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4004800000095

第95章 怒江水电开发与流域地区少数民族奔小康研究(1)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和其他地区一样,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

200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总体小康,而西部仅达到标准的56%,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困难程度远远大于东中部,除了资源环境差距之外,历史欠账较多,经济建设起点不高也是一个原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借西部大开发之力,创造和抓住“爆发式”经济增长机遇,以超常规的动作推进小康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应紧抓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城镇建设,就地以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另一方面是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步伐,拓宽资源开发领域,拉长资源产业链条,发展加工制造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培育能带动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对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态环境恶劣,水能资源丰富的怒江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奔小康,只能抓住怒江水能资源开发的机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怒江州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及生态脆弱为一体的民族自治州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494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14703平方公里,辖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总人口49.2万人。建州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自治政策指导下,在国家和省各方面的大力扶持下,全州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贫困、落后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抗争,累计解决了20多万群众的温饱问题。2003年,全州生产总值14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8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5倍。纵向比,怒江州实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遗址和经济的长足发展。但是,横向比,怒江州至今还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基本州情可概括为“六位一体”。即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及生态脆弱为一体的民族自治州,主要表现在如下诸方面。

(一)生存环境恶劣

怒江州98%以上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了76.6%;10亩地养活不了1口人,有效耕地面积根本无法满足群众吃饱饭的基本生存要求;至今还有4.4万人生活在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恶劣环境中。由于地形、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体,高程生态差异明显,河谷生态恶化,地质灾害和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边境3县土地以高山峡谷为主体,坡度在25o以上的占87.68%,年平均降雨量大(泸水县1161.1毫米、福贡县1360.1毫米、贡山县1637.9毫米),陡坡地势加雨量充沛,使边境3县成为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

(二)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怒江州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92.2%,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其中怒族、独龙族是州内独有民族。怒江州与缅甸邻邦山水相连,国境线长449.5公里,占中缅边境线的20%,占云南省边防线的10%以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长期与世隔绝,社会进程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全州至今基本完成“普六”教育,各类人才仅占人口总数的3%,教育滞后、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怒江水电开发与流域地区少数民族奔小康研究怒江的贫困是区域性、条件性、素质性贫困。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贫困面和贫困程度都高居云南省之首,被称为云南扶贫攻坚的“上甘岭”。2003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948元,为全国的36%,为云南省的57%。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元,为全国的48%,为云南省48.5%。全州还有22万人处于贫困线下,占农业人口比例的50%以上。有12.7万贫困群众需通过易地安置摆脱贫困,还有5.7万户农村群众仍居住茅屋草房、“杈杈房”。

(三)长期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从1953年建州至1995年,国家对怒江州的投入累计仅为9.7亿元,不到云南总投入的1%。2003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再次出现负增长,与全国及云南省加快发展的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由于长期投入严重不足,全州基本设施至今还十分落后。缺水、缺电、缺医少药,大部分群众还没有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全州境内无国道穿越,没有一条完整的三级以上公路,多数路段属四级以下公路,晴通雨阻,通达能力极差;55%的农村运输以人背马驮为主。全州城镇化水平仅为14.6%,城市垃圾处理、供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几乎还处于空白,是小城镇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全州电力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仅能满足现有州内市场需求的10%。

(四)产业结构单一,优势资源长期得不到应有开发

怒江州拥用得天独厚的水能、矿产和旅游三大优势资源。水能方面仅怒江中下游可开发装机容量就达2132万千瓦,水资源占全省的47%,水能资源占全省的20%。矿产方面仅兰坪铅锌矿探有储量就达1432万金属吨,是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床。旅游方面拥有神奇雄伟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是东方第一大峡谷,是云南待开发的重要旅游后备资源。由于优势资源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人们不得不在“十亩地养活不了一口人”的条件下艰难地维持着农业发展。天保工程实施后,全州唯一支撑地方经济的森工产业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今还没有形成任何替代产业,财政自给率仅为14.7%。建州50年来,地方财政除保“吃饭”外,从来没有安排过建设预算和相应的支出科目;“九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和云南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二怒江流域的生态状况与环境保护

怒江州境内地形、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体,高程生态差异明显,形成了河谷生态恶化区(738~2000米)、半山生态脆弱区(2000~米)和山顶生态相对完好区(2500米以上)三大高程差异明显的生态区。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政策,使得2500米以上的生态得到了完整的保护,2000~2500米的生态得到较好恢复。半山和山项人类活动明显减少,却加剧了2000米以下河谷地带的人类活动,河谷生态恶化区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除了自然因素外,导致生态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地矛盾突出。由于有限的耕地承载了过量的人口,为了吃饭,老百姓只有靠陡坡垦殖、广种薄收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造成了生态破坏;二是农村能源结构单一,老百姓只有靠砍伐树木来满足基本的燃料需求,全州仅农村生活用柴量就达每年50万立方米(常规统计数,实际数接近300万立方米);三是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全州58.3%的区域面积纳入自然生态保护范围,怒江流域泸水、福贡、贡山3县国土面积的61%纳入国家保护区范围,江河面积又占了10%,可生存空间不到30%。在我国保护补偿机制还未建立的今天,怒江州生态保护义务远超出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承受能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长期以来,怒江州始终把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州三大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进程。特别是天保工程实施后,全州各级党委政府服从大局,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政策,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采取向村委会派驻生态特派员和设立****生态副支书等方式,通过设立生态建设奖励基金,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制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村规民约等经济的、政策的手段,从组织上、制度上和政策上形成加强和完善生态建设的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每一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截至2003年底,全州完成天然林管护面积128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25.8万亩,部分水土流失重灾区得到有效治理。同时以易地安置试点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有计划地推进生态移民工程,解决了0.5万贫困群众易地安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