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东欧]三大教学方法原理原则与教学论著选读
4055500000005

第5章 沙塔洛夫教学法与师生合作(2)

2.改“布置”作业为“推荐”作业强求以同一标准让水平不同的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这里面就存在着某种强制成分。如果把一个班的学生划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不论以哪一部分人的水平为标准留家庭作业,其余两部分人都未必满意。因此,沙塔洛夫主张改“布置”作业为“推荐”作业。

“布置”作业带有强制性。会与不会都必须完成,会多会少都必须全部完成,这就不得不迫使能力差的学生承受一定的压力,甚至在压力下弄虚作假。“推荐”作业则不然。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推荐若干题目由学生选作,题目的难易、多少由学生自定,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有一定灵活性。学生的心情是轻松的,没有必要采取搪塞态度而能比较自觉地完成作业。

这种做法,绝非名称的更迭。任何形式主义的东西都无助于教学改革,只有教学思想上的真正转变才能产生积极效果。“布置”作业,从布置之时开始,教师就等于把全部问题交给了学生,若有困难也由他们各自解决,从而使两极差距日益扩大。而“推荐”作业则不然,它以合作教育思想为指导,力求使每一学生在不感到负担的情况下完成或超额完成大纲所规定的作业量。目的在于减轻压力、培养兴趣、促进自觉、提高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完成从外部监督到内部监督的过渡,最后形成这样一个习惯:离开老师也能自觉行动,离开检查也能准确完成作业。因此,“推荐”作业,绝不是推而了之,撒手不管,相反它在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都有老师的明确指导。

“推荐”作业之前,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做一些经过精选的范题。这些范题不是最难的,也不是最容易的。这些题目会做了,就为完成推荐作业提供了可能性。沙塔洛夫把这些精选的题目比喻为“小岛”,把学生引上这样的“小岛”就会使他们感到有了立足点,可以向不同方向驶去,连续演算也不会感到疲劳。正如加拿大精神病理学家冈斯·谢尔耶所作心理学实验得到的证实那样:学生的极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的失望和失败造成的,如果能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作业难度再大,他们也能克服困难,把平素望而生畏的习题正确地解出来。一旦获得了成功,他们便会发现原来自己身上也蕴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

当学生演题兴趣高涨时,再为他们编纂两种习题集由他们选做。

第一类集子中的全部习题是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完成,也必须完成的,完成了这些习题就达到了大纲所规定的标准;第二类集子的习题则是专门为那些对该科有特殊兴趣的学生所编,其难度相当于奥林匹克的题目。这样就使优等生不受约束,使其余学生得到普遍提高。

如果演题时遇到困难,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提醒他们再三再四地去追寻线索,思考问题,启发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机械步骤。要使学生懂得,这是内在纪律的基础,这种态度的培养,不仅有助于解题,而且有助于做一切事情。这就既培养了学生严肃的生活态度、又教给了他们进行思维的方法。

有的题一时解不出来,也不能施加压力,缓交几天也是可以的。

因为,推荐作业的出发点在于消除顾虑,让学习成为学习自觉的行为。如果缓期以后还解不出来,那就值得教师深思了。要知道,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于题目里包含着过去从来没有见过,或是曾见过实则未曾弄清的概念。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显然由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样,学生就能愉快地越过障碍,始终保持旺盛的情绪,自觉地、成倍或成数倍地完成作业。求知欲和力求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为每个人所固有,战胜困难力争向前的精神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在对某件事情发生兴趣时,这种固有的天性就容易得到反映。当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解题方法,保证解题总能获得成功时,当他们感到完成作业不是应付差事,而是一种内在需要时,他们就能在学习中享受到真正的欢乐。合作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寻求一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这种欢乐的途径。心理学家们认为,如果能使学生摆脱“不得已而为之”的烦恼,做习题就会有如动脑筋做益智游戏、破谜语、玩跳棋和分析棋局一样感到愉快。到了那个时候,师生关系就会分外融洽,任何难题都将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3.使分数由压力变为动力传统教学法对学生来说,提问不过关、作业完不成、考试不及格都会感到压力,换句话说,在任何情况下,不好的分数都会对学生形成压力,以致使他们担惊受怕。沙塔洛夫对此寄予极大的同情,他呼吁教师帮助学生摆脱这种惊恐状态。他说,分数这种怪物曾经吓唬过我们的父辈,吓唬过我们自己,现在我们再不能用它来吓唬我们的孩子了!为了解除孩子们的万般苦恼,他主张彻底改变评分制度。

沙塔洛夫深刻地指出,一成不变的评分制度是一种精神桎梏。

开学之初出现的一个2分,不仅会在学生的期中总成绩上罩上一层阴影,甚至期末和学年的评定也会受影响。学生一旦得了2分,这个2分就会在整整一个学期中跟随着他。再加上某些教师在评分时的成见,或以分数作为对学生进行惩罚的工具,更使学生不堪其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在摔倒之后爬起来继续前进,而多数人则只能把2分看作是自己缺乏某种才能的客观反映。由此而产生的压抑感压得学生抬不起头,更无从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凡此种种不知道摧残了多少孩子的心灵!沙塔洛夫严肃地指出,分数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教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应该使每一次记分起到它应有的教育作用,引起学生良好的反响;如果因评分不当而使学生产生或增加了对学习的畏难情绪,评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意义。为此,他主张在评分之前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把评分标准交给学生让其自己主宰自己,允许学生在弥补了自己的知识缺陷之后随时改正分数,使学生在每一天每节课都能看到从头开始的希望。

让学生满怀希望去迎接未来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因素。它能使学生增强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还能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因此沙塔洛夫主张建立相应的制度,使学生随时改变分数的愿望得以实现。教师在记分时,只有5分才用钢笔填写,这意味着合格了,不需再改动了。2分、3分、4分都用铅笔暂记下来,这就是告诉学生:

你的回答还有缺陷,分数不是最后确定,只要做好准备,复查合格,就按现有水平重新评定。这种做法对学生鼓舞很大,谁也不愿轻易放弃能够改正分数的机会。有不会的地方,他们还能主动请人帮助,这就逐渐使他们养成了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习惯,使分数不再成为压力,而成为促使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

(三)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实行师生合作的思想基础

如果说“纲要信号”是沙塔洛夫教学法的核心,那末“把每一个学生教好”就是这一教学法的思想基础。“在普及中学教育中,教师的职责是教好所有孩子”,使“所有儿童都毫无例外地、顺利地完成中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这是沙塔洛夫为新教学法提出的明确任务。

他认为,这是普遍中学教育对苏联学校提出的期望,实现这一期望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忽视了任何一部分学生都很难完成这一使命,只有着眼于全体,对各类学生的特点加以研究,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必要的工作,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