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4164600000009

第9章 成败篇(2)

不久之后,玄奘听说那个婆罗门会讲解《论胜》这部经典,于是便请他当老师为自己讲解疑难之处。婆罗门僧惊异地说:“我是弟子,怎敢给师父讲经?”玄奘回答说:“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没有什么敢不敢的,知者为大。”

等到那婆罗门讲解完毕后,玄奘便对他说:“以前我是你的师父,现在你又给我讲经,又是我的师父了,所以咱们还是不以师徒而论,平起平坐地研究佛法吧。”这件事情被大家知道之后,全寺众僧没有一个不被玄奘大师的渊博和大度所折服的。

醍醐灌顶

做人应当谦虚,做学问更应该谦虚。在学问面前,没有辈分大小之说,只有知之与不知之说——知者为大。只有怀着谦虚之心态,才能增长学识。

如果不改变内心,那么外表的改变是徒劳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西藏喜马拉雅山的雪山脚下,住着一位喇嘛,他在那里独自过着平静的修行生活。

一天,喇嘛要出门办事了,刚把门打开,忽然发现门口躺着一只冻僵的小老鼠,于是就把它捧进屋子里,用双手给它取暖。小老鼠渐渐地苏醒过来,恢复了健康,从此和僧人做伴,白天到外面晒太阳,玩耍;晚上就回到屋子里,躺在温暖的羊毛毯子上听这位慈祥的喇嘛讲故事,生活得有滋有味。但是,喇嘛家里还有一只猫。虽然猫从未伤害过它,但它每次见到猫时都感到非常惊恐害怕。

有一天,小老鼠对喇嘛说:“慈悲的修行者,我和你生活在一起感到非常快乐,但是有一件事情我想请求您的帮助。”

喇嘛微笑着说:“那是什么事情呢?”

“当我每次看到您家里的猫的时候,都会感到莫名的恐惧。我想请求您,能不能把我变成一只猫呢?”喇嘛答应了它的要求,把它变成了一只猫。

小老鼠变成猫以后,以为世上再没有可怕的东西了,刚一出门,却碰到了一条狗,这是一条很凶猛的狗,一直冲它狂叫。它吓得连滚带爬地回到了屋子里。然后,它对喇嘛祈求说:“麻烦您能不能把我变成一条狗?”喇嘛答应了它的要求。

这回变成了狗的小老鼠开始肆无忌惮了,大摇大摆的走出了家门,但突然有一只老虎从它身边飞驰而过,它吓得拼命地跑回家里。它很沮丧地对喇嘛说:“请您再把我变成老虎吧。”喇嘛照就答应了它的要求,把它变成了老虎。可当变成了老虎的小老鼠,一见到在厨房里的猫的时候,仍就尖叫了一声,惊恐万状地跑回到了喇嘛的身边。

小老鼠吓得胆战心惊,困惑地对喇嘛说:“慈悲的喇嘛啊,为什么我变成了老虎要样子了,却还是害怕猫呢?”

喇嘛突然“哈哈”大笑了起来,然后对它说:“关键不在于你有什么样的身体和外观,重要的还是在于你的心。你的心还是一颗小老鼠的心,见到猫时,怎么会不害怕呢?”

醍醐灌顶

本质的东西是不会跟随外界的环境改变而改变的,就像一个人一样。一个人要想有所改变的话,只改变外表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要改变内心。内心不改变,任何外在的改变都是徒劳的。

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的信念

很久以前,在西藏有一位老妇人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是个商人,要经常去印度经商。一天,老母亲对他说:“印度金刚座是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圣地,你一定要从印度给我带回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殊胜加持品。”这样嘱咐很多次,但儿子每次都忘记了,一直没有带回加持品。

一次,儿子又准备去印度,母亲说:“如果这次还不给我带回来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加持品,我就不活了。”

