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最能赚钱的九个人:享誉全球的九大富豪经商谋略
4106500000010

第10章 第二位华尔街股神——沃伦·巴菲特(4)

在1990年的时候,威尔法斯哥银行的纯利润为7.11亿美元,但1991年由于要提列呆账准备,只赚了2100万美元,1992年虽然达到2.83亿美元,但仍小于它前两年的盈利水平。反过来说,如果加上呆账准备金,那么该银行仍有每年赚进10亿美元的盈利能力。

巴菲特为伯克夏公司建立了一个理性购买模式,他认为:“加州银行所面对的第一个主要风险是地震,除了危及贷款者,也破坏了借款给他们的银行。它所面对的第二个主要风险是系统性的,包括一些企业萎缩的可能性或严重的财务恐慌,以致不论经营者多么精明地管理它,它几乎仍会危及每一个靠高负债运作的组织。”巴菲特觉得发生这两种重大风险的可能性不高,但他仍然认为:“市场最惧怕的莫过于西岸的不动产值将会下挫,因为房屋兴建过剩,而且会造成提供融资扩张的银行极大的损失。因为威尔法斯哥银行是不动产贷款的领导者,它被认为尤其容易因此受到伤害。”这将是一大风险。

巴菲特绝不是盲目的买进卖去,他计算出威尔法斯哥银行每年在支付平均3亿美元的贷款损失费用之后,仍赚进10亿美元的税前盈余。如果480亿美元贷款里,不只包括商业性的不动产放款,还包含了其他所有银行放款,其中10%是1991年的问题放款,并因此产生损失,包括利息损失,平均为放款本金的30%,则威尔法斯哥会达到损益平衡点。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威尔法斯哥一年没有赚钱,这种想法也不会令人沮丧。因为伯克夏收购或投资方案,是立足在该年未赚取分文,但预期未来它的股东权益可能成长20%的基础之上。

巴菲特力排众议,收购威尔法斯哥的股权,还有另一条理由是,他打赌卡尔·理查德不是愚蠢的银行家。巴菲特认为对于银行业来说,“有许多愚蠢的事是银行业者可以避免掉的,但它们却常常干下这些蠢事,例如高风险放贷。”所以,巴菲特又一次把赌注下在了经营者的品质上。查理·门杰也认为:“我们认为他们将会比别人更快、更好地解决定位问题。”

巴菲特的眼光没有错,1992年,他继续买进该银行股票,使持股增至630万股,占威尔法斯哥总股本的11.5%,然后又利用从联邦准备局拿到的清算超额准备金,再买进该银行股票,使持股增加到22%。1993年11月,伯克夏以每股介于106美元和110美元之间的价格继续买进该股票。至当年年底收盘,威尔法斯哥的股票已涨到137美元每股。

这场争议以巴菲特投资不断盈利的事实画上句号,也再一次强力地证明了他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是经得起考验的。即便是大多数人反对和风险降临,且几乎动摇人们信心的时候也是如此。

巴菲特赞赏卡尔·理查德,表明他挑选银行投资是挑选经营者最好的银行。他说:“我不想开始吹嘘威尔法斯哥的股票或任何事,我只是认为它是真正的好企业,有最好的经营者,价格也合理。通常就是这种情况,投资人可以赚得更多的钱。”

巴菲特的观点是,只有当优良的公司被不寻常的信息包围,导致股价被错误地评价的时候,才是真正大好的投资机会。

7.强大的耐心,总能笑在最后

巴菲特有一个说法,就是短于5年的投资是傻子的投资,因为企业的价值通常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充分体现,你能赚到的一点钱也通常被银行和税务局瓜分。同样,做大一个企业,也要有耐性。世界上只有20%的创业企业能坚持到5年以上,但通常坚持下来的企业都有很好的回报。

巴菲特的理论是:既然一个企业有内在价值,它就一定会体现出来,问题仅仅是时间。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预测出什么时间会有什么样的股价(事实上,巴菲特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市场股价预测。他惟一相信的是,也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就是对企业的了解),同样,企业业绩也时常上下起伏。所以我们不是像一般人一样,企业有点问题就急于放弃,稍有一些起色就得意忘形,而是长期地苦心经营,那么每个人都能取得经营上的成功。

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低于8年的。巴菲特曾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

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期股票节目,叫《十年陈股香》,讲述在股市上长期投资某一只股票成功的例子。不幸的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相反的例子。许多人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不妨算一个账,按巴菲特的持股时间低限,某只股票持股8年,买进卖出手续费是1.5%。如果在这8年中,每个月换股一次,支出1.5%的费用,一年12个月则支出费用18%,8年不算复利,静态支出也达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魔鬼往往在细节之中。

