅读,理解象征意义。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意象的象征意义。

(1)从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a.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们对海燕应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b.试依据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将课文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并概括各个场景的大意。朗读语调又该怎样变化呢?

(2)从写作手法指导朗读:

我们知道了海燕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这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什么是象征手法呢?

象征就是借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再回顾时代背景,填下表。

象征体象征意义朗读感情。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赞扬、欢乐。

暴风雨。

海、波涛。

海鸥、海鸭、企鹅。

风、云、雷、电。

除了象征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对比)

(3)从修辞方法指导朗读

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朗读又应怎样把握?

a.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b.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c.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d.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4)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演读,注意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5)最后,让学生再一次陶醉在激情的朗读中。(多媒体)

这些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战斗激情,品味文中精粹而有意蕴丰富的语言,从而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的任务。这一环节是对本文写作特点进行探究,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对写作特点的探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的技巧。

4.总结归纳

把握文本的精华,进行多方面的积累、储备,厚积薄发。

5.练习

(1)请你想像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以海燕的宣言“为话题写一段话。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人生有阳光与鲜花,也会有阴霾和暴风雨,面对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把文本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6.拓展延伸

阅读郑振铎的《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作业:

(1)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海燕的人生因而,我们的人生因而。

(2)运用象征手法自选意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这一环节进一步感悟海燕的精神内涵,尝试着学以致用,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传情达意。

8.板书设计

海燕海鸥、海鸭、企鹅

正面描写对比侧面描写

突出海燕英勇乐观之美

赞扬——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