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158600000043

第43章 从脉有阴阳说起(1)

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疾病有各种各样,亦是繁多复杂的。尽管是这样,但是人们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皆离不开西医和中医。

然而,这里仅就中医来说,首先离不开摸脉;而所谓“摸脉”,就是摸动脉的搏动。

所以,这里需要首先从脉搏说起。

1.脉搏

所谓“脉搏”,就是指动脉的搏动。

那么,人的脉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人体内“五脏”中的心脏,其搏动所引起的压力变化,就会使其主动脉管壁发生振动,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传递,因此就形成了“脉搏”。人们习惯所说的“脉搏”,则是指在手腕桡侧扪到的脉搏。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所谓“摸脉”,亦可用各种各样先进的科学的仪器进行测量。正常人或正常的情况下,人的脉搏与“五脏”心脏或俗称的——心跳频率是一致的。例如:健康成年人,在安静时,其每分钟跳动的频率,平均为70~75次;但儿童不一样,跳动的较快。人的脉搏,是反映血液循环系统和机体的功能状态,所以,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按脉”或曰“摸脉”,为诊查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2.脉有阴阳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的脉有阴阳。用古人的用语来说,就是叫做人的“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其内容意思说,人的脉有阴阳之分,了解了什么是阳脉,就知道了什么是阴脉;了解了什么是阴脉,也就知道了什么是阳脉。

阳脉有五种,分别表现五脏的特征,五时之中各有五种阳,五五共二十五种。

然而,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天只有四时,——春夏秋冬;那么,这里为什么说天有“五时”?

这里说天有“五时”,其具体的就是指:春、夏、长夏(指农历六月)、秋、冬而言。这“五时”,则与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是相应的:“肝脉应春,心脉应夏,脾脉应长夏,肺脉应秋,肾脉应冬”(古学者高土宗解)

从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们应该具有这样正确导向性的认识:所谓阴,就是指没有胃气的真脏脉。并且对于这种脉,应该有这样非常明确的认识,就是:见到此脉,极为不好。

见到此脉,即为五脏败坏之象,五脏败坏,对人来说,是必致死亡。

所谓阳,是指脉的胃气。能辨别脉中胃气的情况,就可知道病变的所在;能够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推算出人死亡的日期。

人体三阴经脉的虚实,要诊察手腕部的寸口脉,二者相互补充,作用是统一的。

辨别阳脉,就可以知道疾病的衰旺之时;而辨别阴脉,就可以能测知疾病的生死之期。

总而言之,谨慎熟练地辨别阴脉阳脉,是诊脉的关键。可以说:凡是高明的中医,便就可以胸有成竹,而不必同别人去多商量了。

所谓阴阳,在脉诊方面,则还有另外的意义,脉去的为阴,脉来的为阳;脉静的为阴;脉动的为阳;脉迟的为阴,脉数的为阳。

其实,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第七里,归纳概括出的精确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3.从真脏之脉说起

何谓“真脏脉”?

开始,需要从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先说起。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其“五脏”之脉,若无胃气,一般泛称脾胃之气为胃气;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是谁,如果是:若无“胃气”(脾胃之气),称之为“真脏脉”;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形,极为不好,有力说明了“五脏”败坏,真气将绝,故必死。

用古人的话来说,“凡持真脏之脉者”,会使人“五脏”中的“肝至悬绝”,或曰若无肝气,一般说来,只能维持生命十八天,就会使人死亡。并且可依此类推:如果是心脏孤悬将绝,九日当死。如果是肺脉孤悬将绝十二日当死。如果是肾脉孤悬将绝,七日当死。如果是脾脉孤悬将绝,四日当死。

其实,上面说的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第七里,归纳概括出的精确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凡持真脏之脉者,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4.诊脉的大法

中医治病,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当然需要了解认识和懂得诊脉的大法。

那么,诊脉的大法,其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已经讨论到了,并且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

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就是诊脉大法。

开始,先说说诊脉的大法,六个方面的所谓“内”和“外”。

这里说的所谓“外”,其具体的内容就是指:中医先生或曰中医大夫,给病患者治病,不言而喻,当然离不开要知道病患者内脏的情况,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要知道内脏的情况,可以从脉象上区别出来。这就是属于诊脉大法六个方面的所谓“内”的具体内容。

诊脉的大法,其六个方面的所谓“外”,其具体内容就是指:中医先生或曰中医大夫,给病患者治病,不言而喻,当然离不开要知道病患者其形体(或曰“身体”)外部经气的情况,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要知道外部经气的情况,可以从经脉循行的经络上诊察而知其终始。这就是属于诊脉大法六个方面的所谓“外”的具体内容。

这里要说的是:诊脉的大法,其六个方面的,有春、夏、秋、冬这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究竟都指的是些什么呢?

