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初级会计学学习指导
4162700000002

第2章 总论(1)

学习目的、要求及重点内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在了解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会计目标与会计对象的基本内容,理解会计定义;熟练掌握会计基本职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熟悉会计方法体系;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二、重点内容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阶段

指复式记账法出现以前这一段漫长的时期。其特点是:会计以实物和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以官厅会计为主,会计核算 采用单式记账。

2.近代会计阶段

从运用复式簿记开始的。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第一,复式簿记的产生;第二,1854年在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公会。

3.现代会计阶段

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这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和会计电算化的出现。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1.会计核算(反映职能)

主要特点是:会计核算主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会计核算要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

2.会计监督

主要特点是:会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会计监督要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后监督、事中监督及事前监督;会计监督的依据是合法性及合理性。

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才可能提供可靠资料作为监督依据;同时,也只有搞好会计监督,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三)会计目标与会计对象

1.会计目标

提供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并 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会计对象

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资金运动。

(四)会计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为使用者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五)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监督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组成的集团公司。会计主体与企业法人不同。会计主体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进行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这一前提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为解决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提供了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条: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间隔相 等、首尾相接的会计时段,每一时段为一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主要指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确定后,再确定半年度、会计季度和会计月份。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条: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采用货币计量时,还必须确定记账本位币。并假定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不变,或者变动的幅度不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八条: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5.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 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取决于其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3.明晰性

明晰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它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两个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形式是指会计核算依据的法律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确定。确定的标准通常有两个方面:质的方面,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决策有影响;量的方面,某一交易或事项的数量占该类数量的较大的比例。

7.谨慎性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 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七)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

(八)会计核算方法

其基本程序分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均有相应的方法。

1.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包括四个基本原则:可定义性、可计量性、计量的相关性、计量的可靠性。

会计确认依据的具体标准是会计规范。

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

2.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包括确定计量尺度和选择计量属性两个问题。

计量尺度: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同时应用实物计量和时间计量(劳动计量)等计量尺度为辅助计量尺度。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必须币值稳定或币值不变。在持续恶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必须选择一般购买力单位作为会计计量单位尺度。

计量属性(计量基础):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3.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是对经过会计确认的每一笔交易和事项,运用预先设计的账户,按复式记账的要求,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中加以登记。

4.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是将经过综合性再加工后总括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以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提供给相关使用者的书面文件。

会计报告按报送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对外会计报告和对内会计报告。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表现为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这三个环节在每一会计期间周而复始不断的进行,称为会计循环。

一个会计循环主要包括以下一系列的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七种方法。这些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必须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对于日常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要填制审核凭证,并以此为依据,按照规定的账户,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应用复式记账法,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定期进行成本计算,通过财产清查,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

重要概念及复习思考题

一、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