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最叫人荡气回肠、最令毛泽东难忘的,是徐特立拔刀断指、誓死反袁的壮举。一天,在长沙修业学校兼课的徐特立,应邀向该校师生作时事报告。会上,他慷慨陈词,历数袁世凯对外执行屈膝投降政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借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之机,在湖南枪杀所谓“党案”牵连者数千人,为其复辟帝制清扫道路的滔天罪行……越讲越激昂,越讲越悲愤,声色俱厉,热泪如注。突然,他纵身从讲台上跳下来,跑进厨房,取来一把菜刀,当即砍断左手小拇指,以示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愤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顿时,血流如注。徐特立即以指蘸血,写了“请开国会,断指送行”的血书,交给即将赴京请愿的湖南立宪派人士罗峙云(又名罗杰)等人,然后就晕倒了。事后,湖南省内外的一些报纸纷纷报道这一新闻,有人还作了一副对联予以赞扬:“罗峙云仗义执言,效申包胥之哭;徐特立拔刀断指,有南霁云之风。”南霁云系唐朝将领,以忠贞报国、视死如归而名垂青史,人们以徐特立比南霁云,借以称颂他的爱国义举。从此,徐特立的美名蜚声湖南,传遍全国。
1916年6月,袁世凯在护法运动的压力下,众叛亲离,只当了83天皇帝,就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随后,北洋军阀汤芗铭也兵败离湘。包括一师师生在内的湖南人民的反帝倒袁斗争,宣告胜利结束。
后来,毛泽东回忆起他和老师徐特立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中的情形时,说:“我们是确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
3、劝学数理化
在一师,毛泽东的国文成绩突出是出了名的。特别是他那一手兰亭体小楷和作文,更是博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但数学成绩却令人不敢恭维。
有一次,数学教师王立庵对毛泽东说:“润之,有些事情我想和你讨论一下,下星期天我在家里等你,你看行吗?”
毛泽东知道王立庵住在“李氏芋园”,就在袁仲谦先生的隔壁,而他是常去袁先生家请教学问的。于是,便点头答应说:“好的,届时我一定来。”
早晨的芋园,显得特别幽静。先生们忙了一个星期的教学,难得有这么个歇息的机会。毛泽东怕打扰了王立庵先生,在花园里的水池边看了一会儿书,然后才来到王先生家。
王立庵也起得很早,他正在书房里一边看书一边等待着毛泽东。见他来了,忙把他迎进书房里面。
毛泽东趁王立庵正在泡茶的机会,打量起书房的布置来。书房里除北面墙挂了一幅山水画外,东西两堵墙壁,被一排落地大书柜遮住了,玻璃橱内,摆满了许多数理化书籍,也有不少厚厚的线装古书,还有些外文书。毛泽东早就听人讲,王先生是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的高材生,不仅对数理化精通,就是对文学和历史也有研究,被一些老师谓之“通人”。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
“润之,”王立庵给毛泽东倒上一杯茶,打开了话题:“今天让你来,主要是想和你谈谈学习问题。以我近日观之,你读书的兴趣,是不是太偏重于文科了呢?对于其他学科,你钻研得怎么样呀?”
毛泽东抬头望着王先生,只见他穿一件青洋布面料棉长袍,围着一条灰色长围巾,宽阔的前额上爬满了许多皱纹,清瘦的脸庞上挂着和蔼而慈祥的微笑,使人一见面便有一种亲切和崇敬的感觉。此刻,他正用敦厚的目光看着毛泽东,等待着他的回答。
毛泽东顿时消除了拘谨,坦率地承认说:“王先生,我是在注意研究社会科学。我觉得,在目前的中国,一定要从哲学和教育学入手,先改变天下的民心,再才能对社会进行根本的改造,用别的办法,是徒劳无功的。”
“你说的道理很对!社会科学是得下苦功钻研,但数学、图画等课也很重要呀!你想过没有,一个师范学校的学生,什么都要懂一点,将来毕业出去了,如果某个学校只请得起一个教师,那么,数学、图画这些课还开不开呢?若是开这些课,你不会,岂不误人子弟!若不开这些课,别人又怎么能聘用你呢?”
“是的,先生!师范学校的学生,一出去就要当小学教师,大概是什么都要懂一点。正因为如此,学校的课程安排得非常繁杂,将近30门学科。宝贵的青春年华,就这样白白的流逝,实在令人心痛啊!”
