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南丝绸之路
4048100000022

第22章 天南铜都

会泽有乌蒙水乡之称,为多水汇合之地。西北面,以礼河、小江、金沙江汇合;东南部车洪江、牛栏江汇合,东北部,还有硝厂河与牛栏江汇合。

五尺道途经会泽,这里有了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久远联系。汉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在此置堂琅县,这一名称沿用了700多年,因此会泽被称为“堂琅古国”。会泽以铜出名,称“天南铜都”。当年与朱提银并提的堂琅铜,产自今天的巧家、会泽、东川一带。早在秦汉时代,堂琅铜的名气便随古道传到海外。西晋年间,这里已经能生产白铜,早于欧洲1500匀z。白铜是铜镍合金,色泽银白。白铜经古道运至国外后,价格昂贵,18世纪的欧洲贵族,以拥有中国的白铜餐具为荣耀。

明清时期会泽铜冶业空前兴盛,年产5万吨以上,乾隆五年起,每年运往京城的铜,额定量就在3000吨,占全省京运铜的85%。运铜之道水陆并发,经昭通到宜宾进长江,到南京后转由大运河转至津门入京。以礼河下游入长江处的娜姑,曾是当年万里京运的第一站。

会泽的“嘉靖通宝”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古铜币,方孔圆线,直径58厘米,穿经10.24厘米,有内#t-廊,币重41.5千克,钱面铸有“嘉靖通宝”字样,其中铜含量高达90.81%。这么大的币制当然不为流通,专家鉴定,是当时东川府铸钱的开炉纪念。

铜业的发展带来城市的繁荣,四面八方来的客商,让古城变成了各地文化的融合点,10个省区,在这里建立了不同的会馆,而会馆又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带来不同的风俗,形成了不同的生活圈子。不仅会馆,大小庙宇、戏台,纷纷建在这片风水宝地。会泽城月月有庙会,戏台上天天有演会,热闹喧嚣,连市井生活亦充满商业气息。

当年最大的江西会馆有三进大院,共有40多间房,还有两座室内戏台。雕梁画栋、重檐飞阁,足以显示当时商帮的雄厚财力。据统计,会泽各家会馆中有大大小小的戏楼近30座,可见当时会泽商人们闲暇时生活的奢华与考究。据说当年会泽的庙宇多到了“庙庙相邻”的程度,庙与庙或仅一墙之隔,或上下相连,或先依后靠,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说起会泽的戏台,至今仍有人说它们的设计高妙,不光采光好,音效也极佳,戏台台口虽在屋檐上,但雨水从不滴在台上。除庙宇戏台,老城里的明清民居也以风格多样著称。一地房屋,多有一地格局,二进院、三进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一颗印……北方、南方、旱地、水乡、内陆、沿海,区别最大的文化表现就是建筑。可来自各省商贾,把家乡的民居风格带到了会泽,于是会泽成了一个集大成的地方。

会泽的繁荣似乎一夜间飘走,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几乎遗忘了这个堆砌过财富,彰显出文化的古老城镇。就像古道上许多繁华古镇一样,道路的变迁,改变了道路边居住的人的命运。铜业的衰落,同样改变了会泽人的命运。历史的沉浮自有它的规则和道理。

古道行走的我们,看得太多已不再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