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4052700000041

第41章 关于经济社会形势分析(1)

《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丛书》

总序

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是继全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之后,又一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协调的大型社会调查研究项目。进行这项大规模调查研究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加深对我国国情的认识,特别是为了更加深刻对我国现阶段农民仍占总人口70%的农村社会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1988年初,****中央宣传领导小组提出,为了拓宽拓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要进行国情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接受承担了这项工作,指派专业人员进行策划、拟订开展国情调查的方案,并于1988年4月在全国社科院长联席会议上,向全国社会科学界发出了“开展县情市情调查”的倡议,得到了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校、高校和政策研究机构的响应和支持,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的资助,被列为“七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后又列为“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从此,此项大规模的国情调查就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起来。

1988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选定了41个县市作为国情调查的第一批调查点。8月在郑州召开了首次国情调查协调会议,会议主题是讨论如何开展此项调查,怎样选点,怎样调查和调查的内容、调查方法,以及调查专着写什么,如何写等问题。经过与会代表的热烈争论,已确定,国情丛书的编写方针是,以描述一个县(市)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为主的学术资料性专着。会议还讨论制定了统一的县、市情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并正式确定了41个县(市)作为第一批调查点。自此这项大型的全国规模的国情调查在全国各地正式开展起来。

1989年5月24~25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二次国情调查协调会议。会议是在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开的,由当时中国社科院分管政法社会学片的副院长郑必坚同志主持,这项重点课题也由他来牵头主持。这次会议集中讨论了本次国情调查成果的整理、写作问题,与会者结合先期调查的《定州卷》等初稿,进行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确定,国情丛书的编写方针是,以描述一个县(市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为主的学术资料性专着。实事求是,以描述为主,要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和保存价值。会议还决定,本丛书正式定名为《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

1990年8月在北京西部青龙桥军事科学院招待所召开了第三次国情调查协调会议。出席这次会议有总编委的主要成员和各地分课题组的负责人共80余人。会前中国社科院党组决定了总编委会的组成人员,主编丁伟志,副主编陆学艺、石磊、何秉孟、李兰亭,何秉孟和谢曙光为正副秘书长。经过多方协商,丛书由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出版,出版社总编辑梅益等领导同志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于1991年成立以谢曙光同志为主任的中国国情丛书编辑部,专门从事于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该编辑部后来成为总编委会事实上的日常办事机构。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如何定稿。丁伟志同志在会上提出了这套丛书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要坚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从实地调查到写作、定稿都要贯彻真实、准确、全面、深刻的方针,并为此作了详细的阐述。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赞成这个方针,认为这是实现这项大型经济社会调查既定目标的保证,也是检验每项调查,每本书稿的标准。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会议还确定,各地的书稿定稿后,先送总编委会,由总编委指定专家进行审阅,通过后再交出版社编辑出版。本次会议还就第二批调查点的布点问题作了认真部署。

青龙桥会议以后,各课题组对初稿按总编委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的修改,第一批书稿陆续送到北京。经何秉孟同志为首的专家审稿组的认真审阅,丛书编辑部编辑加工,第一本《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调查·定州卷》在1991年4月正式出版。

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李景汉教授曾写过《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定州卷则是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特别是1949年以后40多年的经济社会的变迁状况。

1991年4月,总编委会在河北省香河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工作站召开了第四次国情调查协调会议(其实,国情调查的第二批点21个县市的调查已在各地展开)。会上总结了国情调查3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对第一批点还未定稿的几个县市作了如何扫尾的安排,对第二批点的调查和写作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特别强调从第二批点开始,都要求对城乡居民进行500~700户的问卷调查,今后问卷由总编委统一印制,抽样、调查方法由总编委数据组统一规定。经过大家讨论,认为强调县市调查要有居民家庭问卷调查,这是使本项调查更加科学规范,并能获得更深层第一手资料的保证。大家一致同意,从第二批调查点起,没有城乡居民家庭问卷调查及其数据分析的,不能通过评审和出版。

1991年9月总编委在中国社科院报告厅举行了《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定州卷、兴山卷、诸城卷、海林卷、常熟卷首批5卷成果发布会。丛书总编委顾问******、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国光、着名学者陈翰笙等专家学者与上述5卷的主编和调查点的党政负责同志共百余人出席了会议。着名经济学家董辅秖、文献专家孙越生等学者对丛书首批成果作了评述。专家们对这项大型社会调查首批出版的成果都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从此,这套丛书就在国内国外公开发行。

1993年7月,总编委员会在中央党校召开了第六次国情调查协调会议。在会前,考虑到此项国情调查已经进行了五年,各地涌现了一批从事此项调查的专业骨干,他们都有继续长期进行国情调查,并做进一步研究的希望和要求。为了便于交流和研讨问题,经过酝酿并得到中国社科院的批准,决定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研究中心,由陆学艺任主任、何秉孟、谢寿光为副主任,北京和各地的一部分专家(多数是从事此项调查的)为研究员,聘请丁伟志、邢贲思为顾问。在协调会议期间国情调研中心举行了成立大会。此次协调会主要是研究讨论并解决前三批点调研、写作中的问题。考虑到前两批点,调查已经完成,但由于研究分析和写作、统稿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卷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有连续三次退回修改的),而调查的材料已有3~4年了,所以会议要求,第一、二批点未完成写作任务的,都要求再做新的调查,要把近几年的变化写进去。会议还布置了第四批点的调查。

