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精明人说话的150个小绝招
4033600000030

第30章

有位老爷子要盖房子,急需买几斤钉子,就到镇上惟一有钉子卖的那家商店对售货员说:“小姐,我要买十斤钉子。”

“没有。”

老爷子又说:“没有十斤,我就买五斤吧。”

“也没有。”

“那两斤呢。”

“连半斤都没有!”

老爷子苦苦哀求道:“小姐,你无论如何得卖给我一枚钉子。”

售货员诧异地问:“你这……真怪,买一枚钉子干什么?”

老爷子说:“用它把你们的‘后门’钉住!”

那售货员为老爷子的精明话所感动,一笑之后,出于同情,卖给他五斤钉子。

买一枚钉子是件蠢事,去钉他商店的“后门”也是办不到的,但它充分表现了老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终让对方感到惭愧,产生同情心。语言的效果常是意想不到的,乐于欢笑是人的一种本能,你能给别人欢乐,虽然他(她)受到一点攻击,但也能接受,一个有情感的人,这时想的不是还击,而是如何报答你给他的欢乐。由于你设想用语言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当你得到报答时,就有意外惊喜感,你的情感随之升华,你精明的语言也会越来越强。

妻子:“你今天又在外边喝酒了吧?”

丈夫:“没有啊!”

妻子:“那为什么衣服上有酒味?”

丈夫:“不可能,我喝酒时一点也没有洒在衣服上。”

这位丈夫够诚实的,表面上看他很蠢,说假话且自露马脚,其实却很精明,为妻的也一笑了之。

在这里,故作愚蠢之所以能造就精明,是因为交谈双方都明知其愚,却只有如此说才有味道,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不知其蠢,那就是真正的笨蛋、傻瓜。

妻子被啼哭不止的孩子缠得束手无策,便苦苦思索让孩子快点入睡的方法。突然她大声吩咐丈夫:“快点拿本书来!”

丈夫莫名其妙地问:“拿书干什么?”妻子说:“我平常看见你说说笑笑时挺有精神,但一捧起书就呵欠连连,很快就睡着了,可见书本能催眠,我想让咱们的孩子也试试。”

妻子的一番“蠢言”,有两个目的,一是想摆脱孩子的啼哭带来的烦恼和无奈,再是批评丈夫看书学习时的不用功态度。很显然,她的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同时,这则小故事也告诉我们,明知荒谬而故说,要以一种清醒的认识作背景,以便与所说的意义构成反差,这样才能耐人寻味。

134、指桑骂槐可解恨

指桑骂槐。这种说话技巧主要表现在应对语的选择上,要让“槐”听明白是骂“槐”,但又抓不住把柄,叫对方“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人类的语言非常奇妙。它的功能变化万千。同样一个词语,只要换一种语言环境,意思和味道就很不一样了。不懂得这门道的人,是很难利用语言的这种灵活性来开拓他的精明途径的。

指着槐树骂槐树,不可能精明;指着桑树而实际上骂了槐树,才算得上是精明。指桑骂槐法就是利用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把词语的针对性转向谈话对方,从而产生精妙的效果。

魏晋时,谢石打算隐居山林,然而父命难违,不得已只好在醒公手下做司马。一次,有人送醒公草药,其中有一种草药叫远志。醒公问谢石:“这药又叫做小草,为什么同是一物而有两个名称?”

谢石一时答不上来,郝隆当时在座,应声说道:“这很好解释,隐于山林的就叫远志,出山就叫小草了。”

谢石听到此处,满脸愧色。

魏晋时人们崇尚回归自然,并不以官宦为荣,隐居山林,过闲云野鹤似的生活是非常时髦的举动。郝隆这里正是指桑骂槐,表面上解释是草药的名称,实质上是嘲讽谢石,而谢石即使想反攻也无从下手。

指桑骂槐的特点就在于巧妙地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双关性等特点来做文章。说话者说出的话语,从字面上的意思看似乎并不是直接针对对方,但话语中却暗含了攻击对方的深层意思,使对方虽有觉察却又抓不住把柄,只好哑巴吃黄莲,自认倒霉。

从前,有个瞎子被无辜地牵涉到一场官司中,开堂审判时,他对县太爷说:“我是一个瞎子。”

县官一听,立刻厉声责问:“混账!看你好好的一只清白眼,怎么说没有眼睛?”