巴菲特就从不做这样的蠢事。他对美国运通的投资就足以体现他的这种投资风格。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巴菲特开始以其作为进行投资的对象。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运通曾爆发过著名的沙拉油丑闻案。事件起于当时运通公司证明它库存了大批沙拉油,但事实上没有沙拉油,它很快就负债数百万美元,股价猛跌了一半多。最善于瞄准问题股的巴菲特立即乘虚而入,以1300万美元购入该公司5%的股票。至20世纪90年代,伯克夏已拥有该公司10%的股份,总成本在14亿美元左右。

美国运通的业务共分3个部分:一是旅游及相关服务,就是从事美国运通卡和美国运通旅行支票,此业务占运通营业额的72%;二是运通财务咨询,包括财务规划、保险和投资产品,占公司营业额的22%。美国运通的财务咨询专家超过3600位,负责的资产达到1060亿美元,这个子公司因此成为美国最大的基金经理人之一;三是美国运通银行,它只占该公司营业额的5%,却是分布在全世界37个国家共78个营业场所的服务网的中心枢纽。

巴菲特一贯的观点,也是鉴别公司决策管理层是否负责任的方法就是,当一个公司所产生的多余现金大于营运所需时,将如何处置这笔资金。为此,巴菲特把经营管理者分为两类,一是对股东权益负责的,他将用资本余额增加股利分配或回购股本;二是盲从法人机构,花掉现金用来扩展其企业领地。巴菲特欣赏前者,而认为后者是很不幸的。美国运通1992年前的前任总经理詹姆斯·罗宾逊就是盲从法人机构,用多余现金收购同行业,结果在收购希尔逊—李曼公司时遇到了很大挫折。希尔逊—李曼公司不但没给以美国运通回报,还要靠运通不断注入资金才能维持营运。整体算下来,美国运通已投入希尔逊之中达40亿美元。詹姆斯·罗宾逊为此求助巴菲特,伯克夏购买了3亿美元的特别股,但直到运通公司变得理性时,巴菲特才成为普通股的股东。

1992年,哈维·戈勒继任总经理,他十分强调美国专利权和品牌价值。上任伊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强化旅游相关服务部门的品牌意识,重整希尔逊—李曼的资金结构,以便抛售。前后差不多用了两年时间,哈维·戈勒清算了美国运通的不良资产,恢复了公司的获利能力和股东权益报酬率。1992年,哈维·戈勒出售美国第一数据企业,使美国运通净赚了10亿美元以上;1993年,又将其资金管理部门——波士顿公司以15亿美元出售给美伦银行;不久,希尔逊—李曼公司也分割成两部分,卖掉了希尔逊公司零售业务账户,而李曼兄弟公司,在哈维·戈勒投入10亿美元以后,免税分配给了美国运通的股东。

1994年,旅游相关服务部门成为公司最有利润的部门,公司也誓言将美国运通卡建立为“世界上最有威信的服务品牌”,重视“美国运通”的无形资产,连IDS也改名为美国运通财务咨询。哈维·戈勒定下了美国运通公司的财务目标就是:每股盈余要求每年成长12%~15%,股东权益报酬率达到18%~20%。1994年9月,美国运通发布一项声明:宣布董事会授权管理阶层买回2000万股普通股。

巴菲特密切关注着美国运通的变化,早在夏天,他先将伯克夏持有的特别股转换成普通股,并开始收购更多的普通股。到年底,伯克夏已拥有了美国运通的2700万股,平均价为25美元每股。1995年春,美国运通又宣布回购流通在外的股票4000万股,此举高达流通在外总股数的8%。巴菲特也采取相应的行动,于1995年2月,又增持了该股2000万股,使伯克夏取得了近10%的美国运通的股权。

按保守的方法估计一下美国运通的成长率,大致可以这样看,1993年,通过出售子公司,至1994年底,该公司的盈余为14亿美元,哈维·戈勒确定公司的成长目标为12%~15%,假设未来10年能持续成长10%,第11年以后只剩5%的成长率,这肯定低于管理阶层自己的预估,再以10%来折现盈余,那么美国运通的实质价值为434亿美元,每股为78美元。按此计算,巴菲特是以美国运通实质价值的70%买入该公司,具有较大安全边际,这说明他投资并长期持有美国运通是正确的。

8.富有奇效的投资准则

巴菲特说“习惯就是力量。”

有许多巴菲特迷总希望能从巴菲特身上寻找致富秘经。2006年,中国步步高总裁段永平以62万美金竞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看来他真的是“饿”了。比尔·盖茨坦言,“基本上我也是一个巴菲特迷”。这个让微软总裁,乃至整个世界都为之着迷的,被誉为“投资之神”的人,他的投资理念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巴菲特的八大非常投资理念。

