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让建设地440能以整体的形式参与到由工程带来的各种“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中,全方位地调整各部门以往的工作职能,改变以个体为主的农业发展--特别是供求--格局,成为工程建设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研究的一个课题。
这就需要在建设地与工程建设所需之间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
其中的关键点是建设发展的目标定位;其次是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从永善县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当地政府的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于“服务”上,提出了“在服务中谋发展,在发展个中提高服务水平”,这是支持电站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把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电站建设的需要和服务电站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对一系列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以应对电站建设的需要。通过永善县在溪洛渡水电站建设中所采取的行动,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互动机制。
提前经营机制俗话说“山潮、海潮不如人潮”。针对前后约3万人的大规模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建设人员所需,永善县政府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县域经济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抓好‘三群两基’建设,打造‘沿江百里绿色产业经济带’。一是发展壮大以生猪、家禽、牛、羊为主的畜牧产业群,二是发展壮大以魔芋、砂仁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群,三是发展壮大以花椒、脐橙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群两基是着眼于服务溪洛渡电站建设需要,建立蔬菜基地”。后面即将上马的两个电站建设人员的增加也将继续扩大对物质生活市场的需求。因此,建设地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或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农工贸、内外贸一体化的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管理的经营体制。
服务机制水电建设的工期长,参与人员多,参与群体类型复杂。根据已经出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安排,溪洛渡水电站工程计划从2005年正式开工,2008年截流,2014年首批机组发电,2016年工程竣工,工程总工期约13年零两个月,参加直接和间接施工的人员约在10万人,这些不同群体的出现加大了对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领域的需求,因此政府应加强由其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析未来施工队伍密集区的情况,完善校点规划布局,解决好建设大军的子女入学问题;扩充医疗卫生的接纳容量,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后续项目运作机制本土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应根据“工程经济”中“瞬间急聚,瞬间消失”的特点进行未来规划,以避免工程经济结束后出现的“空巢”。
永善县提出了针对传统的景观和未来的库区景观,提前完善旅游规划,培植旅游业,加强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包装推介,使建设地能从建设经济向以旅游为主导型的经济产业发展做好过渡的准备,在城镇建设的发展中就率先提出了打造“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城市”的构想,并已逐步开始实施建设规划。期望旅游业难道能成为电站建设期之后的后续新兴产业,以接应工程经济后的“空巢”。
健康机制针对人口的长时间密集状况,组织医疗科技力量深入到在地主体和建设群体中间,建立防疫点,宣传普及防疫知识,加强各类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转移机制由于建设主核心区的移民迁走后,近洪区的人口已在规划的城镇建设范围内,人口结构的改变势必加快和扩大城镇化的建设和规模。在城市建设上,围绕电站建设所需和将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构建“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城市”的城市建设形象目标,完成了县城总规和控制性详规,以及溪洛渡景观大道的形象设计,各型住宅小区也在编制或建设之中。
在工程建设所需出现的移民和新的就业市场之间,准备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空间,建立和完善工作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中介市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优惠政策,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咨询、办证、救助等全方位的服务,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跨越式发展机制抓住水电建设带来的发展商机和资金的激活与流动,组建招商局,紧紧围绕服务溪洛渡电站建设和城镇发展规划,筛选论证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避免混乱无序和小规模的发展,使建设地成为主要的投资发展的市场。同时,在此机遇下,催生一批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重442新开展建设地内的生产力布局和“金沙江经济带”战略研究,促进传统服务业如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交通运输、商贸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和现代服务业如科技信息、咨询、金融、会计、法律等行业的发展。
依托电站资源,建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劳动密集型的新兴工业,利用便利的电力资源和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走矿电结合的发展道路。
扬长避短,培育壮大当地建筑建材业的发展,使本地的建材业在水电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对此,永善县提出了“以市场运作和阳光作业以及司法治理为手段,规范、开发、创办全县范围内的页岩砖厂和沙石料场”。
诚信机制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物质数量之多,规格品种之复杂、质量要求之严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何保证工程所需之物能按时、保质、保量、经济、合理的供应,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速度。因此,在工程建设期,除了要根据实际需要提前调整产业结构外,同时也要引进竞争与诚信机制。
培训机制
(1)对各职能部门的培训。
