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讲给内地观众的话,不宜在香港讲呢?我们应该很快从这个思维套子里跳出来--李嘉诚是凯瑟克在商场上的劲敌,凯瑟克的话如何信得!
有人说:“李嘉诚最近好像特别忌讳树大招风,你们这些生花妙笔,就不能写超人的丰功伟绩,而偏对个人生活津津乐道,香港好不容易出一个道德完备的商界翘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李嘉诚有某些地方目前尚未做到十全十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刚毅性格的男子汉,无论外界如何评议他,他一如既往按照他内心所认定的目标去奋斗拼搏,去为人处事。尽管市场总会冒出不利他的传言,却无损他的良好声誉,也正因为如此,证实他的声誉不是炒出来的,而经得住考验。
从“小超人”李泽楷那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李嘉诚管理的影子。
李泽楷管理很有一套。他把父亲的管理之道和现代化的管理混合在一起,显得颇有“中国特色”。
他对属下主动让出部分股份,并且很有人情味,只是象征性地收一元钱。仅仅这一点,就足以使员工们死心塌地地为李泽楷卖命。
李泽楷在公司处于决策人的地位,他的决策建立在广泛收集信息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对整个市场把握很准,既果断又尊重科学,雷厉风行又不失稳妥。他把公司管理得让人信服。
有人问,李泽楷如何做得这么好,李泽楷则说:“你问问我老爸。”
李泽楷是用才的高手,他的手下积聚了一群英才,他的公司可谓藏龙卧虎。
盈科现时网罗的不少科技及财经界人才,令他不用操心日常事务。副主席袁天凡是财经高手,董事总经理艾维朗是前电讯管,理局总监,有多年电讯发展及管理经验、主管PCC的米切尔·约翰逊1990年由和记电讯过档卫视至今,是电讯以及电视制作的鬼才。而新近自数码通挖角的伍清华,则负责PCC日常运作。
盈科董事局副主席袁天凡,47岁,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曾任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1991年底离任联交所行政总裁后,加入盈科。袁天凡是盈科集团多宗收购的策划者及执行人,袁还是李泽楷的“太傅”。袁不懂高科技并不重要,硅谷大公司就有不少高科技的门外汉担任首席执行官之类的要职,他们的长处在于富有管理才能及经验。袁天凡正是这一类才俊。
盈科副主席杜彼得,51岁,毕业于香港大学房屋管理系,是和黄地产前董事总经理。他在盈科主要负责物业策略和基建,目前主要精力放在数码港建设上。
董事总经理艾维朗,48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大学电机系毕业,1992年进入香港电讯管理局工作,任总监一职。艾维朗投身电讯管理局的首要工作是打破香港电讯的垄断局面。他向港府提出了多项影响本地电读垄断市场的政策,包括检讨《电讯条例》以及发出多个PCS牌照,导致本地电讯市场被打破,他也由此获得“电讯业打破者”称号。
执行董事钟楚义,40岁,伦敦大学法律系毕业,有逾10年的财务经验,是盈科的财务总管。
还必须提及的是,这些“打工皇帝”,除可观的工薪外,老板还给他们认股权。如袁天凡与杜彼得各持有盈科认股权0.32亿份,账面利润估值5.3亿港元。钟楚义持有0.28亿份,约值4.7亿港元。艾维朗持有0.16亿份,账面利润约2.26亿港元。
从这些数字,我们不难知道盈科为什么能吸引并留住大腕人才。当然,这不会是唯一的原因。
盈科市值膨胀惊人,业务发展亦非常急速,所以总有人才源源不断地聚集到李泽楷旗下。像米切尔·约翰逊和伍清华的拍档,令世界同业分外关注。
米切尔·约翰逊是李泽楷的校友,不过年长李泽楷许多,现年51岁。米切尔·约翰逊在斯坦福大学电脑工程系获得学位,毕业后走的不是与现老板李泽楷相同的路子,而走的是斯坦福电脑系绝大部分学生所走的那条路--米切尔·约翰逊先后在美国朗读科技、日本NTt及苹果电脑工作,他所创办的netnoir.com,成为最受黑人欢迎的网站。
米切尔·约翰逊甘愿放弃美国的事业来香港发展,“完全因为PCC在亚洲规模最大”,他对记者这样说。
目前米切尔·约翰逊出任盈科高级顾问,负责PCC业务。
伍清华是李泽楷挖解过档的。他原是“数码通”行政总裁,年薪700万港元。伍清华从事电脑及电讯业有25年,先后在NCR和香港电讯工作过,从最初的技术人员升为科技产业界的高级主管。他任香港电讯常务董事期间,主攻手提电话业务,成功占据“市场一哥”的地位。伍清华加盟盈科以后,担任PCC行政总裁,发展宽频上网服务。
据香港税务局资料显示,盈科副主席袁天凡年薪约2500万港元,跻身香港“十大打工皇帝榜”的前列。此外,他拥有价值甚巨的认股权。盈科其他高级成员如艾维朗、杜彼得、胡雪姬、钟楚义等,也都快速进人“打工皇帝”之列。
盈科网罗这一大批大腕人才,当然会引起市场的格外关注。这也是盈科的强大资本,是盈科能赢得投资者齐齐追捧的非凡魔力所在。
感悟:
“自我管理”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永远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因为其中包含着一个商人成功的要诀。
12.严格要求儿子,凡事以低调为主
李嘉诚语:不管你拥有多少家财,对孩子则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能力,特别是不能让他们养成娇生惯养、任意挥霍的生活习惯。