瞎子接过县官的话说:“我虽然有眼睛,老爷看小人是清白,小人看老爷却是糊涂的。”

这里,盲人采用的就是指桑骂槐法。他所说的“清白”和“糊涂”,实际上是利用一词多义的现象而造成的一语双关的修辞效果,从而达了“指桑骂槐”的目的。

表面上看,他说的“清白”是指盲人的眼睛是清白眼,而实际上却是暗指人自身是清白无辜的。“糊涂”一语,貌似指盲人因眼睛看不清县官,但实际上却是说县官说话做事糊涂,是个糊涂昏官。所以,整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小人看不清老爷”,而实际上却是“我看老爷是个糊涂官”。

这两句话从形式上看是“指桑”,即回答老爷的回话,从内容看却是“骂槐”,即暗中讥骂昏官。盲人巧妙利用指桑骂槐法,痛快淋漓地讥骂了昏官,又使县官抓不住什么把柄。

指桑骂槐的说话方式是说话者在双方交谈的过程中暗讽了听者,而听者却不自知。

135、假戏真做以谬制谬

假戏真做,说的是假话,演的是假戏,但如果说的不像演得不真,那么就失去了以谬制谬的效果了。

林肯总统为了打发一位不速之客,曾说过一次假话,演过一次假戏。

一天,林肯总统身体不适,不想接见前来白宫唠唠叨叨要求一官半职的人。

但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赖在林肯身旁,准备坐下来长谈。林肯非常厌烦,但出于礼貌不能直接把他赶走。

这时,正好有总统的医生走进房里。林肯急忙向他伸出双手,问道:“医生,我手上的斑点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那是假天花,就是轻度的天花。”医生说。

“我全身都有。”林肯说:“我看它是会传染的,对吗?”

那位来客听到这番话,马上站起来,大声喊道:“好吧,我现在不便多留了,林肯先生。我没有什么事,只是来探望你的。”

“呀,不必这么急急忙忙嘛,先生。”林肯轻快地说。

“谢谢你,先生,我下次再来看你。”说罢他朝门外头也不回地走了。

林肯先生的假戏真做,还有赖于总统的医生的配合协助。他的“假天花”,吓走了不速之客,足见他善于急中生智,并显示出名人的精明智慧。

假戏真做法就是将计就计,在对方的圈套外设一个圈套,接着便是要估准敌意,诱使对方上钩,这样才能以谬制谬,以恶还恶。

明初年间,某地有一知府姓曹,自称是三国曹操的后代。一日曹知府在看戏,正逢演《捉放曹》。扮演者姓赵名生,演技高超,把曹操的奸诈、阴险表演得淋漓尽致。曹知府见到自己的祖先被侮辱,不禁大怒,当即派公差捉赵生进府,要治他的罪。

公差去捉赵生时,赵生不知其故,公差以实情相告。赵生听后,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进了知府衙门。

曹知府见赵生昂然而来,拍案喝道:“大胆刁民,见本府为何不跪!”

赵生瞪眼反问:“大胆府官,既知曹丞相莅临,怎么不下跪迎接!”

曹知府气得脸色发青:“你,你,谁认你是丞相?你是唱戏假扮的。”

赵生冷笑一声:“哼!大人既然知道我是假扮者,为什么还要派人将我抓来治罪呢?”

