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东欧]三大教学方法原理原则与教学论著选读
4055500000006

第6章 沙塔洛夫教学法与师生合作(3)

对优等生,不要一味批评他们“傲气”,因为在傲气中潜藏着某些积极因素。但是必须制止他们突出个人的行为,帮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同时也理解自尊的真正含义;既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又要教育他们乐于支持别人的积极性,要鼓励他们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把关心别人的进步视为自己的责任。要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共同感到集体的温暖,不能在纠正一种偏差时让这些学生感到压抑,而纠正另一种偏差时又让那些学生感到委屈,学习是一种集体活动的过程,要极力培养马卡连柯反复谈到的那种集体中各个成员应有的相互关系。使优等生乐于助人,关心同志,也要使后进生乐于接受帮助,尊重别人的劳动。沙塔洛夫认为,在培养这种品质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出要求,只要教师的要求里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学生是能够接受的。我们将看到每个孩子都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而忠实的合作者。

对后进生,无论如何不能听其自流,不能对他们进行无休止的斥责,要以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善意的帮助绝不会遭到拒绝,经过耐心帮助仍无所作为的学生也是罕见的。教师的善意帮助,教学的量力性原则,日益提高的成绩以及其它许多教育教学措施,是促成学生转变的诸多因素。但这些因素中,“教师的善意”最为重要。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分析情况,弄清造成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由于偶然的失误,还是由于长期荒废?是由于一时懒散,还是由于天资太差?是由于家庭条件不好,还是由于教师关心不够?有了情况,有了分析,也就有了办法。轻率地认定一个学生不可救药,不是科学的态度,也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思想教育。教师采取的每一个措施,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以及对他们尚不稳定的品质可能产生的影响。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不容易,培养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帮助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将更难。越是需要帮助的孩子,敏感性越强,对别人的态度反应越大。有伤其体面的举止,即使对方发于至诚也未必奏效。因此,任何时候对孩子的自尊感都要倍加爱护。当女孩子羞得涨红了脸、男孩子难为得低下了头时,这就是孩子们的强烈自尊感要求教师“适可而止”的信号。不理睬这一信号,将导致抵触或反抗。激烈的教育手段常常带来不良后果,善意的诱导则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教育的成功与否,不是由动机而是由效果来检验的。哪怕教师出于绝对善意而操之过急,也会带来不快。十多岁的孩子尚缺乏明确的是非标准,支配其行为的往往是感情而不是理智。

他们可能为自己心爱的老师而奋进,也可能为自己感情受到挫伤而暂时或长久地放弃某门学科。他们不懂得那么多成人心理,他们在全班面前自觉无地可容时无暇去判断教师是善意还是恶意,为了保护自己小小的尊严而产生越轨行为是完全可能的。一旦越轨,进行斥责则很难见效,因为学生此刻更需要谅解。当学生为自己的莽撞而内疚时,让他平静之后再进行教育,事情会好办得多。教师是教育者,他们的行为则不能受感情而应受理智支配。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冲动对冲动,以高压对蛮横;任何时候都应把对学生的教育控制在学生感情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教师的善意,就会为使他们接受课外辅导和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所组织的互助活动创造较为和谐的气氛,就会避免出现新的后进生。

沙塔洛夫希望教师不要过高地要求孩子。他恳切地指出:“孩子永远是孩子,这一点不但要时时刻刻记在心里,而且要每一秒钟都记着它,并以此作为检查自己的每一行动的准则。”这就是说,教师应该研究孩子的心理,并使自己的行为适应于这种心理,既要引导,又不可强求,既要照顾其心理特征,又不可任意迁就。要把对学生的爱凝结在每一次的普通谈话之中,把真诚的感情注入每一个需要温暖的孩子心里。绝不能露出嫌弃的神色,也不可使用让学生听了感到委屈的语调。自己这样做,还要求班里的同学(尤其是优等生)也这样做。

