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最能赚钱的九个人:享誉全球的九大富豪经商谋略
4106500000031

第31章 第九位亚洲“超人”——李嘉诚(3)

正是这年,******视察南方经济特区,掀起改革开放的巨浪。中国内地被世界经济界看成全球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据传,亲英亦亲华的马世民,固执地要李嘉诚三思而行。李嘉诚往往行动迟人一步,但决策已定,就不易随便更改。

1993年9月,马世民辞去和黄行政总裁的职务,该职由长实董事副总经理与和黄执行董事霍建宁接替。

马世民成为和黄最后一位洋大班。

李嘉诚向高层表示,和黄以后请人,要多用本地人,并且通晓普通话是必要条件——这很清楚地表明,他的投资大计是放眼内地。

《壹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分析道:

“反观一些事业上没有像李嘉诚般飞黄腾达的富豪,倘若说他们有什么缺失的话,那往往就是不晓得任用人才,以至窒碍了企业的发展。环顾香港的上市公司,虽然很多公司资产值不少,但至今始终摆脱不了家族式管理。”

李嘉诚的长实系,是一家股权结构复杂、业务范围广泛的庞大集团公司,他是这一商业帝国的绝对君主,但在集团内部,却看不到家长制作风的踪迹,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管理。

李嘉诚的人才观是开放的,做到了中西合璧,各采其长。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7.看准市场,准确投资

李嘉诚一入市,往往被市场人士视为大市反弹的信号和标志。

“9·11”事件后,世界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令全球投资者大多噤若寒蝉,纷纷缩手。但是全球著名华商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由“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控股的一系列公司所组成的李系财团)却频频出手,从香港到海外,从地产到能源,采取了一连串的投资行动,引起全球市场的高度关注,有媒体甚至将之概括为“超人逆市投资策略”。

人退我进,人弃我取,在低潮期以低价入市,到高峰期再以高价脱手,这是李嘉诚积累财富屡战屡胜的招数。

“卖橙神话”是投资界至今仍津津乐道的经典个案。想当初,李嘉诚于1993年购入英国移动电话公司Rabbit“兔”,并易名为Orange(“橙”)时,不知多少业内人士嗤之以鼻。但在短短6年时间里,李嘉诚转手卖出“橙”,一夜之间赚了1180亿港元,令全球为之瞠目结舌。

“赫斯基”可以说是另外一个“橙”。1987年,“和黄”斥资收购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当时该公司日亏损500万港元。现在,该公司已成为“长和系”的一个“金手指”,日赚1500万港元,并成功在加拿大上市。不久前,曾传出有欧美公司欲收购该公司的股份。市场人士估计,如果“和黄”成功出售所持股份,至少能获利60亿港元。

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在香港上市,李嘉诚这一天就赚进120亿港元。李嘉诚在中行上市时,注资7.5亿美元,购入中行52亿股,折合每股1.1276港元,以上市首日3.4港元的收盘价计算,李嘉诚持有的中行股票在一天之内就实现了近120亿的账面盈利。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就已频频采取“逆市投资策略”。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的股权。该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制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于是组织反收购。李嘉诚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6年,李嘉诚决定在伦敦以私人出售方式,把香港电灯股份的10%脱手。当时,他的和记黄埔的董事经理马世民知道香港电灯公司不久就要宣布获得了丰厚的营业利润,建议李嘉诚等消息宣布之后再出售,获益更大,但李嘉诚不为所动,仍按原计划进行。马世民认为,“李嘉诚先生让投资者得到利润,同时也要注意建立公司的名誉,使日后的销售更加容易。”他对下属说:“李先生多赚点钱,在今日的环境中并不是件困难事,要维持好名誉,那才是主要的。”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李嘉诚成为这家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进军美国的一次浩大行动,是1990年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

在新加坡方面,万邦航运主席曹文锦,邀请香港巨富李嘉诚、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轩等赴星洲发展地产,成立新达城市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

近年来,李嘉诚积极进军电讯市场,尤其是发展第三代手机(3G)业务,其称霸全球之心世人皆知。李嘉诚在这方面的投资策略和对时机的把握,更显其“超人”的深厚功力。何时急流勇退,何时高歌猛进,颇耐人寻味。

