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手相面相密码
4038000000049

第49章 比较观人法(1)

比较观人法,是以某件事或某种行为比较权衡两人优劣长短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巧妙思考,只需认真考察事实就行了!事实很清楚,大家都看到了两人的优劣,因为呈现在眼前的情况,不需要等智者来判断而后才能明白。本章以人的文章、书法、绘画等来说明对人的判断方法,将会使你更上一层楼。

1.判若悬殊的行为

《谈荟》说蔡邕因过分指责宦官,几乎被曹节所杀害,遭受了髡钳之刑亡命在外,但最后依附于董卓并因此而丧命。元稹当分司御史时,对仇士良毫不退让,结果被其击败,贬官于外;当时的人们对他非常赞赏,后来他因宦官的举荐而升迁,因此人们又对他有“官从何来”的讥讽。寇准19岁时中进士,当时宋太宗不太喜欢年轻人为官,因此有人教他多报年龄,寇准说:“我刚为官,怎可欺骗皇上呢?”后来在被升为宰相时,寇准却因年少而苦恼,便服用地黄以改变胡须的颜色。王戎年少时,他的父亲为凉州刺史,死于任上,父亲的下属官吏赠给他价值百万的财产,但他却推辞不要;等到他后来民至台司,却好兴利聚财,其田园水碓遍布天下,积聚钱财,无所不用其极。李密为了奉养祖母而上表陈情辞官,但后来却因为升迁太慢而心生怨望,结果获罪被免官。方望向隗嚣进言让其称王,但接着又立刘林为王,结果因此而送了命。李迥秀为了母亲赶走了凶狠的妻子,但后来他却成了张阿藏的情夫。颜真卿死于抗击安禄山叛乱的战斗中,以忠烈闻名于世;但他在当湖州观察时,却为他的妻子向人索要夫人脂粉钱。李固以忠直触犯了权贵,虽身死而不借,但他却曾以胡粉敷面、搔首弄姿作妇人状。安景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刚烈正直、不可冒犯,但他曾作过格调婉约的《梅花赋》,并喜欢敲击羯鼓。朱渗浚坚守建宁时被元兵俘虏,他说:“哪有朱晦翁的孙子失节降敌道理!”于是自缢身亡,但他当初媚奸相贾似道,每次上奏答子,一定说:“某万拜!”

人们都称之为“朱万拜”。东汉光武建武年中,群臣奏请皇上到泰山封禅,光武帝下诏说:“百姓怨气满腹,我去封禅欺骗谁,欺天吗?”那是上书文过饰非、********的。一定要被施以髡刑然后被罚去屯田;然而才过去两年,光武帝读《河图会昌图》,其中说“九世当封禅”,于是他便东行去泰山行封禅之事。

汉高祖刘邦最初在崤山之东时,贪财好利,沉湎于女色,等到西人秦关以后,就不贪财物,不近女色。因此,范增说他志向不再屑小,这是先有失误而后却改正了。

晋代的周页以非凡的才智,在少年时就有了很大的名望,后来却非常贪酒,为仆射时几乎没有酒醒的时候,当时的人称他为“三日仆射”,庚亮说他为“凤德之衰”,最终他因酒误身,身遭灾祸。

《中庸》说:“在下位的人,能够得到了居上位之人的道;他不信任朋友,他就得不到居上位的朋友。孝顺亲属也有途径;如果自身内心不诚,就不会孝顺亲属。所以观察一个人是否诚实的要求,没有比观察他对亲属朋友的态度更好的了。

有一位官员说有儿子杀母亲,阮籍说:“呀,杀父亲可以,至于杀母亲?不可。”在坐的人都责怪他失言,皇帝问道:“杀害父亲,是天下最大的罪恶,你以为可以做吗?”

阮籍说:“禽兽只知……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是谁;杀死父亲,是属于禽兽一类,杀死母亲,则连禽兽都不如!”于是大家心悦诚服。

东京人郭泰,字林宗,行为可作世人的表率,学问堪任众人的老师,是观鉴家中的领袖人物,他所议论的内容,足以动摇社会风气。他在《后汉书·苏不韦传》说,苏不韦的父亲苏廉被李高责问缉拿,死于狱中,他的尸体又被施以刑罚。那一年苏不韦18岁,他把母亲藏在武都山中,改变姓名,把所有的财产用来招募剑客替父亲报仇。

他曾邀请李高到山陵中,想借机杀死李高,没有成功。后来他终于得以进入李高的家中,杀死了李高的妾及小儿子,接着他骑马驰往魏郡,挖开了李高的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头颅,用来在父亲坟上祭祀。李高四处缉拿苏不韦,没能找到,于是愤恨异常,因神思忧伤,最后发病吐血而死。苏不韦后来回到家中,才改葬父亲,举行丧礼,士大夫大都讥议他挖掘坟墓将罪过归结在一副枯骨上,不合乎传统礼义。郭林宗听说后发了一通议论,于是非议他的人开始赞扬他。

林宗的议论是:伍子胥虽说是逃命,但被强大的吴国重用,他凭借着吴王庐的威猛,靠着轻便凶悍的士卒,在楚国的郢都洗雪了怨仇,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而他只是对楚平王掘墓鞭尸,以解其恨,竟没能亲手杀死后主昭王。怎像苏不韦那样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又无资助,强大的仇家有很多帮手,又位居九卿的高位,城墙像天一样阻挡着他,官府又戒备森严无法进入,连尘埃都不能飞过,雾露都不能沾湿。苏不韦苦心积虑,自毁其身,以必死的决心,冒险进入了警戒森严的李高家,杀死了他的家人,虽然没能如愿以偿地杀死李高,但已深深地报了一次仇。他又对李高父亲的尸体分骸断首,用以打击着活的人,使李高仇恨郁结,不保其命,就好像是借神灵的手来结果他的性命啊!虽然苏不韦只是一个匹夫,但他的功绩超过千军万马,与伍子胥相比,不是要比他强得多吗?”