坚持下去,学生的感情就会发生某种变化,较差的学生也会开始有勇气冒冒险,试着和班上最好的学生一样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论断,甚至还能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当然不能因此认为在新的环境中,那些过去一言不发的学生会忽然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放出闪光的思想,但是在他们怯生生的尝试中,在他们大量的错误中,已经有了思想,如果再给予一定的鼓励,他们就可能展现出较高的才能。

但是,教师不是完人,在教育过程中有所不慎是难于避免的,关键是出现了问题之后是责备学生还是要求自己,是使学生忍气吞声还是为之解除重负,是使学生作出牺牲还是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沙塔洛夫教育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善于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他说:“有一种意见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是道歉,简直难到了令人痛苦的程度,这是不对的。如果你诚实而勇敢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使另一个人承受了压力,那末,更没有比丢掉包袱向那个人赔礼道歉更能感到幸福的了。如果对方是你的学生,那就更应该这样做。”这是沙塔洛夫从自己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真理。坚持这一条真理,才能坚持能把每一个学生教好这一条信念。如果为了教师的所谓尊严,今天以这个原因把一个学生排除于实验班之外,明天又以那个原因把另一个学生排除于实验班之外,纵使全班最终获得了较高的总分,也不会使实验具有普通意义。沙塔洛夫认为,实验成功的重要标志是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即使有一个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遭淘汰,也不能说实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他希望每一个教师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记住苏霍姆林斯基如下的一句名言是有帮助的:

“任何时候都不要做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这个孩子什么也学不好,这是他命中注定的。一年、二年、三年,某一门课程他确实可能学不好,但是总有一天他会学好的。思想就好比不断汲取生命浆汁的花朵。让我们往根部灌注浆汁,让花朵冲着太阳,花儿是一定会开放的。让我们教会孩子用脑子想,让我们使孩子能接触到思想的第一个源泉--周围世界让我们把人生最大的快乐--认识的快乐交给孩子们吧!”

沙塔洛夫正是这样,以自己生命的浆汁,浇灌着将使苏维埃变得更加美丽的鲜艳的花朵,结出了合作教育的硕果,受到了苏联教育界的高度评价。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B·B·达维夫多赞扬沙塔洛夫“正在把那些孕育在教育学、心理学中,但尚未成熟的思想融于自己的思想中”,“找到了一把能够解决当代教育工作中最尖锐、最棘手的问题的钥匙”,是“先进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证明”。

目前,苏联各种类型的学校,包括高等学校、普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军事学校采用新教学法者日有所增,参加实验的教师们说,新教学法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对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愉快。“对学生来说,愉快的是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能解出以前力所难及的习题,那些过去连碰也不敢碰一碰的习题而今已不在话下;对老师来说,最大的愉快在于能听到学生有条不紊地回答问题,在于看到学生对学习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合作教育思想已得到日益广泛的承认。苏联中央电视台于1986年9月专题播发了沙塔洛夫的电视讲话,10月,苏联《教师报》特邀沙塔洛夫、阿莫纳什维利等七位教育革新家进行座谈,并发表了题为《合作教育家》的长篇文章,把革新家们的共同创造上升到教育科学的高度,向全苏教师宣告了他们在长期教育实验中获得的教育真理。为了祝贺沙塔洛夫的60寿辰,表彰他对教育所作的特殊贡献,苏联教育部和全苏普教、高教、科研机关职工会还授予了这位现代教育家以克鲁普斯卡娅奖章。

尽管沙塔洛夫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是他仍不停地在合作教育的改革中继续总结经验,不断有所创新。我们在借鉴沙塔洛夫教学法的时候,也应具有这种创新精神。在深入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密切地联系我国的教育实际,使“教”与“学”两种活动达到真正的统一,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双方都感到愉快的劳动。

“我们的明天将如何,完全系于我们今天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这就是合作教育学对教育与未来所作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