回答:

阴阳规律的变化是根本,一切都离不开阴阳。仅就春夏秋冬来说,亦有阴阳之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人们既然是离不开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人体的脉象亦是离不开春、夏、秋、冬,其季节性的变化,亦是密切不可分离的。

所以说,人的脉象,其特征:春天人的脉象,其特征与春天的季节性特征是分不开的。所以,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指出:春天的脉应该浮而在外,好像鱼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脉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像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秋天的脉处于皮肤之下,就像蛰虫将要伏藏;冬天的脉沉在骨,就像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

中医先生诊脉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亦就是说,中医大夫诊脉时,必须要虚心静气,才能够保证诊断的正确。

其实,上面所说的诊脉的大法,其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里,归纳概括出的精确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5.摸清脉象判断疾病

中医治病,中医大夫应该做到:一摸脉,就会知道是什么脉,一知道是什么脉,就会知道是什么病。

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比较完整的一套认识性的解释,指出:

①切脉,或曰诊脉,或曰摸脉,是心脉,那么心脉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呢?心脉的突出特征,能够反映和表现出是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心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大体上是: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气来复,病自痊愈。

②一摸脉,是肺脉,那么肺脉的特征是什么呢?而肺脉的特征,则能够反映出来是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肺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则大体上是: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痰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需要注意:不可再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③一摸脉,是肝脉,那么肝脉的特征是什么呢?而肝脉的特征,则能够反映出来是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肝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则大体上是: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却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瘀血于胁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就会使人喘逆;如果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这是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而水气容易流人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

④一摸脉,是胃脉,那么胃脉的特征是什么呢?而胃脉的特征,则能够反映出来是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胃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来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则大体上是:胃脉坚而长,搏击于指下,面色赤,当病髀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的,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而所谓“食痹”,病名。指食后不能消化,闷痛气逆,必吐出乃止的一种疾病。《太素》卷十五脏脉诊注释云:“胃虚不清水谷,故食积胃中,为痹而痛。”

⑤一摸脉,是脾脉,那么脾脉的特征是什么呢?而脾脉的特征,则能够反映出来是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脾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来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则大体上是: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乃脾气不运,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胫浮肿如水状。

⑥一摸脉,是肾脉,那么肾脉的特征是什么呢?而肾脉的特征,则能够反映出来是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肾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来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则大体上是:肾脉坚而长,搏击于指下,面部黄而带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者,当病精血虚少,使人的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其实,以上所说的一摸脉是什么脉,就知道是什么病,其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里,归纳概括出的精确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渴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竖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奥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奥而散,色不泽者,当病⒑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奠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6.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反映

人们的疾病有各种各样,亦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反映,一般说来,都是这样的。

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说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且列举了几个例子。

黄帝首先向岐伯提问,说:诊脉,或曰切脉或曰摸脉,其心脉搏动的特征是:其心脉劲急,这是什么病?其病的症状,究竟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其病名叫做“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

黄帝又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心为阳脏,心与小肠为表里,今心病传于腑,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小肠居于少腹,所以少腹当有病形。

其实,对所谓“心疝”这种疾病,《圣济总录》卷九十四心疝里,作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夫脏病必传于腑,今心不受邪,病传于腑,放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少腹当有形也。世之医者,以疝为寒湿之疾,不知心气之厥,亦能为疝。心疝者,当兼心气以治之。”

黄帝向岐伯提问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变呢?

岐伯回答说:胃脉,其特征,如果是胃脉实则邪气有余,将会使人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气不足,将使人会出现泄泻病。

黄帝又向岐伯提问:那么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则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因为由于风邪的侵袭,使人会变为寒热病;瘅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已,可成为癫痫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泄病;风邪客于(侵袭)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

黄帝向岐伯又提问人们的各种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回答说:由于天有四时的偏胜,由于不正常的邪气而引起的病变,但是,只要是善于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确定治疗的原则,去进行治疗,其病会痊愈的。

以上所说的不同的病,就会有不同的反映,其这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日少腹当有形也。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7.诊春夏秋冬的胃气之脉便知有无疾病

胃气,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主要指人体内“六肺”之一的胃,其生理功能及其所化生的精气,实际上就是指人体内,其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一般说来,泛称脾胃之气为胃气,是后天的根本。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里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脉来和缓有神,称为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里亦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讨论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对诊春夏秋冬胃气的脉,就能知道人有病没有病,并且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一套认识和解释。指出: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是谁,人体或曰人体内,都离不开“正气”,而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为什么呢?因为人体内的胃,胃为水谷之海,乃为人体或曰人体内,其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胃气为健康人应该有的常气或曰“正气”;如果说,人若没有胃气,就是危险的现象,甚者或曰严重的,就会使人造成死亡。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说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那么,健康人的“正气”,其具体内容,指的是些什么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正气”指与邪气相对而言。一般指人体的防御功能。中医病学在发病方面重视人体“正气”的作用,如正气充足,则邪气不能侵犯。《素问·刺法论(遗篇)》亦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亦指正常的气候。《灵枢·刺节真邪》里云:“正气者,正风也。”

诊春天胃气之脉,就能知道无病,还是有病。

在这方面,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是说到了这方面问题,而且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