然而,儿子在印度经商时又忘记了母亲嘱咐的那件事,临近家门时突然想起了母亲的话。他想:现在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给老母亲带回任何顶礼所依的加持品,如果这样空手而回,老母亲定会自尽身亡的。想到这里他便左右环顾,恰巧发现路边有个狗头,于是他拔出狗牙,用绸缎裹好,带回家交给母亲说:“这是佛的牙齿,希望您将它作为祈祷的对境。”老母亲信以为真,对这颗“佛牙”生起了强烈的信心,经常顶礼供养,后来狗牙降下了许多舍利。老妇人在去世时,出现了彩虹光环等许多瑞相。

这并非是狗牙具有加持力,而是老妇人以强烈的信心,认为它是真正的佛牙,这样佛的加持力融入狗牙中,于是狗牙就与佛牙无有差别了。

醍醐灌顶

无论是礼佛还是做事,都需要有一颗包含着信心与恭敬心的诚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时候,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的信念。当一个人能合理的运用他的信念的时候,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巨大能量,借着这种能量,想做的事往往就能成功。

机遇是平等的,不平等的是抓没抓住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位年轻人,父亲去世的时候给他留下了大笔的遗产,然而他却不知如何管理,而且生性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整天喜欢跟一帮坏朋友一起鬼混,因此没过多久,他就把父亲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产,挥霍得一干二净。

当地有一位很有名望的富翁,是他父亲生前最好的一个朋友,财产也多得不计其数,人又很善良,常常喜欢帮助别人。他听说这个年轻人有困难了,便前来看望他,并教他如何管理财务、如何辛勤劳动、如何积累财富,并给了他一千两金子,作为开业的资本。

尽管那个轻人恭恭敬敬地听着,口里连连称是,但是心里却没有一点改邪归正的意思。他虽然是照着富人教的办法学做买卖,但却仍忘不了吃喝嫖赌;然后他又试着用各种办法积累财富,但这少得可怜的积累,远远不够他花天酒地的开支。因此,没过多久,那些钱就被吃用一空了。

富人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也并没跟年轻人计较这些,仍旧前前后后帮助了他五次,可是每次给他的钱,都被年轻人胡吃海喝,花得一干二净,却连一点正经事也没干过。最后年轻人仍是一贫如洗。富人为这事,也实在是非常忧愁,想尽办法开导他,劝说他。

有一次,富人看见门外的粪堆上,有一只死老鼠,便借机开导年轻人说:“一个聪明的、善于动脑筋的人甚至可以靠这只死老鼠来立业。一个人有了一千两金子,怎么还会贫穷呢?我今天再给你一千两金子,你要努力干出点事情来。”

正好这时有个讨饭孩子,远远地听到这样的教导,顿时得到启发。他过来讨了饭后,向富人要了那只死老鼠,按照他所听到的,又讨来各种佐料,把它做得美味可口,卖得两个钱。他再以这两个钱为资本,做起了卖菜的生意,很快就赚到了一百多个钱。就这样,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干,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终于成了有钱人。

那个讨饭的孩子后来常常想:“我是由于那个富人开导那个孩子才受到启发,有了发财致富的办法。现在我有钱了,有恩不报,是理所不容的。”于是,他就用银子做了一张小桌,用各种宝石璎珞镶为花边,又用金子铸了一只老鼠,把各种名贵的珍珠、宝石装进金鼠体内,塞得满满的,然后,再把金鼠放在小银桌上。完成后,他就这份贵重的礼品,送到了富人的家中,并向他讲述前后经过。

富人听了这个发了财的年轻人的一番经过,觉得非常高兴,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位聪明而勤劳的年轻人。富翁死后,又把全部家产都留给了这位年轻人。

醍醐灌顶

许多机遇都在等待着我们,或许就在我们的眼前,或许就在某些问题当中,然而很多人却一直在忽视它们的存在。机遇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平等的是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没抓住。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做,自然就能抓住机遇。

应将精力放在要事上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后去哪里了?”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还是对这个问题比较关心的。

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急忙去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就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

佛陀接着说:“不要总关心佛死后去哪里了,他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

醍醐灌顶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过于关心,就会分散自己的精力。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主要的事情上,集中全力去做,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与强者竞争才能成为强者

一心大师刚剃度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