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要求及重点内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会计核算中应用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的内容;熟悉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关系;掌握账户的分类及其运用;熟练掌握六大会计要素的内容以及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二、重点内容
(一)会计要素
1.资产
(1)概念: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特征: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确认条件:第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4)分类: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账款、短期投资、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2.负债
(1)概念: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2)确认条件:第一,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第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3)分类:按其流动性,即偿还期的分类,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3.所有者权益
(1)概念: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2)内容: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收入
(1)概念: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确认条件:第一,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第二,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3)分类: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5.费用
(1)概念: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确认条件:第一,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第二,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3)分类:按其经济用途分为期间费用和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或劳务成本,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
6.利润
(1)概念: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2)分类:按其重要性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
(二)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平衡公式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是反映财务状况会计要素之间的会计恒等式。
2.收入、费用及利润平衡公式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收入-费用=利润”。这一等式是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收入、费用、利润的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会计的基本恒等式,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这一平衡关系。
(三)经济业务的发生对平衡公式的影响
会计平衡公式所表达的是资产与权益必然相等的平衡关系。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资产和权益就会发生增减变动,但都不会破坏基本会计等式所表达的恒等关系。企业在经营中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有四种基本类型:
(1)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内部有关项目发生增减变动,增减金额相等。
(2)经济业务发生,引起权益内部有关项目发生增减变动,增减金额相等。
(3)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项目和权益项目同时增加,双方增加的金额相等。
(4)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项目和权益项目同时减少,双方减少的金额相等。
第(1)(2)两类经济业务的发生只影响资产类项目或只影响权益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则在同类项目间有增有减;第(3)(4)两类经济业务的发生同时影响资产和负债或者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则异类项目间同增或同减。这4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均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
因权益分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上四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又可分为九种类型。
(四)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
(1)概念: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2)设置原则:第一,必须符合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第二,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第三,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第四,必须讲求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第五,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3)分类: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2.账户及其结构
(1)概念。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用于分类连续记录各项经济业务,反映各个会计要素增减变化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2)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联系: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是设置账户的基础和依据。没有账户,设置会计科目即失去了作用;没有会计科目,设置账户缺少依据。
区别:会计科目只是经济业务分类核算的项目,而账户既有名称,又有结构;会计科目是国家统-制定的,而账户是由企业单位根据会计科目的规定和单位管理的需要在账簿中开设的。
(3)账户的结构。账户的基本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记增加,一部分记减少。用来核算和监督该账户各种增减变动的数额及其结果。账户的具体格式,包括账户的名称、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和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摘要、登记账簿依据的凭证编号等。
(4)账户中的四项金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五)会计计量
1.计量单位
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计量单位。
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可以选定其中的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当折合成人民币反映。
2.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重要概念及复习思考题
一、重要概念
1.会计要素2.资产3.流动资产4.固定资产5.无形资产6.负债7.流动负债8.长期负债9.所有者权益10.收入11.费用12.利润13.会计科目14.账户15.历史成本16.可变现净值17.现值18.重置成本19.公允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