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4164600000034

第34章 随缘篇(2)

祇园精舍里有一个漂亮的莲花池,莲花池里栽种了各种颜色的莲花,靛青如蓝天,雪白如棉絮,澄黄如雏菊,嫣红如桃杏,清香四溢,柔软可爱。清晨的阳光照在莲花池上,只见池面涟漪,波光粼粼,荷叶田田,一梗清莲出水,随着轻风摇曳生姿,莲瓣间、荷叶上的露珠顽皮地滚动着,迎着旭晖,散发着晶莹剔透的光芒,像极了童子无邪的笑靥。

饭食完毕之后,一位比丘信步走出讲堂,来到莲花池畔经行,走呀走的,突然一阵轻风徐徐吹来,吹得一池的莲花翠摇绿坠,亭亭清绝,空气里处处弥漫着莲花沁人心扉的淡淡香气。比丘俯下身体,忘情地嗅着莲花,如醉如痴。

突然间,从莲池中窜出一位身材魁梧巨大的护池神,铁青着脸,瞪着铜铃般的眼睛,指着比丘的鼻头,疾言厉色地詈骂道:“你是个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弟子,早已断除了一切的烦恼,超越了五尘六欲的缠缚,对于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一切欲望已经不沾不滞,为什么小小的香欲就引发你的贪婪之性,耽溺其中,无法自拔呢?你平日的修持工夫还是不行啊!何况这一池美丽的莲花,具有清净、柔软、可爱、香气四种特性,象征常乐我净的涅盘四德,是大自然以虔敬之心所成,用来供养佛法僧三宝,你怎么可以以染污心来窃取它的清香之气,损坏了宇宙间一件清净的瑰宝呢?”

比丘满面羞惭,双手合十向护池神忏悔:“惭愧!惭愧!我是个三毒已断,不再受轮回之苦的阿罗汉,却禁不起香欲的小小诱惑,看来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染,真是难以根除啊!”

正当比丘深深地自责时,突然从远处走来了一位檀那女施主,头上顶着一坛的乳酪,脚步轻曼地朝着讲堂行去,想是要向佛陀呈献她的虔心。她三步二弯,经过莲花池畔,只见一池的莲花沐着朝阳,素净清雅,空气中荡漾着一股清凉的幽香。她放下头上的瓦坛,弯下身子,撩起衣襟,迅速地采摘了四五株莲花,红黄白靛一手掬握,像极天上缤纷美丽的彩云,然后大步地离去。看得一旁的比丘惊愕不已,而护池神则寒着一张暗紫的脸,不发一语闷坐在池边。

于是比丘满脸疑惑地问道:“刚才我只不过轻轻地嗅了一下莲花的香气,你就严厉地斥责了我一顿,这位女子没有经过同意,随便采摘池中的莲花,她已经犯了偷窃的过失,你反而不加以阻止,不同的行为却有严峻与宽松的对待,这是什么道理呢?”

护池神解释道:“尊者,你是个证道的圣弟子,堪受人天恭敬的僧宝啊!出家人有了一点点过失,好比本来清洁干净的白布,染上了细小的灰尘,又好比瑰丽的美玉,有了纤毫的瑕疵,天下人是很容易察觉的呀!世间的俗人整天翻滚于五尘六欲之中,纵然有了一些踰越常规的行为,仿佛本来就肮脏的抹布,又泼上了一层污垢,也不见其黑。因此,我要守护你的圣胎,对你严苛责备,对于在家檀那,只能施以方便宽容!”

醍醐灌顶

道德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强制要求别人。俗话说:君子之过如日蚀。大自然如果产生了日蚀现象,天下任何角落的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君子坦荡荡,心胸磊落,行事光明,有了丝毫的过失,也不会如小人一般掩过饰非,天下任何人都很容易察觉。如若一个人能自持谨严,就能拥有如莲花般清净的自性。

万物皆可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真性

在《佛教圣典》一书中,记载着一则充满智慧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旅人,因为要到外地办事,于是日夜兼程地赶路。一天,走到了荒郊野外,眼看夜幕低垂,日头早已躲入西山,偏偏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在焦急慌乱间,抬头一看,咦!前面竟然有一座断壁残垣的破山神庙,他心想:“今晚就将就点儿,暂时在庙中过一宿吧!”

旅人推开咿呀作响的柴扉,进到山神庙。只见满室乱七八糟的盘着许多蜘蛛丝网,山神也睁着铜铃般的眼睛,瞪得旅人不寒而栗,山神身上原本华丽的蟒袍,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原来是山神庙已经荒废的太久了,已很久不食人间烟火了。旅人打开简单的行囊,在神案下面胡乱地铺了些干草,和衣躺下,口中默念佛号,希望无事平安地度过这漫漫长夜!