以往我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论生意,但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谈生意,三分之二的时间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富家子弟等于是温室里长大的植物,无论是大树或其他植物,根部一定不壮。若再放纵他们多一点,他们会一生辛苦,遇有什么打击及逆境便很难面对。我虽然不是很有本事,但可以说我这棵小树是在风雨中长大的,经得起考验。
古语道:“子不教,父之过。”李嘉诚作为商人,他能够成功地经营自己的事业;作为父亲,他也尽到了为父的教子责任。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为商界的人才。李嘉诚早就认识到若想使孩子成才,则必须运用最科学的教育方法。
李嘉诚常对儿子说:做人比做生意更重要。
李嘉诚认为:“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即使在自己绝对“大富”之后,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仍然不像别的富家子弟那样娇惯。他觉得虽然自己有钱,也绝不能令他们娇生惯养,一定要吃苦,才能担当重任。他对两个儿子从幼年至成长,都特别注意让他们饱经锻炼。他曾对两个儿子说:“我这棵小树是从沙石风雨中长出来的,你们可以去山上试试,由沙石长出来的小树,要拔去是多么的费力啊!花虽好看,但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小树,则更富有生命力!”
李嘉诚对儿子要求之严格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像他这样的世界性超级巨富,儿子在美国那样汽车非常普及的国家留学,给儿子买辆汽车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李嘉诚为了锻炼儿子吃苦的本领,仅仅给两个在美国留学的儿子一人买了一辆自行车。
2001年2月2日,李嘉诚在与中文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班的学生座谈时,才透露出了这个小秘密。他说:“我昨天刚与一个欧洲著名家族吃午饭,他们已有五代的成功历史,十分有修养、有礼貌。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但今天的教育、组织不同,令事业可以继续,相信这句话日后将会修正,正如这个欧洲家族今天的事业比过去任何一代都好。过去中国有些有钱人家宁可让子弟去吸鸦片,宁可让他们沉迷赌博等不良嗜好,这是落后的思想。当年,我朋友的儿子去外地读书,买了RoUsRoyce(劳斯莱斯)开蓬车代步,我不便批评。但我两个儿子买的只是两部单车,在美国Stanford(斯坦福)大学行走也十分方便。直到有一天,我在九楼apartment(公寓)等他们回家吃饭,看到一辆单车冒雨在车群中‘之’字型穿梭,险象环生,等看清楚才知是其中一个儿子,而他到家时已浑身湿透,还背着几十磅重的东西。这时,我才叫他们第二天去学车考牌,买一辆坚固的、去年款式的新车。”
在今天的李家,每逢吃晚饭时,两个儿子分别坐在李嘉诚的两旁,经常性地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活跃,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有趣的话题,而坐在对面的大媳妇王富信则不然,她一声不吭地专心吃着饭。
无论工作有多忙碌,每逢是星期一,他们一家人必须在深水湾家或去外婆家吃一顿团圆饭。通常一家四口,四菜一汤,吃得很清淡。这一习惯自李嘉诚创业之初到今天一直坚持着。
在众人的眼里,李嘉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商业巨子,懂得如何赚大钱。但在他的两个儿子的心里,李嘉诚有另一种心灵上的追求,感觉很温馨。
小儿子李泽楷说:“我觉得我很幸运,可能是令人想不到的。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简单,不是说简单就叫做非常好,而是简单原来就是非常幸福。”
李泽钜说:“爸爸是一个很懂得用钱的人,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如果可以帮助不幸的人,他会感觉更加富有。”
李嘉诚说:“1957年、1958年,我赚了很多钱,那两年,我很快乐。”一年后,快乐换来迷惘。他想:有了金钱,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乐呢?左思右想,他终于想通了。“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
等到想通了金钱的意义,跳出了金钱的圈套,李嘉诚就把自己这一所悟教育给自己的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李嘉诚十四岁丧父,今日的成就是依靠自己千辛万苦挣出来的。于是他明白,只有磨练,方知做人、做事的艰辛。温室里的幼苗怕是不能够茁壮成长的,他带他们去看外面的困难,让他们去领会人生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那一边卖报纸一边还在温习功课的小女孩,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求学的态度。他带着两个儿子,从身边大众身上去接受、领悟人世的坎坷,去品味该如何去做人。
