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4164600000008

第8章 成败篇(1)

与强者竞争才能成为强者

保持谦虚的心态,积极进取。成也好,败也罢,只要尽力了就是强者。

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

佛陀蜜多是印度佛教史上有名的高僧大德,中国禅宗将之奉为西天第九祖,天台宗也把他当作自家的印度祖师。据说,此人修行功力极为深厚,传法布道经常是随机而发,富于变化,不拘一格。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其中之一是他感化某位印度国王的事情。

当时,印度有一位国王,知识渊博,聪明机智,能力广大,所管辖的地域极为广阔。遗憾的是,此国王却对佛法不感兴趣,一味支援信仰异教,对佛教轻则辱谩,重则打击,给佛教的发展传播造成一定的危害。

这事被佛陀蜜多知道了,一下便激起了他护法传教的雄心壮志。他想:既然国王心怀偏见,我就偏要先去感化你,也好使此国佛法传播下去。这就好比伐树一样,只有先动树的根干,其枝叶花茎才不能久存。雄心已定,但要真正感化国王却需要很大的功夫,首先怎么接近国王便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终于,佛陀蜜多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决定使用迂回战术,就是慢慢地先让国王注意到自己,然后再有机会向国王传经说法。于是,他就扛起一顶红色的幡,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国王前边不远不近地行走。一年过去了,佛陀蜜多的行为并没有引起国王的注意。两年、三年,直到十一年过去了,佛陀蜜多仍然没能成功。这么多年的风雨磨砺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信念,出于对佛教的献身精神,他仍然不懈地坚持着。他确信,机会就要来了。果然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第十二年的时候,国王终于注意到这个总是身扛赤幡,走在自己前面的人。他立刻派人前去延请,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什么总是扛着赤幡在我前边行走?”佛陀蜜多回答:“我是智者,善于辩论,一直希望国王您能给我个机会。”国王听后,被佛陀蜜多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便立即传令国中所有的婆罗门,凡善于言谈论辩的都到王宫正殿汇集,与沙门佛陀蜜多进行论辩。

这天,王宫正殿香云霭霭,繁花艳艳,布置得庄严整肃,干净明快。殿内整齐地排满了座具,上面坐满了来自全国的婆罗门论士。佛陀蜜多在自己的座位上落座后,便与他们辩论起来。辩论采用“无方论”形式,即不拘内容,不限主题,随参加者的爱好自选问题进行交锋。这便不只是简单的辩论,而是学识宽与窄的较量了。佛陀蜜多最终取得了全部辩论的胜利。

在辩论过程中,智慧略低的人经不起佛陀蜜多的一句反驳,较高的人也只能与佛陀蜜多辩论两句,便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了。这可急坏了这位国王。来参加辩论的人都是国内有名的聪明智者,又是国王信任的人物,却抵挡不住一个沙门的利舌,国王的脸面实在没处放。为了争回面子,他决定亲自出场,可是仍在片言只语之间便输给了佛陀蜜多。这位国王最终认识到自己一方的确是论败了,原来对佛教抱有的态度想必也是错误的偏见,于是便皈依了佛法,成了佛陀蜜多的居士弟子,并在国内大力推行起了佛教。

经过十二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佛陀蜜多终于用自己的毅力完成了自己的愿望。

醍醐灌顶

很多人做事往往只有三分种的热度,常常是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如果真的想做成一件事情,或改变一些人的思想和认识,没有坚持不懈的态度是不行的。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做事只要诚心实意,并且持之以恒,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能成功。

适应环境学会变通,做事情才会成功

很久以前,有两兄弟决定合伙搭伴,一起出门去做买卖。走着走着,他们便来到一个风俗很奇特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不穿衣服,被称作“裸人国”。

弟弟说:“这儿的风俗习惯与我们完全不同,要想在这儿做好买卖,可实在不容易啊!不过俗话说‘入乡随俗’,只要我们小心谨慎,讲话谦虚,照着他们的风俗习惯办事,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哥哥却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义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求。难道我们也光着身子与他们往来吗?这太伤风败俗了。”

弟弟说:“古代不少贤人,虽然形体上有所变化,但行为却十分正直。所谓‘殒身不殒行’,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

哥哥说:“这样吧!你先去看看情形如何,然后派人告诉我。”

弟弟答应道:“是!”于是先进入裸人国。

过了十来天,弟弟派人告诉哥哥:“一定得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才能办得成事。”

哥哥生气地叫道:“不做人而要照着畜生的样子行事,这难道是君子应该做的吗?我绝不能像弟弟这样做。”

裸人国有一个这样的风俗: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头,用白土在身上画上各种图案,戴上各种装饰品,敲击着石头,男男女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弟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一起欢歌曼舞。裸人国的人们,无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弟弟,关系非常融洽。

