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4004800000093

第93章 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例(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仅取决于一个民族、国家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取决于他们对人文和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人类的历史上,每个民族的发展和延续,从弱小到强大、从技术落后到先进,都是建立在对人文和自然环境开发使用上的。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强调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其次,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同时应当坚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最后,应当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面临主要问题就是物质上的发展不充分。而物质发展的不充分,不仅表现为如何消除贫困,还表现在能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自身的环境资源和能源上。同时面对发展经济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又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比较复杂、比较困难。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在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后,提出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其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加快西部地区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广播电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水电等。长江流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划上具有典型代表性,是中国经济发展在东、中、西三梯度的代表。三峡工程位于长江经济区的腹地,对长江流域及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电力陡然变得稀缺起来,经过慎重的考虑,三峡工程作为全球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经过了几十年、近百次论证的大工程,是几代人的努力,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论证,最后才开始动工兴建。

然而,在这一举世瞩目的工程的决策和修建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反思,这一工程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正面的、积极的效益呢?对于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坝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对那些亟待发展的民族和地区,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再继续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呢?对于这些的问题的回答,不能靠主观臆测,也不能只是片面看到水坝修建带来的部分问题,而应该通过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考察来回答。以下笔者想就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谈谈我们的初步认识,并希望这些思考和认识,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回答以上的疑问和反思。

影响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就是洪水灾害。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可能发生洪涝灾害的分布很广,尤以中下游地区最为严重。从历史记载看来,长江流域几乎一直是灾害频繁。有史以来,至1911年为止,约两千多年间发生洪灾214次,平均10年1次;宋、元时期平均5年1次;明、清年代4年1次;到民国期间,几乎年年遭灾。

新中国成立后,虽加强了防洪建设,但区域性洪水灾害年年发生。这些洪灾总是造成巨大的损失。1954年、1991年、1995年、1996年、年的特大洪水不仅对分洪区生产、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而且对全国经济、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损失。洪水对城市、蓄洪区威胁逐年增大。尽管50多年以来长江防洪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整体上分析,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抗洪能力仍偏低。三峡工程建成前遇特大洪水缺乏可靠对策、河湖调蓄泄洪能力下降等。总之,洪水灾害已成为制约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三峡建坝后,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若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洪区分洪,可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近万亩耕地和1500万人民生命财产及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安全。三峡工程防洪效益每年25亿元。2009年蓄水到175米高程后,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中国人做了多年的拦洪错峰、调控长江上游洪水的梦届时终于可以实现了。有专家估计,三峡工程每年防洪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22亿~25亿元。若遇特大洪水,一次即可减少淹没损失几百亿元。可见,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体系的关键工程,它的建成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的控制措施。按可持续发展要求,今后长江防洪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其途径不是无限制地加高堤防,分洪区更不能扩大。但以往多年研究表明,在没有三峡工程的情况下,上游的水库由于控制性能不好,统一调度很困难,作用很不理想。有了三峡工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因为有了三峡工程作为防洪的总控制,只要上游水库按规划留出防洪库容,在三峡工程需要拦洪期间令上游水库适时蓄水,相应减少三峡工程的入库流量与蓄洪量,即可腾出库容用于更大洪水的调蓄。这样,上游水库的防洪效果大大增强,就可以进一步减少中下游的分洪机遇,防洪标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此外,由于三峡工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明显减少,可使洞庭湖的淤积速度显着减缓,寿命延长,并为实施综合治理创造了条件。可见,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工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受长江洪水威胁的荆江和洞庭湖地区及其下游地区免受洪患,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避免洪害疫情的蔓延,为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环境保证。

其次,从发电来说,三峡工程具有三大优越性:容量大、电量多、接近负荷地区。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亿千瓦每小时,将在华中、华东、华南、川东重庆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长期持续地提供稳定、优质的清洁、廉价的电力。能够有力地满足电力发展需要,极大地缓解能源短缺与高速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三峡电站地处我国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国内各大负荷中心相距在500~1000公里以内,是未来全国各大电网联网中心。既可与现有的水电、火电、核电互补,又能大大提高电网运行质量,改善供电结构和供电质量,促进水电滚动开发,实现西电东送。三峡工程的电力运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发、送、配电体制的改革。由此,三峡工程发电的宏观效益将辐射全国。

第三,三峡工程的第三大效益是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宜昌以上至重庆江段长约650公里,其水位落差近120米,有滩险139处,单航段46处,重载货轮需牵引段25处,年单向航运能力不足1000万吨。三峡水库回水至重庆市后,航道加宽,水流减缓,使重庆九龙坡以下600多公里航道得到显着改善,有利于减少川江行船事故和船舶运行费用,加快船舶运输周转,三峡水库建成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年单向航运能力将超过5000万吨。据测算,渝宜段船舶运输成本可比目前降低约37%。同时,宜昌下泄最小流量较天然枯水期流量增加,可望增加中游荆江航道浅段的水深,有利于航道维护和船舶运行。三峡工程航运效益中还包括间接社会效益。长江航运在全国内河航运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航运能力的提高,为加强我国西南与中部地区、沿海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全流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