这是保证以上良性互动机制正常运作的工作重点。由于电站建设这一新型的、大型的、特别的工程的进入,建设地的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个人的工作中都新增加了支援电站建设的内容,但以往的实际工作缺乏支援和服务特大型工程的经验,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不够充分,都需要进行知识上的更新培训。基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对参与群体进行详细的类型划分和相应的电站建设与各部门的经济发展机遇的规划和培训,统一思想和认识,积极应对,寻找各部门、所属企业的发展切入点,抓住发展机遇,这样才能在在电站建设期实现双赢。
(2)人力转移资源的培训。
近20年的“三站”电站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务资源,同时由于城镇化的规模与建设速度加快,城乡的劳动力也存在需要大量转移的情况,因此,向“三站”建设进行劳务输出已成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便利渠道。这在其他地区的电站建设中已有先例,例如随着小湾电站建设的不断推进,居住在电站建设周边的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农民,外出务工观念进一步深化,仅劳务输出一项,就为全县农民增加收入多万元,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成为农村致富劳动力(《云南日报》年8月11日)。但是,建设地城乡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地方企业资质等级低的状况约束了人力资源的流动。因此,应以劳动力市场为依托,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和服务。
一是应使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家喻户晓,建立起各乡镇村的劳动资源数据库,全面掌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二是定期召开劳动力供需见面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并对输出人员组织护送;三是提前加大相关劳动技能的培训力度,培训以订单、定点和定向为主;开展政策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选择、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基本知识的培训,增强他们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树立就业新观念,了解外出务工的一般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动者掌握的技能不单一。昭通市政府就提出“加强与筹建机构的协商和衔接,着力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组织实施百万劳务输出工程,为电站建设提供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区可根据实际需要,向电站施工区派驻人员,由电站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建设单位提供用工信息,各地按订单组织培训和输送。二是疏通进入渠道,组织市内企业参与电站建设”。
(3)农业科技培训。
由于要高标准、高起点地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或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农工贸、内外贸一体化的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管理的经营体制,这就需要依靠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一批懂市场经济规律、会竞争的农民能人和一批会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农民人才。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优良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同样有赖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组织科技力量对农民进行培训,是从根本上打破农民增收的瓶颈的长效机制。
权益保障机制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现在已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在电站建设期的工程经济中,它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与社会的安稳。长达年的电站建设中出现的劳动大军和移民过程出现的本地劳务输出人员势必成为电站建设期间权益保障的最大群体,因此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解决问题、准备各项应对方案,完善权益保障机制,成为劳动人事部门面临的紧要工作。
人才储备机制由于电站建设所需催生的科技信息、咨询、金融、会计、法律等新兴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溪洛渡水电站之后向家坝电站和白鹤滩电站(简称“三站”)也将陆续上马,对此类人才的需要还将继续增加,因此建设地应该根据这种发展势头提前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综上所述,从永善县为抓住水电建设开发的发展机遇所采取的各种发展措施来看,政府是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例如种养殖业,让靠近工地的人员马上富裕起来;其次,发展工程的辅助建材业,如充当沙、石、木材的提供者;第三,发展交通运输与房地产等行业,为工程建设大军提供服务。围绕服务溪洛渡电站工程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以解决供需矛盾为前提。因此,作为建设地政府应考虑如何主动切入工程经济,对全工程有全局把握,清楚在什么时候进入服务什么。一是应从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来考虑,围绕工程期经济建设发挥自己的地主优势,依托现有的建设资源,面对建筑大军中的物流、人流调整应对;二是从社区能力建设来考虑,着重发展和进入辅助工程,例如对移民不仅只是简单安置,而是适当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重新组织他们投入到工程建设中;第三是对政府主导的第三产业进行调整,以适应建设大军对医疗、文教的需要。总体说来,要根据长达10多年的建设需求应对调整。同时,根据“工程经济”中“瞬间急聚,瞬间消失”的特点进行未来规划,以避免工程经济结束后出现的“空巢”,例如从建设经济向以旅游为主导型的经济产业发展做准备,在建设中期就开始做旅游业的培植,以接应工程经济后的“空巢”。
因此,建议投资方和建设地主体应在建设期间,建立适当的“经济补偿”机制,对当地进行包括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培训,在“补入”投资的时候,注意吸纳当地社区的有效参与,避免其边缘化,用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分配资源,加强扶持和调控,以便得到当地的有效“偿还”,争取当地社区的最大支持,实现真正的互动和双赢。
总体来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工程建设地出现的“工程经济”是在现代化程度低、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不高的地方建设现代化工程时势必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西部地区金沙江、怒江等河段水能资源的开发工程建设的开始,对围绕主题工程建设带来的短期内经济迅速繁荣现象,尤其是对工程建设与建设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多层次分析,发现其中的良性运行机制并加以推广和应用,对于电站建设地的“工程经济”研究就更有直接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作者依次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助理研究员