于是国王买下了弟弟带去的全部货物,并付给他十倍的价钱。

哥哥也来了,他满口仁义道德,指责裸人国的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引起国王及人民的愤怒,大家把他抓住,狠狠地揍了一顿,哥哥全部的财物也都被抢走。多亏了弟弟说情,才把他放了。兄弟两人准备动身回国,裸人国的人都热情地跑来为弟弟送行,却对哥哥是骂不绝口。哥哥气极了,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了事。

醍醐灌顶

俗话说,入乡随俗。这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古往今来,那些最能适应社会需要并成就大业的人往往都懂得变通之法。所谓变通,就是在处理各种事物时要善于变化和选择,而不是墨守成规。如果我们懂得了变通之法,定能左右逢源而又不偏离中正之道,就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灵活自如。

做事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

佛门中有这样一个公案。

有一个老年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老得快走不动了,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就要死了,就想去出家做和尚。他以为做和尚是很容易的,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了。谁不知,他到了祇树给孤独园,偏偏这一天,释迦牟尼佛不在,出去应供了。园中只有一些大阿罗汉,他们中有很多都已证得了天眼通。这些大阿罗汉一看这个老人要出家,他们就要观察他的因缘,看看他有没有善根。他们把天眼打开一看,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内,都没有种过善根。没有种过善根,是不能出家的,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

老人想要出家,这些大阿罗汉说:“你怎么可以出家呢?你不可以出家,你没有善根啊!要有善根才可以出家的!”

老人一听,心都凉了,说:“我以为出家很容易呢!”

现在不可以出家了,他就要去跳海去。

他正要往海里跳,释迦牟尼佛在后边一把把他抓住了,说:“你干什么?”他说:“我想要去出家,释迦牟尼佛不在祇树给孤独园,那些大阿罗汉说我没有善根,不能出家。所以,我早死了好了,这个人生没有什么意思了。我觉得自己这么老也不能工作了,也没人养我。”

释迦牟尼佛说:“你不要跳海。你回来,我收你。”老人说:“你收我?你是谁呀?你有这个权利吗?”释迦牟尼佛说:“我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些人都是我的徒弟。我答应了,他们都不会反对的,你就跟着我回来吧!”老人本来哭哭咧咧的,这时破涕为笑了,说:“哦!那我这回还有点出路,还有一点办法。”

回到祇树给孤独园,释迦牟尼佛就为老人落发出家,当时就为他说法受戒。老人受完戒,即刻就证得初果。

醍醐灌顶

佛说,做事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更不要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世界在不停地变化,人生也在不停地改变,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如果不注意适时地更新自己的思维,不懂得变通,那么将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诸多不便和麻烦。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能水到渠成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国王,王后为他生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公主。小公主有一头灿烂如黄金的头发,红扑扑的脸庞,镶嵌着一对碧玉般的眼睛,逢人就露出天真无邪的笑靥,可爱极了!国王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

国王每天把玩着小公主,玩呀玩的,突然生起了烦恼。小公主美是很美,只是长得实在太娇小了,伸手一握,只有一丁点儿,实在太不相称了。于是国王便召集起满朝的文官武将对他们说:“各位贤卿,你们之中有谁能够让我的小公主立刻长大的,我就犒赏他金银珠宝,封赐他高官厚爵。”

满朝的文武大臣个个面面相觑,没有人敢承诺国王的指示。国王一看,平日受自己恩宠的大臣们慵懒无能,失望至极,转而对宫中的御医说:“你们有没有什么奇异的仙丹灵药,能够使小公主马上长大成人的?”一群御医看过不少疑难杂症,懂得不少医药草方,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可以立刻长大的神仙妙方。

国王一再逼问,大臣御医们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无言以对。国王愤怒极了,大骂道:“我平白养了你们这一群无用的东西,限你们三天之内想出办法来,否则就把你们全部处死。”

三天的期限即将来临,大臣御医们眼看杀身之祸就要临头,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大臣突然灵光一现,妙计心生。第三天,这位大臣笃定地上朝向国王禀告说:“国王!臣子知道一种人间稀有的奇珍异草,小公主如果一服用,一夜之间便能长大成人。只是这种药生长在高寒的峻岭之中,需要一段的岁月才能找到,在我找寻这个妙药期间,国王必须和小公主隔离生活,绝对不能跟小公主见面,只要国王和小公主见了面,小公主纵然服用了此药,也必将前功尽弃,吃药也无效了。”

国王一听,找到了能够让他的小公主一夜长大的药方,高兴极了,赶忙点头说:“只要能让我的小女儿快快长大,什么条件都依你,不见面就不见面。”

国王于是命令赐给聪明的大臣丰富的财物珠宝,打造了一条坚固的船,让大臣泛游四海,去寻找帮助公主立刻长大的稀世妙方。大臣雇用了一个老实可靠的奶妈来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小公主,并且把小公主安置在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自己却拿着国王给他的厚赐,云游天下,享受青山绿水的空灵静谧。

大臣过着游山玩水的逍遥日子,一晃十二年过去了,赶回乡间,带着已经长得豆蔻年华的公主去见国王。国王一看到印象中还是个小婴儿的女儿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很是欣慰欢喜,连连称赞大臣道:“真灵验,真是神奇呀!我的小公主终于一夜长大了!”