正当旅人似睡非睡、蒙蒙胧胧间,突然听到大门“碰!”地应声打开了,随着一阵凉飕飕的阴风,飘然走进一个龇牙咧嘴,头颅状如三峰的小鬼,身上背着一副尸体,唾沫横飞地准备大快朶颐。旅人吓得瞠目结舌,赶忙往案桌角落里面藏躲,深怕被小鬼发现,也成了无辜的腹中物。

小鬼正准备将尸体撕裂吞吃的时候,突然一声如雷鸣的巨响,跳进一个身材巨大,面目狰狞的大鬼,气争败坏地指着小鬼大吼:“可恶的东西,这个尸体是我的猎物,你胆敢使诈窃抢,看我一掌打死你!”

“哼!这尸体是我先抢到的,当然归我所有,我正打算好好享受哩!”小鬼也不甘示弱,抓住尸体不放。

两个鬼剑拔弩张,一个说尸体是他先发现的,一个说尸体是他先抢到的,彼此谁也不让谁。躲在神案下的旅人吓得不敢喘息,心想:“今天真是活见鬼了!遇见一个小鬼我已经命在旦夕了,然后又来了个大鬼,哪里还有活命的机会,看来今天是劫数难逃了!”

两个鬼正吵得天翻地覆的时候,突然发现神桌作响,大鬼眼尖,一看,嘿嘿!原来桌子底下还躲了一个人,好!就请他做个公道吧。于是大鬼一把揪出瑟瑟发抖的旅人说:“你为我们评评理,说说这尸体是谁先抢到的?”

旅人心中大喊:惨了!如果说尸体是小鬼先抢到的,大鬼一定不会饶恕我的;如果说是大鬼先抢到的,小鬼也一定不放过我的。横竖难免一死,自己是个受过五戒的佛弟子,拼个不打妄语,也要死得堂堂正正,像条汉子。旅人笃定地说:“这尸体是小鬼先背进来的。”

大鬼一听,这个人居然不知死活的站在小鬼那边,于是勃然大怒,盛怒之下扯断旅人的臂膀,吃下肚子。小鬼一看,旅人为了自己说了句公道话,就失去了一条膀子,赶忙迅雷不及掩耳,从尸体身上抓下一条臂膀,安装在旅人的身上。就这样,大鬼吃掉旅人的四肢,小鬼就从尸体上移花接木安装四肢,吃身体就接身体,吃头就装头。

大小两鬼争闹了一整夜,眼看东方将现曙白,两鬼在鸡鸣声中扬长呼啸而去,留下旅人摸摸不是自己的头手身体,哀哀地对着山神,迷惑地问道:“我是谁?我究竟是谁呀!”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有条件的存在,条件具足了便成立,条件缺失了便幻灭,称之为“缘生则聚,缘灭则散”。现代人的器官移植手术,不止手脚皮肤可以移植,甚至连心脏脾肺也可以更换,然而换来换去,唯一不变的还是我们的“真心佛性”。

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从前,有一对贫穷的老夫妇,他们既没有儿女,也没有谋生的技能,体弱多病,只能依靠乞讨过日子。他们不仅家贫如洗,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栖身在废弃的牛棚里面。他们唯一的财产是身上那一件经年累月不离身、又脏又破、不曾洗涤的衣服。

一天,老夫妻听说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的圣弟子,到当地来接受供养。夫妻俩着急地商量着:“佛陀是世间稀有难得的第一福田,如此难逢难遇的因缘,我们绝对不能错失,总要想办法凑出一点东西去供养。”老先生病态的脸庞洋溢着难得的奕奕神采。

老婆婆忧虑地说道:“可是我们实在太穷了,拿不出东西来布施。”

老先生忽然想来似的说道:“有了,我们可以把身上这件衣服供养给佛陀呀!”

老婆婆却振振有词地表示意见:“这衣服又破烂又肮脏,怎么好意思送给佛陀呢?何况一旦布施出去,今后我们如何一丝不挂地出去乞讨呢?岂不要饿死冻死在牛棚里?”

老先生就开导她说:“今生我们所以如此的贫穷,是因为过去世不知道结缘布施。春天不播种,秋天怎么会有收成?纵然因为施舍这件唯一的破衣服而冻死饿死,我也要来生的脱离穷苦果报,种下些许的因缘种子。”

于是,老乞丐便拿着唯一的财产,羞涩地来到精舍,恰巧佛陀正和弟子们在用斋,老乞丐在门口踯躅徘徊,不敢进入。

佛陀慈祥地叫他:“老人家!你不用害怕,到我座前来。”

老乞丐跪在佛陀的座前,双手恭敬地捧着衣服,呈献给佛陀:“伟大慈悲的佛陀啊!请您接受弟子卑贱的供养。”

“老人家!我满心欢喜接受你挚诚恳切的供养,你今日的布施和恒河沙数的七宝供养功德是一样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