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4052700000028

第28章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当前县乡财政体制需要重新调整(16)

党的“******”明确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重点指出“为实践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国人民,正是按照党的“******”决议的精神,实践与解决上述在发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实在在地着手解决上述党的“******”指出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农”问题、贫富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问题、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不协调的问题、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问题等等,着力解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问题,使之达到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述一些问题就出现了,就曾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被提出来过。大会之后,党和政府投入了很大力量,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不仅没有解决,有的还越来越严重了,例如,这些年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逐渐在扩大,这些问题都是涉及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大问题。早年设想,把经济搞上去了,蛋糕做大了,就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了。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很快、很好,而这些差别非但没有缩小,而是逐渐扩大了。此外,就业形势、资源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这不能不使我们反思以往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问题,也就是需要反思我们的指导思想——发展观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是对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教训总结的结果

二次大战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实行过“先增长,后分配”的发展战略,实践的结果,相当一部分国家连经济也没有搞上去,长期陷在贫困混乱的恶性循环中;有不少国家经济搞上去了,但产业结构畸形、城乡关系紧张、贫富差距悬殊、大多数民众没有受益,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社会事业落后,社会问题丛生,各种矛盾重重,形成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尴尬局面。

实践是最能教育人的,60~70年代,单纯经济增长在不少发展中国家遭受挫折,使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使社会全面进步,并不能必然消除失业和贫困,于是一些新的发展观就陆续被提出来了。1976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基本需求战略”,20世纪8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来了;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明确指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新发展观的共同特点就是改变了原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而把充分就业、公平分配,注重人的发展,强调提高生活质量,消除贫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作为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当然,多数发展中国家尽管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并为社会接受了,但由于存在很多的政治、社会等原因,发展并不顺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是总结了国际社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吸纳了国际上一些进步学者的研究成果,是适应世界潮流的。

3.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催生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地区差距扩大、环境资源问题严重,这些问题在党的“******”提出来了。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解决“三农”问题,但还没有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提到理论总结的高度,提高到发展观的层面。

2003年春天,“非典”突然袭击,虽然主要只发生在广东、北京和华北一带,前后也只有两个多月,但正常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被打乱,一些行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人心惶惶。政府担心“非典”向农村传播,那里缺医少药,没有什么防治体系一旦传入,后果不堪设想。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及时下达了抗击“非典”的******,群抗群防,终于战胜了疫情,抗过了这一劫。世界卫生组织于6月解除了对中国的禁令。

“非典”的突袭是一次特殊而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痛定思痛,教训是深刻的。“非典”反映了我国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严重疏漏,引发了全社会对深层次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2003年6月17日,******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说:“一个民族在危难中可比平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道理,学到更多的科学。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将在民族进步中获得补偿。”也就在这个会上,他提出了今后中国的发展要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后******总理又多次强调要实现这几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他说,现在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样不平衡,会摔跤的。

2003年8月底,胡****同志到江西视察,9月3日,在江西省干部会上说:“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2003年9月******同志在一次工作会议上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会还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今后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至此,一个新的、完整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成为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古人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非典”的肆虐本来是坏事,我们党善于总结、应对突发事件,从中吸取了教训,使坏事变成了好事。可以说,确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最大的成就之一。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所谓发展观是关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发展的本质、内涵、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是决定这个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本观念,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不仅是思想理论观念的更新,而且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说是思想上的一大飞跃,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表现,正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导致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实施,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科学发展观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有继承的方面,有转变的方面,有改正的方面,也有发展的方面,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科学发展观称为新的发展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命题,也是西方哲学命题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等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质,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理解以人为本要明确以下三点①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不能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若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忘了人民,就会陷入为了增长而增长的GDP崇拜的斜路上去。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的加快发展速度也是对的,但当提高GDP的速度与人的全面发展发生了矛盾时,就要作相应的调整。如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润,追求经济增长,不顾工人的健康,不顾安全,事故增多了有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高速度,不顾国情、不能增加就业,这样的做法就值得研究,就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