曹知府张口结舌,无话以答。只得将赵生放了。

假戏要真做。戏是假的,但反击是真的。因此,不但要演得像,诱使对方上当,而且要演得真,来真格的,更要演得好,才有好的效果。

136、大智若愚法——糊涂中的精明

大智若愚法是一种善意的攻击,这种攻击由于富有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同情,所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智若愚是以愚的形式来表达智的内容,属于先抑后扬。先抑,可以使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产生一种“你不行”的错觉;后扬,则迅速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出人意外,令人惊奇。前后对比强烈,效果迥异,从而产生幽默的情趣。

精明人家不可把自己的智慧放在脸上,而应当把智慧藏起来,因为理智与情趣是互相矛盾的,智慧愈是直接表述出来,愈是缺少精明之感。因此,为了取得精明的效果,往往需要假作痴呆,故作蠢言,这就是大智若愚的精明法门。

约翰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不算很好,但教师认为他处理问题有独到之处。一次,教师约了一位心理学家来考问他。

心理学家开门见山就问:“《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谁的作品?”

约翰懒洋洋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像我这样年纪的孩子是不会看莎士比亚的作品的!”

约翰的回答,就是大智若愚法。表面上看来,他好像没有回答心理学家的问题,可是实际上他已经准确地回答了问题。这种方式在于巧妙地运用了逻辑矛盾来表现他的聪明。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是个很穷困、但很精明的孩子。镇上的人常常喜欢捉弄他,经常把一枚五分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枚五分的。

有一天,一个妇女问他:“为什么你不捡一角的?难道你不知道哪个更值钱一些吗?”

“我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拿了那枚一角的,恐怕他们就再没兴趣扔钱给我了。”

威廉捡钱用的也是大智若愚法。他只捡五分的硬币似乎表现了他的“愚”,但他为了让镇上人有兴趣扔钱给他,却显示了他的“智”。而这种“智”却深藏在“愚”的表现形式中,看起来也就大智若愚了。正因如此,人们又禁不住要钦佩小威廉的机智和聪明了。

在现实交际中,适当地运用“大智若愚”的技巧,能增添谈话的趣味,活跃谈话的气氛,并能充分表现他的才智和精明,使人对你产生好感,从而使你的人际易于成功。但是注意的是,运用这一技巧时,必须适可而止,水到渠成,切忌矫揉造作,否则,就会给人一种自作聪明,哗众取宠的卖弄之感,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弄巧成拙,前功尽弃。

137、指鹿为马,指白说黑

把白的说成黑的,从而产生反差,传达另外一层真正要表示的意思,达到交流的真正目的。

人们之所以能心照不宣,原因是语言表层含义的不同,从字面上看,你是指鹿为马,指白说黑,从深层意思上说你传达了另外一层意思,这层意思虽不明言,但已了然于心,而其了然的程度比明白讲出来更深,更能表现出精明感。

杀猪的和卖茶的打赌。

杀猪的说:“用铁锤锤蛋锤不破。”

卖茶的说:“锤得破!”

杀猪的说:“锤不破!”

卖茶的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使劲打下去,鸡蛋碎了。说:“这不是破了吗?”

杀猪的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

这里杀猪的用的就是指鹿为马法。因为卖茶的明明说锤得破的是鸡蛋,杀猪的偏偏抬杠说锤不破,而指的是铁锤,致使卖茶的上当。

再看一个广泛流传的现代幽默:

某厂,有两个工人在评价他们的厂长。

“厂长看戏怎么总是坐在前排?”

“那叫带领群众。”

“可电影他怎么又坐中间了?”

“那叫深入群众。”

“来了客人,餐桌上为何总有我们厂长?”

“那是代表群众。”

“可他天天坐在办公室里,车间里从不见他的身影,又怎么讲!”

“傻瓜”,这都不懂,那是相信群众嘛!”