2000年8月中旬,欧洲3G热潮如日中天之际,“和黄”已经成功投得重要的德国3G牌照。但是令全球电讯市场为之震动的是,李嘉诚迅即宣布放弃该牌照。事后的发展证明,这正是全球电讯业走向下坡路的一个拐点。

今非昔比,全球电讯业如今面临重重困难,在资本市场处处触礁,3G业务更是一片悲歌,李嘉诚却又意外地杀了个“回马枪”,出手还颇为豪绰。

在香港,“和黄”旗下的“和记电讯”与日本多科莫公司合作成立了“和记3G”公司,在10月初成功投得香港3G牌照,并声称未来2年投资30亿~40亿港元发展香港的3G网络。

在澳大利亚,“和记电讯(澳大利亚)”于2001年10月底宣布,把其第二代手机(2G)分销业务出售给新加坡电信旗下的澳大利亚电讯公司澳都斯(Optus)。该公司行政总裁指出,他们未来将专注发展3G业务。

在欧洲,“和黄”已经拥有英国、意大利等4国的3G牌照,尔后又把握部分欧洲电讯公司放弃3G牌照的机会,继续扩大其欧洲3G版图,以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另外,“和黄”趁着全球电讯股在“9·11事件”后回升,于2001年10月中旬减持“沃达丰”股份,获利近4.5亿港元。

有电讯业分析员指出,“和黄”这一系列举措的真正目的是未雨绸缪,提前整合资源,集中发展3G业务。

李嘉诚被香港传媒敬称为“超人”,其投资策略自然有众多过人之处。李嘉诚入市,往往被市场人士视为大市反弹的信号和标志,因为李嘉诚经历过多次经济低潮,对市场起伏有着异常敏锐的触觉。这次,他再度出击,极有可能是为迎接新的高峰埋下伏笔。

8.分散投资,化解风险

对于投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最保险的方法就是“鸡蛋分篮”。装鸡蛋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把所有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同样,分散投资也是如此,李嘉诚比较善长的是多方位,分散性投资。

“当大街上遍地都是鲜血的时候,就是你最好的投资时机。”这句李氏经典名言,当下又在内地酒店业和旅游业上演。

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楼市危言”甚嚣尘上。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却逆市而动,在内地完成了超过6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

如此“逢低吸纳”的操作,恰似30年前李嘉诚在香港地产界的创业史再版。而今稳重的李嘉诚更看重“分散投资”概念牌。多年的内地经营经验,让李嘉诚对内地投资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愿涉足政治的李嘉诚,利用众多的慈善活动建立起高大的社会形象和卓越的社会地位,在赢得了忠诚的合作伙伴的同时,也使企业的政府公关变得更有力。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长和系已经准备好大干一场。

继2001年投资100亿元开发的朝阳区东坝“CBD后花园”之后,长和系又花3.9亿元人民币获得上海古北新区1区14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分析李嘉诚在大陆房地产业的投资路线,可以看出,其从“中心”向“边缘”、从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向二线城市(成都、长春、武汉等)逐渐扩散的投资思路。并且,2006年3月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又完成了对首旅股份的收购,很有可能李嘉诚进一步收购首旅集团酒店资产,促进和黄介入内地庞大的酒店和商旅市场,迅速做大其内地酒店及旅游业务。

和黄旗下嘉云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6.576亿元,收购北京首旅股份(600258.SH)的69.14%股权,未来的首旅股份将以旅游景点资源及旅游地产为新的主营业务。

就港口网络建设方面,李嘉诚把内地港口业务视为未来投资的重中之重,珠江三角洲是“和黄”内地港口业务的根据地,“和黄”通过扩建厦门海沧港,入股宁波北仑港等,明显把战线北移,形成中国沿海的港口网络。日前正计划投资青岛,一举打破了其港口投资策略,即原来“上海以南的(港口)就做,上海以北的不做”的宗旨。

在通信业方面,电讯盈科宣布与中国电信共组合营公司,合营公司的总投资额约2亿元人民币,合营公司初期会集中拓展内地金融业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但不排除日后会进军其他行业。

在传媒业方面,tom、com旗下目前在大中国区拥有多项传媒业务,包括杂志、电台、网站、广告业等,在成功收购亚视股份后,李嘉诚的传媒王国更加庞大。

在生物科技方面,李嘉诚在成立长江生命科技的时候就曾经表示,生化科技会是集团未来重点发展的新环节。据悉长江实业已投入长科的金额达4.2亿港元,目前长科已注册专利的项目达40个。而未来几年,预计该项目投入资金将达10亿港元,而未来几年将增至数十亿甚至100亿港元,稍后还将以此为平台在内地大行收购、投资之举。