到1994年,有约50个县市完成了调研和写作,出版了余卷。就全国范围说,布点工作已经结束,但各地的课题组仍在继续进行调研和写稿工作。开始时总编委会商定,每个省市自治区根据人口区划的不同,部署2~5个调查点,要求选取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类型(山区、丘陵、平原等)和有各种代表性的县市,以求全面、准确的反映整体国情。1994年以后,总编委会根据各地调研的实际情况,又陆续批准了一些新的调查点以求填平补齐,使布点尽可能达到合理。另外还有一些是由于丛书出版以后,社会反响很好,有些市、县的领导主动要求列为调查点,如新疆的吐鲁番市、广东的珠海市等,总编委会根据总的布局平衡,也批准了一些新点,所以到最后全国一共布点个。

1994年以后,总编委会的几位同志曾先后到湖北、新疆、广西、辽宁、山东、广东、云南等省区,同当地社科院、党校的同志一起走访了这些省区被调查点县市的领导和干部,听取他们对丛书的意见,也参加一部分书稿的评审会或出版后的发布会。

各地对本丛书调研和写作、出版都很重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不少卷被当地评为社会科学优秀着作,得了奖。

从1988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酝酿组织这项大型国情调查时起,直到1998年10月到最后一卷出版,历时10年零8个月,终于完成了这项国情调查任务,这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进行的少数几次大规模经济社会调查之一。先后共出版了卷,总数4000多万字。后来,经过总编委的国情丛书编辑部的同志开会评议、协商从中减去了4本。所以,最后送交全国社会科学基金会作为最终成果的是100本。当时预定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对100个县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调查,对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从多种角度,各个层面来提供第一手的真实准确的资料和数据,以便进一步摸准摸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拓宽加深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

现在可以说,这个目标是基本实现了。这100本国情丛书,每一本都是以描述一个县(或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状况为主的学术资料性专着。它既可以作为制定政策的发展战略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全面研究基本国情或研究社会科学某一方面专题的资料,亦可作为进行国情教育的基础参考书,所以这套丛书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科学研究价值。因为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真实记录了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种类型,各种发展水平的100个县(市)的发展轨迹,这些资料来之不易十分珍贵,所以这套丛书又具有保存价值,历史愈悠久,其价值愈可贵。

国情丛书出版以后,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欢迎,认为这是社会科学界的一项很重要的学术资料基本建设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广东省社科院的一位领导说,将来这套丛书的数据和资料能培养一大批博士、硕士出来。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也很欣赏,诸城市委的领导,在读了《诸城卷》之后,认为这部书是诸城的百科全书,应该是诸城干部特别是市委市府的领导干部必读的书,对熟悉市情做好工作,以及对外交流都很有意义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建院二十周年,评选建院以来优秀成果时,给《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颁发了特别荣誉奖。

国情丛书总编委会原来有个设想,在100个县市情调查告一段落以后,要组织相应的课题组,对这100个县市调查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分门别类,进行纵向的专题研究,写出如农业、工业、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专题研究专着,最后进行综合研究,写出集大成的国情分析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启动过几项专题研究,但因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此项研究计划并没有付诸实施,这是美中不足的一个方面,有待以后来弥补。

1996年当百县市调查基本告一段落的时候,课题组内外的一部分专家提出,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学术成果对认识国情有很重要的价值。但一个县市,上千、几千平方公里,几十万、上百万人口,所以,对县市经济社会的调查,总体上属于中观层次的调查,对农村基层情况的调查还是比较少。而中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大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改革,这20年,农民变化最大,农村基层社会变化最深刻,这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命运的基础,是弄清国情必不可少的。

如能在百县市调查的基础上,再做100个村的调查,从微观层次上对这些村、乃至村里的每个农户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状况加以调查,经过分析,全面系统地加以描述,形成村户调查的着作,这就更有意义了。百村调查是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的姐妹篇,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将相得益彰,对加深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更加完整了。这个建议,总编委的几位同志经过几次研究,认为这个意见很好,而且很及时。于是做了两件工作:一是组织一个课题组,到河北省三河市行仁庄进行试点调查,形成村的调查提纲、调查问卷和写作方案,为将来开展此项调查做准备;二是在1997年7月写出了《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课题报告,向国家社科基金会申请立项,但因为此时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课题都已在1996年评审结束,立项时间已过不好再单独立项。后来经过总编会同国家社科基金会反复协商基金会考虑到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课题组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考虑到再做一次百村调查是百县市国情调查的继续,很有必要。所以于1998年10月特殊批准了百村经济社会调查补列为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并专门下批文确认,批文为号。

“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立项后,就受到各地社会科学界,特别是原来进行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的单位和专业工作者们的欢迎。至今已经有30多个单位组织了课题组,并陆续选点、进点开展了村情的调查。

“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目的,同样还是为了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特别是要对我国农村、农民、农业的现状和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至今仍不失为至理名言。现阶段的农民的境况到底怎样?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特别是他们将来会怎样变化?中国的农村将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地区的状况是不同的,我们要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的调查研究,来描述反映中国50年来农村、农业、农民变化的状况。

行政村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地域单元也是构成中国农村社会最基础层次的政治单元。8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实行了村民自治。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村长和委员,组成村民自治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十多年来,中国的村民自治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造就了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所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称赞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又一个伟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