每当星期天,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必定会跟父亲出海畅游,这已是多年的习惯,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也许大家感到奇怪,不就出海吗?人人都会,人人都去。但是,他们出海畅游的目的,在于他们要协力上演一幕“压轴好戏。”
“在儿子入大学之前,我每周日均拒绝所有应酬,带他们到一艘绝不豪华的小游艇去,好处是跟他们说道理,他们也无处可逃。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的那种,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与你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李嘉诚给儿子们的“最高指示”是凡事要低调,不可大张旗鼓,大肆渲染。但是在一些适当的场合里,他也会做一些巧妙的安排,让两个儿子爆光亮相,出现在众人面前。比如在1990年万博家园推出预售之前,长实集团公关精心安排,让当时的集团执行董事长李泽钜,出现在媒体面前,接受两家杂志的访问。但是在一些平常场面里,他总不让儿子“露面”于众,以免树大招风,无助于孩子心理成长。
李嘉诚的箴言,不仅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这也实在是他一辈子经商心血所凝成的经验,同时也是他自己一生行商的准则。
就是这些再简单不过的准则,让李嘉诚结交了无数商界朋友,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树立崇高的形象,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并一举登上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满招损,谦受益”,讲究“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普通老百姓所说的“以和为贵”、“财不外露”。
利益共享也是中国式经商的行动准则,假如违反这一游戏规则,失去的绝不只是合作的一个对象。口口相传,失去是你在整个商业界的信誉,继而危及你在整个商业界的地位。
但是如果把事情反过来考虑呢?如果按照李嘉诚所说的只拿9%,你得到的又绝非仅仅合作的一方,人们将从你的行为中,相信你的人格和信誉,你将会赢得大量的商业机会,势必就会财源滚滚而来。
从表面上来看,你的确是少拿了1%,但是从实际来讲,回报于你的又岂是只值你少拿的那1%呢?它有时是它的十倍,甚而百倍、千倍。
李嘉诚对儿子的劝诫,实在是放之于社会而皆准的真理,是为人处世的法宝,也是弘扬我中华文化传统之美德的写照。
李嘉诚对两个儿子的教育还表现在放手让孩子做主意,锻炼儿子的经商能力方面。长子李泽钜在加拿大的一次商业决策就充分显示出李嘉诚子女教育的成果。在李嘉诚大举进军加拿大前,他已作了巧妙的安排,让两位公子于1983年加入加拿大国籍。且不论李嘉诚是世界级富豪,就凭他在加国当时已有的物业,其子入加籍易如反掌。可见,李嘉诚赴加拿大投资,并非一时的冲动。
1986年12月,长实系和黄及李氏家族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按加国法律,外国人不能够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公司。这时,李泽钜的加拿大国籍就成了交易成败的关键。以李泽钜的名义,就变成本国公民。收购顺利完成。其后,李泽钜有大半时间坐镇加国,打理家族在该国的业务。从这件事中,不少人又一次羡叹李嘉诚慧眼独具、提早布局的远见。
李嘉诚的商业活动就像下棋,他通常是胸怀全局,埋下连环伏笔,每一步怎样走都成竹在胸。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场如战场,一样需要韬略。我们要做某一件事时,不防多设想几步,考虑将会遇到什么情况。那么,如果事先作好安排,一切便掌握了主动。那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决不会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赫斯基石油股权交易签约之后,当地传媒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宗大型产权交易,而对收购方仅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说是来至香港的某财团。这样的反应和效果是李嘉诚所不能满意的。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有加方华裔雇员在场的机会对李泽钜说:“这里不比香港,没有多少人认识我们。如果在香港,这可是大新闻。你躲进酒店的卧房,都会有电话追进来。”
言者有心,听者有意。那位华裔雇员不知是计地当了一回李嘉诚的“传令兵”。得知“消息”的赫斯基石油公司主席布拉尔,特意为李嘉诚父子及麦理思、马世民等人举行盛大宴会,并邀请加国的政界商界要员出席。李嘉诚在宴会上乘机推出李泽钜,加国商界由此而认识了李家大公子。当然,李泽钜真正脱颖而出,是他参与世博会旧址发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