谁都明白这两位工人在心照不宣地指鹿为马,指白说黑地讽刺他们厂长的工作作风。虽然显得名不符实,但却由此表现出了他们的精明。

指鹿为马是不科学的,但是如果不是有意欺骗,双方心照不宣地名不符实,则能体现出精明。

英军总司令威灵顿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得胜回到伦敦,当时举办了盛大而隆重的庆功晚会,参加这次宴会的不仅有各界社会名流、贵族绅士,还有许多参战的军官和士兵。

晚宴的菜肴十分丰盛,到最后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摆了一碗清水。其中一名士兵竟将这碗水端起来喝了一口,见此情形,在场的贵宾都窃笑不语。

原来这碗水是在吃点心之前用来洗手的,而这个士兵本是农家出身,根本不懂得这种宫廷里的规矩,因而出了笑话,当时那位士兵羞得满脸通红。

此时,威灵顿端起这碗洗手水站了起来: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共同举杯敬这位英勇的战士一杯吧!”一阵热烈的掌声后,大家举杯同饮。

那位士兵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威灵顿公爵的人品、作风打动。

威灵顿公爵的指鹿为马,不仅为那位士兵解脱了困境,也表现了他崇高的人品和精明。

138、移花接木偷换概念

语言是千变万化的,其关键之处就是要懂得善移善接。

移花接木、偷换概念法就是把概念的内涵暗暗地偷换或转移,概念被偷换得越离谱、越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越大,取得的效果越明显,也显得更加精明。

精明是一种情感思维方法,它与人们通常的理性思维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相同之处,人们不用细心研究,就可以自发地掌握;对于不同之处,许多精明人虽已掌握,但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以通常的思维方式去代替精明的思维方法,其结果自然是无法达到精明之意。

精明的思维和通常的理性思维至少有两个方面是不同的。一是在概念的使用和构成上;二是在推理的方法上。

那么,概念在精明中有哪些特殊表现呢?  一般来说,人们进行理性思维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概念的含义要稳定,双方讨论的是同一回事。或者自己讲的、写的同一个概念的前提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成了聋子的对话,各人说各人的。同一概念的含义变过来变过去,也就是语无伦次,这是很容易发生的。

所以,逻辑学要求,说话、做文章、思考问题时概念要统一。这叫“同一律”,违反了这条规律,就是偷换概念。

由于同一概念往往包含着多层含义,尤其是那些基本的、常用的概念尤其如此,因此常常会导致概念含义的转移。然而,精明的人就能把这样的概念默默的转移和偷换。

从前,有个财主特别吝啬、而且很奸诈。长工们工作一整年不但拿不到一分工钱,反倒欠他不少债。因而再也无人肯给他干活了。财主无奈,贴出告示,愿出高价雇人干活。

这时,有个叫李刚的年轻人,愿意给他干活,财主答应给他一年三十块大洋的工钱。但是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都得吃;二是别人不干的活你都得干。如果做不到其中的任何一点,就扣除全年的工钱,李刚全都答应了。

这天,正逢中秋节,财主家的祖先灵位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供品。李刚从田地回来,看到满桌供品,抓起就吃。财主气坏了,要扣除他全年的工钱,可是李刚不慌不忙地说:“老爷,你不是说别人不吃的东西我都吃吗?我看到供品在这儿放了一整天都没人吃,所以我才吃掉。我正是按你的吩咐做的,你为什么扣我的工钱呢?”财主一下就被问住了,也没扣工钱和理由。

大年初一这天,财主又叫李刚出去干活,并说:“别人干什么,你也干什么,总之不要呆在家里。”李刚出门看见有一家死人在路边挖坟坑,于是他跑到财主家的田地也挖了一个坟坑。财主知道后,气得两眼发直,破口大骂李刚:“你这丧门星,大年初一败坏我家的财路,一个子也别想要,还不快滚!”可是李刚又理直气壮地回答财主说:“是你硬要我今天去田地干活,并说,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你又为什么不给我工钱呢?”

财主气得没法,知道李刚力大无比,弄僵了自己肯定要吃亏,只好乖乖地照付了三十块大洋给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