1.找出杰出的公司

巴菲特的第一个投资原则是“找出杰出的公司”。这个原则是基于这样一个常识:一个管理者经营有方、可以信赖的公司,它的内在价值一定会体现在股价上。

所以投资者的任务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在无数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管理者。

把这条原则用于商业投资上面,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像大部分人买股票一样,抓着一切可能的市场机会,而是耐心、细致地寻找出自己最杰出的市场机会,然后苦心经营。抓住每一个机会都需要付出代价,就像买了一种股票之后你就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其他股票一样。只不过有一些大的机会才是值得你投资的。

2.巴菲特的第二个原则是“少就是多”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他认为只要有3家公司的股票就够了。他的理由同样是基于一个常识:买的股票越多,你越可能购入一些你对之一无所知的企业。

通常你对企业的了解越多,你对一家企业的关注越深,你的风险越低,收益就越好。应用到商业投资上,就是要集中和专注于少数几个自己认为最优势的领域,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以求降低风险。实际上,我们看到许多企业依靠专注取得第一桶金之后,又把这些挣到的钱浪费在多元化的领域,最后又回到了起点。

3.巴菲特的第三个原则是“押大赌注于高概率事件上”

当你坚信遇到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好机会时,惟一正确的做法是大举投资。这也同样基于一个常识:当一件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时,你投入越多,回报越大。

相信优秀的企业家都具备这样的素质,就是看准了方向之后,会集中自己的力量取得突破,而不是照常人的思维分散自己的资源以求保险。做企业家是要有知而后行的胆量的。

4.“稳中求胜”,这是巴菲特投资的最为基本的一个准则

巴菲特这样告诫投资者:“选择少数几种可以长期产生高于平均效益的股票,并将你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求胜。”这也是巴菲特的集中投资思想。

我们看到一些企业都是选择了一些有前景的领域,集中资源、长期坚持不懈经营的结果。管理其实很简单,就像巴菲特对待投资一样。

5.简单、传统、容易

在别人的眼里,股市是个风险之地,但在巴菲特看来,股市没有风险,“我很重视确定性,如果你这样做了,风险因素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股市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人人都可以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巴菲特还说,“投资的决定可用6个字来概括:简单、传统、容易。”

6.永远不许失败

当然,巴菲特没有心情侃侃而谈投资秘诀了。巴菲特说投资的原则其实很简单,第一条,不许失败;第二条,永远记住第一条。

7.“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

“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巴菲特最近在其旗舰上市公司的年报里,引用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这句谚语,再次阐述了他的投资理念。在他看来,黄金白银最实际,把钱押在没有盈利的网络公司上,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发财梦。

早在两年前,巴菲特就预言技术网络泡沫将破裂。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反映技术股走势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持续下泻,许多华尔街的投资商身价一落千丈,但始终坚持投资在保险、零售等旧经济公司的巴菲特,他控制的上市公司则逆势而上,大赚33亿美元!

8.当股市猛涨的时候要保持距离

巴菲特是一个长期投资家,他的爱好就是寻找可靠的股票,把它尽可能便宜地买进,尽可能长久地保存,然后坐看它的价值一天天地增长。

1969年,美国各方面的情况都很好,经济持续增长,股市上扬。但巴菲特认为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他的教条之一就是当股市猛涨的时候要保持距离。他退缩了,再也找不到想要买的股票。于是他决定清算自己的公司,把属于每个股东的股份都还给他们。他决定休息一段时间,等待股市下跌。

果然,到20世纪70年代初,股市开始动荡,华尔街大公司的股票一个接一个迅速下跌。这时候,巴菲特开始出击。他新建了伯克夏公司,并使它在几年之内,成为可口可乐、吉列、《美国快报》、迪斯尼、《华盛顿邮报》等众多美国知名企业的主要股东。

9.无为而治,依靠直觉来经营

巴菲特就像是一个甩手掌柜,不用电脑,挥一挥手就让手下的经理们自行其是,但他却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数十年来巴菲特一直依靠敏感的直觉来经营他的伯克夏·哈撒韦公司。

观察一下巴菲特在这家市值达1360亿美元的投资大本营里的工作情况,你眼中所见与其他大型金融机构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巴菲特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那间没有电脑的办公室里。他迅速地作出投资决策,省去了例行的决策会议以及顾问们建言献策的程序,他摒弃了常规惯例,也不要求手下的经理们经常向他汇报工作。但他偶尔也会给自己的经纪商打电话,下达动辄上亿美元的股票交易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