②是以民为本,还是以官为本。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要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民政府的宗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是由人民授权、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的法人机构。这些年来,人民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处理得不够正常,干部与人民的关系不够正常,没有摆正位子,许多事情不是人民做主,而是为人民做主。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点:一是干部队伍膨胀。改革初期,各级干部1800多万,现在超过4000多万,其中公务员500多万,村里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还有三四百万人。几次精简机构,结果是越精简越庞大,越精简官越多,恶性循环。二是权力太大。经济权、文化权、垄断权、占有权、处分权。一日为官、终身受用,所以想当官的人越来越多。三是干部缺少监督机制,特别是对第一把手的监督还很不够。

③是要谋全体人民的利益,还是谋少数人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以前,经济发展了,绝大多数人都得到了利益,人民生活改善了。虽然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不同,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一部分人生活改善得更快了而一部分人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还绝对地下降了。如农民自1997年以后不仅收入增长减缓了,其中62%的人是停滞的,还有的是减少了。又如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改制,实行减员增效,大批工人下岗,约有3000万人下岗,有几百万人至今没有再就业,收入减少了,虽然这是必要的,是改革的阵痛,是社会改革的成本,但是不能都要这些人来承担。近两年还有约4000万被征地的农民以及城市中数百万被拆迁的居民,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以人为本,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本;“三个代表”思想最主要的就是要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当前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要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这样的小康社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往的发展有不全面,不协调的方面,强调发展经济这方面,而忽略了社会发展方面和其他方面。具体地说①经济结构调整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地调整。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城市化还处于初期阶段年的城市化率为39.09%,比世界平均水平48%低10个百分点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再如产业结构,2002年我国三次产业占GDP总量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14.5%,第二产业51.8%,第三产业33.7%。而就业结构则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21.4%,第三产业28.6%,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很不协调。

②经济增长了,社会事业并没有相应的发展。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却都相对滞后。以教育为例,50多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做得不错,文盲率由建国初期的80%下降到2002年的8.72%,但是文盲的绝对数仍然高达8500万人,在全球仅次于印度,这些文盲90%分布在农村,其中又有一半分布在西部地区(新华社北京2002年9月7日),所以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的任务仍然很重。

而且,我们的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很不理想,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只有360万人,适龄青年的毛入学率只有6.7%,1999年后,大学连续扩招,2002年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达到903.4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3%,但仍低于世界平均16.7%(1996年)的水平。

③经济管理改革了,社会管理没有相应跟上来。这些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硬件都相当现代化了,但是社会管理相对落后,环境脏、乱、差,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增多等等。以交通为例,1949年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只有8.07万公里2002年已达到176.5万公里。但是交通管理水平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各类交通事故频发,2002年共发生77.3万起交通事故死亡109381人,比1986年增加了一倍,这两年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很严重。

④经济体制改革了,社会事业体制还没有进行相应改革。我国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可以说基本上还是计划体制。很多事业单位仍然在按照计划体制的方式运行,效率低、成本高,不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比,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大大落后了。

3.协调发展,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协调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个整体,既要方方面面齐全,而且各个方面要有机结合,有的要平衡均匀、相对称,有的要有长有短,有大有小,要按比例。像人体一样,有头有脑,有躯干、有双脚有双手,长短结合、大小相称,才能健康协调,身长与体重要有一定的比例,比例要适当。

协调是相对于原来不平衡、不协调而言,发展不全面就一定不协调,而全面了还不一定就协调了,协调要内容协调、比例协调。以往我们的发展还很不全面,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不均衡发展的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实行一段之后,现在城乡之间、东西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差别扩大,引出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现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了,是应该转向均衡、协调发展上来了。

当前我国很多方面,如: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经济与社会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等都存在着比例不协调的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工业与农业增长的速度应是1∶3,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应该是32∶68,而这几年我国的积累率超过40%。国际上医生和护士的比例一般是1∶2,一个医生,二个护士,我们现在是1∶0.6,一个医生,只有不到一个护士。再如性别比例,一般是100∶105,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性别比达到100∶119,100个女孩,有119个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