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4052700000027

第27章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当前县乡财政体制需要重新调整(15)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很高,2003年已发生多起矿难事故1~9月份死亡近5000人,约占世界矿难死亡人数的1/3,而我国原煤产量只占世界的20%。造成这种严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混乱。2002~2003年河南省煤矿矿长审核考试显示,乡镇煤矿矿长年审合格率只有参加考试的8000多名乡镇煤矿矿长中,高中以上文化的不到10%,部分矿长的考试成绩只有12分,有的连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都没掌握。

(三)2004年的社会走势: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2003年在国际形势多变,国内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袭击的条件下,全国仍取得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但2003年最重大的成就,是提出和实现了发展观的转变。经过实践和探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就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4年是实施新发展观的第一年,我们一方面要大力阐释和宣传新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识,另一方面就要做好以下诸方面的工作。

1.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的调整。如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而城市化还在初期阶段,2002年城市化率为39.09%,比世界平均城市化率48%,低10多个百分点,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2002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的百分比为第一产业14.5%,第二产业51.8%,第三产业33.7%。而就业结构的百分比为:第一产业50%,第二产业21.4%,第三产业28.6%,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

②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环境保护

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很不协调。仅以教育和卫生事业为例:二十多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做得很好,但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很不理想。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只有360万人,适龄青年毛入学率只有6.7%,1999年后,连续几年扩招年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903.4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3%,但仍低于世界平均16.7%(1996年)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但滞后于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一方面是财政投入少,尤其是体制不合理“重城轻乡”,85%的医卫资源和经费投在城市,农村缺医少药状况严重,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基本垮了。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对全世界191个国家地区排名,中国排在第188名。2003年“非典”突袭,幸好发生在大城市,加上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否则一旦在农村传播后果不堪设想。

③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二十多年来,许多城市建设起来了,公共事业的设施建起来了,高楼大厦、豪华宾馆、各种广场、绿化美化、硬件都相当现代化了,但就是管理不善,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染、噪音嘈杂,也就是说管理不行,软件不行。以公路交通为例,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只有8.07万公里,2002年达到176.5万公里。1988年中国开始有第一条高速公路,2002年已经超过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交通管理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各类交通事故频发,2002年共发生77.3万起,死亡109381人比1986年增加了一倍。

④经济体制改革了,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没有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过来。这方面的改革还在试点、摸索,可以说还没有破题。多数事业单位还在按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体制在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差,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亟须改变目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平衡发展。

首先,要从理论认识上提高对于社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国家和地方建设,都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把社会发展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

其次,要逐步增加对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经济建设的资金今后应主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由社会集资,政府的财力应该主要投资于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环境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和公共事业。

再次,要下决心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这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本来是率先改革的,但自1985年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以后,农村的改革相对滞后了,原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户口制度、就业制度、流通制度、财税制度等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改革。实践证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束缚,使农民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受到限制,使他们很难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由于农民是背着上述包袱进市场的,起点就不平等,他们在市场竞争中主要处于劣势地位(例如农民工进城打工,在同一个工厂里干同样的劳动,只能得到大约城市户籍工人1/3或1/2的收入和福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逐年扩大,2002年达到1∶比1978年的1∶2.4还大。2003年将是1∶3.2,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农村必须继续进行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村生产力束缚的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格局,就不可能建成全面统一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一,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稳定完善这一制度,是保障农民生计和农村稳定的关键。2004年,要针对近几年一些地方非法或越权审批圈占大量耕地,又不给合理补偿、不作妥善安置的问题,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分别作出处置,该退的要退,该补偿的要补偿,该安置的要安置,做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这样才能做到保护耕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以消除因圈地而引发的社会冲突,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其二,要逐步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逐步改变重城轻乡的状况。国家已经决定2003年对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新增的拨款,主要用于农村。2004年也要继续这个方针。

对有些资源城乡分配过于悬殊的,例如医疗卫生经费和资源,城市占85%,农村只有15%。不仅增量要调整,存量也该适当调整。目前中西部的县乡两级财政多数仍十分困难,有不少在负债运转。现行的财政体制也应作适当调整,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

其三,改善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环境。实践证明,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2002年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足15%,而在农业就业的劳动力还占50%。要加快农村富裕劳力向城镇、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3.统筹区域发展,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和主客观条件不同。这些年地区差别扩大了,以城市居民收入为例,1980年东、中、西三大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11∶0.93∶1,1990年扩大为1.26∶0.92∶1,2000年为1.40∶0.94∶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80年为1.28∶1.05∶年为1.59∶1.19∶1,2000年为1.92∶1.3∶1。近几年又进一步扩大,还有继续扩大之势。调查研究表明,中西部发展所以缓慢还有两个因素,一是市场化的程度低,改革相对滞后,现在全国市场化率为69%。我国已经基本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从东、中、西三大区的市场化程度来说,其比例大致为80%∶50%∶30%。如以60%为临界线的话,那么,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实现市场化。二是城市化程度低,2002年全国的城市化率为39.09%。除吉林、黑龙江两个中部省份以外,其余中西部省市的城市化率都在39.09%以下。有的还不足30%。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中西部的多数大中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不低。所以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别,实质上也是城乡差距的表现。

自党中央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科教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成绩是很大的。

2003年国家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几个省区正在实施中部隆起战略。

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是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西部地区的改革,扫除体制上的障碍,加快市场化、城市化的步伐,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发展乡镇企业、县城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要在投资项目、财税政策、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支持的力度。务使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首先做到遏止住与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逐步实现与东部发达地区并驾齐驱,实现全国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新发展观的重要组成内涵,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少,至今仍然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压力比较大。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对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沙治沙和京津风沙源的治理,库区、湖区的污水治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毋庸讳言,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扭转。今后,要把坚持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执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为此,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同时,要进行体制性的改革,使之既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此外,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对外开放和国内的发展与改革相协调。

做好上述五个方面的统筹工作,也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和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国内和国外这五个方面的关系,这是针对稳定改革和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新发展观的主要内容。2004年是实践新的发展观的第一年我们要把这五个方面的统筹工作做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开个好局。

(《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表明一个新的科学发展观被明确提出来了,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一项重大成就,同时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今后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这个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用以指导制定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一)形成和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历史背景

胡****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对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同志在中央党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党的“******”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接着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小康”,并且列举了诸如“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党的“******”总结实事求是,既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