李嘉诚多方面的投资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财富。2005年,净赚了283亿港元。

2005年,频繁出手国内国外房地产市场的李嘉诚获得的回报自然不少。长实2005年物业销售营业额为129.04亿港元,同比虽下降了24%,但物业销售的利润仍达33.06亿港元,上升1.1倍。另外,在物业租赁业务上,长实也获得了9.01亿港元的利润,同比上升5.8%。而和黄2005年地产及酒店部门的收入总额为102.65亿港元,同比上升13%。

李嘉诚表示,集团目前所拥有的土地储备可发展680多万平方米物业,以住宅为主,其中94%在内地,5%在国外,1%在香港。2006年集团的物业销售收益主要会来自香港的几大住宅项目,也会有一些内地物业项目在年内完成。

2005年,仅是通过出售和记电讯国际19.3%权益、香港国际货柜码头20%权益以及中远国际货柜码头10%权益,和黄就入账251.17亿港元。

港口及相关服务部门在2005年也为和黄带来收入299.17亿港元。

在能源业务方面,和黄在2005年收入总额达102.45亿加元,同比上升21%,2006年石油等总产量持续增加。像在南海勘探到庞大天然气蕴藏量的消息,一下就刺激中国海洋石油及李嘉诚旗下加拿大赫斯基能源两家公司的股价急升,李嘉诚的个人财富,在一日之间至少增加逾30亿港元。李嘉诚私人持有赫斯基能源约36%股权,他控制的上市旗舰之一和黄,亦拥有相当的赫斯基股权。发现新气田的消息公布后,赫斯基15日晚开市后一度急升逾8.4%,高达每股68.54加元,市值增至约2020亿港元,李嘉诚单是其私人持股,账面即升值近57亿港元;尽管升幅其后收窄至约5%,李嘉诚身家仍然多了逾30亿港元。赫斯基能源日前宣布,在南海1500米深的海底发现天然气田,潜在天然气藏量可能高达4万~6万亿立方呎,是中国近海发现最大的气田之一,蕴藏量相当于中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的8%,若证实储量可以顺利全部生产,成为符合商业价值的天然气,以中国海洋石油(0883)去年的实现售价计,价值更高达1300亿元。

另外,零售部门也实现收入887.8亿港元,同比上升30%。2005年,和黄零售部门的店铺数目同比增加了49%,目前在36个市场经营着7100多家零售店。

不过,备受市场关注的3G业务还是没能让李嘉诚赚钱。

和黄旗下的3G集团在2005年未计利息支出、融资成本及税项前的亏损为268.8亿港元,股东应占亏损达251.57亿港元。目前,3G客户总人数超过1190万名。

李嘉诚的目标是在2007年3G业务实现盈利。对于众多内地银行即将赴港上市,李嘉诚则表示,有合适机会的话,会考虑投资内地金融机构。“因为我们目前的负债率维持在7.7%的低水平,现金及银行存款有83亿港元。”

被誉为“李超人”的李嘉诚,依旧没有考虑退休。“现在我60%的时间是花在集团公务上,40%的时间在私人基金的工作上,并没有淡出的打算。”

9.“超人”的理财秘诀

“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奋得来;30岁之后,机会的比率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打拼了50年,李嘉诚对成功的看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奋得来;30岁之后,机会的比率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理财致富也是如此,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赚的钱已经不重要,这时候反而是如何管钱比较重要。

李嘉诚一生都在为他的财富奋斗。在创业之初,他就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当他用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7000美元开设塑胶厂,并取名“长江”时,那种自豪感是可想而知的。别人问他为什么会给自己的企业取名“长江”,他解释说:“就是不要嫌弃细小河流,河水江流,可以成为长江。”

李嘉诚说,理财必须花费长久的时间,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理财者必须了解理财活动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暴发力。要想投资理财致富,你必须经过一段非常漫长时期的等待,才可以看出结果。如果一个人从现在开始,每年存1.4万元,每年将所存下的钱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只要保持平均20%的投资回报率,40年后财富会成长为1.0281亿元。

不过,李嘉诚也坦言,赚第二个1000万要比第一个100万简单容易得多。

10.塑造形象,打造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