王立庵听了,心里怔了一下,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深邃的眼睛仔细地打量着学生:“是这样吗?润之!你想过没有,现在已进入20世纪了,这是科学的时代,是蒸汽机和来福枪的时代。研究社会科学的人,不懂自然科学,也是不行的呀!听说你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赫胥黎的《天演论》,你看,他们研究的是社会改革,可是又非常精通生物的进化……”
王立庵的话,一字一句都打在毛泽东的心上,他感叹着说:“先生,我知道自然科学很要紧,可是,我以前读的是孔夫子,如今年龄大了,学不进数理化了……”
“啊?”王立庵不解地看了他一眼,“你有多大年纪呀!”“已经21岁了。”毛泽东不好意思地说。
王立庵又好气又好笑:“年方二十就以‘年龄大’自居?!古人是怎么说的?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宋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教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孔子讲‘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不是提倡世人都要待到老之将至再去学习,无非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因早年迷误,学习上起步较迟,这并不可怕;只要中晚年渐渐明白读书学习的道理,不放松不自弃,尔后奋起直追,终会大器晚成,有所作为的。正所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看看你吧,刚到婚冠之年,便说自己年纪大了,嫌学习为时已晚,对照古代名贤,将作何感想呢……”
王立庵的话掷地有声,余音萦绕在耳,使毛泽东感到心头一震。他思忖:先生说的是极对的,可自己心里的话也得向先生讲一讲,相互沟通沟通,或许能找到契合点。
于是,毛泽东恳切地说:“先生,我也晓得二十多岁年富力强,精神专一,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可是,我又总在想,古往今来,有多少忠臣良将,都是少壮有为,为国家建功立业,可我们这一代人,偏偏生逢乱世,国运衰微。人的生命有限啊!已经过去了21年,还有几个21年呢?不能再白白地浪费青春了。难道说,要待到腰弯背驼时,再来为国出力,为民造福吗?!”说到此处,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了。
王立庵被强烈震动了!他不是个容易激动的人,可是听了毛泽东的这番肺腑之言,心情实在不能平静。他在书房里来回地踱着步子,半晌没有说话。他想:毛泽东已有凌云壮志,他思虑的不是一己的出路,而是天下万民的出路;他要学的不是一技之长,而是要探索中国、世界、宇宙的大本大源!对这样的特殊学生,不能拿寻常的教学模式限制他,而应该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否则,便扼杀了一个人才。想到这里,他真诚地对毛泽东说:“润之,我虽是你的先生,看来还没有真正了解你。你应该有你的选择,别人不能苛求于你,只要是认准了的路,你就坚决走下去吧!”
“先生……”毛泽东没想到王立庵这样理解和支持他,而且态度又是这般恳切,心里很是感激。
他怎能不感激呢!?说心里话,他太需要理解与支持了。在第一师范,既有一批思想开明,诲人不倦的先生,也有一些比较保守,苛求于人的先生。他毛泽东平素听到的不是溢美之言,便是尖酸刻薄之辞,有的夸他是“异材”,有的说他是“怪人”,甚至还有的因他常常有违校规,视之为“害群之马”、“毫无可塑之望”,建议学校开除他!相比之下,像王先生这样既有逆耳忠言,又是真正爱护他的老师,实在不可多得。当今之世,捞薪水、混日子的老师比比皆是,有几多像王先生这样真心诚意地为学生的学业着想,为学生的前途设计的呢?也是他毛泽东三生有幸,求学以来总是遇上这样些好老师、好人!自己如不努力钻研文化知识,力争将来能有所作为,将有何面目对老师呢?!
王立庵手抚毛泽东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润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要求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你这样的特定条件下,就应另当别论。老实说,一师的课程的确太繁杂了;论深浅程度,也只适合于十几岁的少年。你今年21岁了,已经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你在文学、历史和哲学方面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可以专攻一门了。有些课程对你来说,显然是不重要的。而专门研究社会科学,探索宇宙之大本大源,却是十分必要的。从现在开始,赶快加紧努力吧,再也不要延误了。有什么难处,我当竭尽所能帮助你!”
毛泽东感到心头一热,他向王立庵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先生!”
光阴似箭,春去夏来。1915年的上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学校,就要开始放暑假。
“布告栏”里贴出一则消息:各班考完试后。学生将有两个半月的假期,学生应于3天之内离开学校。
毛泽东收拾停当之后,去邀家住湘乡的学友萧子升一道回家。萧子升告诉他,已决定不回家了。当毛泽东了解到萧子升留校是为了补习代数、几何、英语等课程的意图后,也取消了回家的计划,决定留在学校,一方面自修一下哲学,同时也请数学教员王立庵给自己补补数学课。
毛泽东把留校的事和补习数学的想法告诉了王立庵,王先生很是欣喜。他对毛泽东说:“润之,来补习吧!正好我假期闲着呢。”
这以后,毛泽东每天早晚在学校读书,上午和下午便来到“李氏芋园”听王先生讲数学课,中午就在王家吃午饭。
后来,王立庵见毛泽东每天往返于一师和“李氏芋园”之间,要走很远的路程,很是辛苦,加之天气炎热,既吃不好,又睡不安,就和同事黎锦熙商量,让毛泽东和陈昌一起搬到“李氏芋园”的《公言》杂志社内寄宿。这个暑期,毛泽东在“李氏芋园”住了两个多月,直到新学期快要开学时,才在王先生的安排下,回韶山去看望父母和弟弟们。
在这些日子里,王立庵先生每日不辞劳苦,尽心尽意给毛泽东辅导,补上了平时掉下的数学课。王先生还把一个由他亲手抄满数学公式和定律的本子送给毛泽东,帮助他学好这门功课。与此同时,毛泽东也按计划读完了自己选定的哲学书,并且在王先生这里借阅了大量书籍。
这次补课,毛泽东感到收获颇丰,除了学到了不少新鲜知识和巩固了已学过的旧知识外,更主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受益。王立庵先生以他对自然科学的炽烈热爱,给毛泽东补上了一课,使之真正认识到了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段时间,王先生和毛泽东朝夕相处,关系密切。但他并未因此忽略对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教育与熏陶,以及放松对他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和检查督促。相反,越是深入了解毛泽东济世救民的宏图大志,王立庵越是要求他一定要设法补上自然科学这一课,以求学以致用。王先生利用补课期间师生过从甚密的机会,反复向毛泽东阐明这样一些观点——无论求学或办事,都必须打好基础,盖房子要挖很深的基脚,做学问要汲取各家之长,根深才能叶茂,源远而后流长。这次补课给毛泽东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以致其终生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