国王于是赏赐给大臣更多的黄金绢绸,以慰劳他的寻药功勋。国王非常高兴,大臣也得意洋洋,而全国的百姓都在窃窃讥笑国王的愚痴无知!

醍醐灌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背离规律。规律是事物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具有明显的重复性,预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所改变的,是自然和谐的体现。规律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在现实中,规律拒绝跳跃式的前进。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下去,每走一步都要稳,最后自然会水到渠成。

为了明日不后悔,今朝做事当理智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有一个小小的巢,里面住着一只雌鸽和一只雄鸽。秋天来的时候,雄鸽就出去采集野果,然后堆放在那个小小的巢里,因为巢太小了,没过多久就堆了满满一巢。

然而过了没多久,那些野果经过太阳一晒,都缩小了,只剩下半巢。雄鸽看到只剩一半的野果,就很生气,对雌鸽很不满意,埋怨说:“我天天出外采集野果那么辛苦,你天天只是在家看守,怎么吃了这么多!”

雌鸽答道:“我一点果子也没有吃呀!果实是自己减少的,难道你不知道吗?”

雄鸽根本听不进雌鸽的话,愤怒地说:“不是你吃了,怎么会减少呢?你不认账,我要惩罚你!”说罢,就凶狠地把雌鸽赶跑了。

没过几天,下了场大雨,那些缩小的果子被雨水浸泡后,个个饱胀得又像新鲜的果子一样,仍然是满满的一巢了。这时,雄鸽方才恍然大悟,知道雌鸽确实没有吃秋果,是自己冤枉了它。但是,后悔有什么用呢?雄鸽再也找不到自己亲爱的伴侣了。

醍醐灌顶

误会,往往是人们在不了解,不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体谅对方,未能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所以,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可莽撞,不可断下定论,应该三思而后行,否则容易出现难以挽回的局面。

只有和谐相处,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天,小沙弥和一些小朋友在做游戏,堆石头。堆到一半的时候,因为意见不和发生了争执,小沙弥一气之下把石头推倒后就走开了。

小沙弥来到了池塘边,踢着池边的石头生闷气。

老和尚看到了说:“大概又吵架了。”

小沙弥说:“师父!为什么他们不肯听我的?”

师父说:“你看喔!池塘里的莲花是不是很美?”

小沙弥答道:“嗯!”

师父接着说:“那是因为有绿叶陪衬。你看空中的蝴蝶,它的翅膀有不同的色彩,飞起来才更美丽啊!而雨后的彩虹就是因为它能容纳各种颜色,所以才能展现美丽的七彩霓虹。”

小沙弥很奇怪:“可是,这跟堆石头有什么关系呢?”

师父就笑着说:“傻孩子,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懂得相处,要相互扶持,相互包容,才能共存共住。人虽然有思想见解上的不同,但是只有和谐相处,才能把事情做好。”

小沙弥突然高兴地说:“哦!我懂了!所以人家说家和万事兴,也是这个意思了。”

师父赞许地说:“对!对!对!”

醍醐灌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只有彼此互相体谅,互相包容,才能把事做好,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学问面前,知者为大

这是佛经中一个有关玄奘法师的故事。

据说,玄奘法师为了能够深入的了解佛法的精髓意义,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便拜在著名的那兰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为他的才学广博,却也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婆罗门僧人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兰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不服,纷纷前往观看,但果真无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条。众僧求助于玄奘,玄奘却淡淡地说:“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斗狠呢?”于是一连三日不出寺院。

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刚刚走到寺院门前,就被那婆罗门僧扯住。那婆罗门僧骂道:“玄奘,你连一条经义都破解不出,还是滚回大唐去吧!”

玄奘微叹道:“身为出家人,为何还要出言不逊?这五十条经义,我又怎能不解。”说罢,玄奘随口讲解经义,众人听的如同醍醐灌顶,大为欣喜。婆罗门僧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制止道:“你舍命求学,实在难得,说过的话何必当真呢?”婆罗门僧拜倒在地,拜玄奘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