我们读这段话,觉得林宗说得太过分了。罪人不孥,这是流传已久的古训,苏不韦在李高的爱妾弱子身上发泄愤怒,杀死他们而去,还勉强说得过去;至于迁怒于墓中枯骨,远远地跑到魏郡,挖开李高父亲的坟墓,割下李高父亲的头颅,这种做法与大丈夫的壮烈行径也相太远了啊!即使是把他当作强盗也可以!伍子胥挖掘楚平王的坟墓,苏不韦却割掉李阜的头颅,苏不韦与伍子胥在这方面相比,不能说是优秀啊!

综合以上各事可以看出,违害风俗、毁伤教化、干预政务、破坏礼义等不一而足,关键都在于观察、鉴定的立场,其弊端不可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啊!至于观鉴家中影响最大的也当属郭泰,他凭着一个大学生的身份,由他的奖励提拔而有所作为,成为当世名重德高的人,不下六七十人。西汉的贤士方伯,周代的乡校闾师,其贡献和影响也不能超过他。

2.庄子论各阶层人的品质

智谋之士考虑问题如果不能灵活多变就不会高兴;舌辨之士的论说如果没有逻辑性就不会高兴;以明察秋毫见长的观察家如果不能对别人的细微毛病凌辱责骂就不高兴,上述几种人都是名利之类的东西所局限、束缚。以拯民救世为己任的人可以使朝政振兴;统治人民的人以官职爵位为荣耀;英雄壮士以能为别人排忧解难而自豪,勇敢果断的人乐于排患除难;持兵披革的战士乐于冲锋陷阵;隐居山林的人喜好保持自己的名节;法家来往的人喜好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崇尚礼教的人注重仪式;崇尚仁义的人重视交际。农民如果没有除草耕耘这事就不聚不到一起;行商坐贾如果没有生意买卖也聚不到一起;平民百姓如果有固定性的日常工作就很努力;手工业者如果有靠得住的技艺则很自豪。如果没有钱财的积攒,贪婪的人就会很忧虑;如果没有权、不有势,自高自大的人就很悲哀;在动荡中于窃取权势利益的喜欢变化,一遇时机就会有所行动,不能做到清静无为。这种人就像顺应时令一样,不能摆脱外物的束缚,过分地奔波驰骛自己的身心,沉溺于外界万事万物之中,一辈子也不知道恢复人的本来面目。

刘勋《人物志·八观篇》也说:壮烈英勇之士喜欢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各德行善之士喜欢监督管理、训导民众;智能之士喜欢拨乱反正之事;谋划之士喜欢运筹策划;舌辩之士乐于口诛笔伐之事;贪婪的人喜好财物的积累;侥幸的人喜好有权有势;如查能实现其志向就欢欣鼓舞,这就是志得意满就高兴,如果不能实现其愿望,就忧心忡忡,满脸不快。

大概有喜好,就会有高兴、悲戚,看这个人为什么高兴,为什么悲戚,就足以知道这个人是什么人了!至于那些痴迷于物,心都被蒙蔽的人,那就会头脑昏乱,神灵都所喜好的外物摄去。

3.人的心志与性情

无恒,有心志的无恒,有性情的无恒。孟子说:“如果没有恒心,那么放纵、褊狭、邪恶、恣肆的事,没有不干的。”这是说心志的无恒。至于说性情的无恒,则如《人物志·九徽篇》所述的:有时候做到了,有时候又与此相违背,这称为间杂;问杂,是没有恒性的人。

说有时候做到了,有时候又与此相违背,那么这种人的内心中绝不是自暴自弃的人所可比拟的。孔子对于颜回则赞叹他永远都不违背仁,而对其他众弟子,则叹惜他们不能长久不违背仁,这些人是性情不恒定,而不是心志不恒定。假如他们心志无恒,那么放纵、偏狭、邪恶、侈肆的事,自然都能做,而杀父弑君的事也会随之而做出来,又怎么能跻身于孔门七十二贤之列呢?史书中有名的贤人,也不管无恒性的。

仲长统说,人的性情有的如同山岳的对峙,渊涧的亭台,它的弊病在于不通;严肃刚正嫉恶如仇的,它的弊病在于伤害人的自尊;宽宏大量的,它的弊病在于不够细检点;和顺恭敬谨慎的,它的弊病在于缺乏决断;端庄清高的,它的弊病在于拘泥狭隘;振振有词善于辩论的,它的弊病在于话多;稳重安详的,它的弊病在于错失良机;崇尚古人墨守经典的,它的弊病在于不知变通;坚强勇敢的,它的弊病在于铤而走险而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